今年“強基計劃”招生有何新變化
今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四年。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超25所高校公布了2023年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相比於(yu) 去年,今年的“強基計劃”在招生專(zhuan) 業(ye) 上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新麵孔”被納入“強基計劃”中?考核方式是否存在變化?
記者梳理發現,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工類基礎學科仍是“強基計劃”的主流學科,大部分高校著重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以及自身專(zhuan) 業(ye) 能力,體(ti) 育測試是否合格依舊決(jue) 定著考生是否有參加複試的資格。
理工類基礎學科占“大頭”
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jue) 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據統計,“強基計劃”實施3年來,共錄取新生1.8萬(wan) 餘(yu) 人,試點高校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通過“強基計劃”選拔了一批對基礎學科研究有誌向、有興(xing) 趣、有天賦的優(you) 秀學生。
近年來,“強基計劃”以理工類基礎學科為(wei) 主。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理工類學科方麵,數學與(yu) 應用數學是高校開設最多的專(zhuan) 業(ye) ,其次是物理學與(yu) 化學,而後是生物科學、工程力學、基礎醫學。文史類學科僅(jin) 涉及曆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從(cong) 整體(ti) 看,今年在學科分布上與(yu) 去年保持一致,以理工類基礎學科為(wei) 主。
據了解,“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因此,一些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學科出現在了部分高校的“強基計劃”中。有部分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順應科學發展趨勢,並結合自身特色,注重跨學科融合,開設了新的招生專(zhuan) 業(ye) ,並對培養(yang) 相應領域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強基計劃”中開放“飛行器動力工程學”專(zhuan) 業(ye) ,在招生簡章中強調著重培養(yang) 考生“力學與(yu) 信息、材料、製造的多學科交叉的能力”,以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為(wei) 依據,塑造“具有原始創新精神、技術突破能力的前沿拔尖創新人才”。
考核方式注重考生綜合能力與(yu) 體(ti) 質健康
與(yu) 去年相比,“強基計劃”高校考核測試方案基本一致。在已公布今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的高校中,大多數高校依舊采用“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折算成百分製)×85%+校考成績(百分製)×15%”的方案計算綜合成績。
針對入圍考核辦法,各高校規定不一,但大多依據高考成績,按分省分專(zhuan) 業(ye) 招生計劃的4-6倍確定入圍考核考生名單和入圍專(zhuan) 業(ye) 並公示入圍標準(末位同分考生全部入圍)。
此外,多數學校對考生的高考成績提出要求。比如,中南大學要求考生“高考成績須達到所在省份同科類第一批本科錄取控製分數線”;天津大學在此基礎上,要求“高考成績還須達到生源所在省(區、市)高考滿分的75%”。
對於(yu) 在相關(guan) 領域具有突出表現,即高中階段取得過奧賽全國決(jue) 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的高素質考生,大多高校給予了一定的寬鬆政策。例如,蘭(lan) 州大學在招生簡章中便說明,這類考生達到本科一批控製線便可入圍校考,鼓勵高素質人才加入“強基計劃”。
部分高校的校考成績由兩(liang) 部分組成:“筆試+麵試”,視各高校情況,選擇更側(ce) 重於(yu) 筆試還是麵試,與(yu) 去年保持一致。比如中山大學在招生簡章中注明,筆試成績占校考成績的30%,而麵試成績占70%,傾(qing) 向於(yu) 看重麵試成績;中國人民大學則在招生簡章中說明,筆試成績占60%,麵試成績占40%,更側(ce) 重於(yu) 筆試成績;西北工業(ye) 大學在招生簡章中明確,麵試成績即為(wei) 校考成績,不再另行設置筆試考試。
此外,體(ti) 育測試也被延續了下來。盡管所有入圍校考的考生均需要參加體(ti) 育測試,在具體(ti) 項目設置上,高校依然擁有相當的自主權。不過,大多數學校僅(jin) 要求考生體(ti) 育測試合格即可,不將體(ti) 育測試成績計入綜合成績,並接受因身體(ti) 原因無法參加體(ti) 育測試的考生的免考申請。
小班製教學,打通本碩博三階段學術學習(xi)
根據已公布的招生簡章,幾乎所有高校均對“強基計劃”的考生給予一定的資源傾(qing) 斜。比如,武漢大學在招生簡章中明確表示,對“強基計劃”錄取入校的學生實行“單獨編班”,為(wei) 每名“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建立人才成長檔案,跟蹤培養(yang) 發展情況,安排知名教授“一對一”指導學生的學習(xi) 及科研活動,並“通盤考慮本、碩、博階段的學習(xi) 和科研,推進科教協同育人”,與(yu) 去年的招生簡章保持一致。
電子科技大學“強基計劃”的學生入學後,可通過學院組織的跨學院科研大團隊論壇,在全校範圍內(nei) 選擇國家級人才師資作為(wei) 自己的學業(ye) 、科研導師,在大師指導下製訂學業(ye) 規劃,參與(yu) 導師所在團隊的科研訓練;可根據自身興(xing) 趣和特長,選擇相應專(zhuan) 業(ye) 方向的項目式課程,開展貫穿本科4年、覆蓋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的科研實踐訓練。“強基計劃”采取課程首席教授小班研討式教學,實施本、碩、博銜接的精英人才培養(yang) 模式。
針對退出機製,各高校有不同的規定。有高校明確規定參加“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轉專(zhuan) 業(ye) ,也有學校會(hui) 定期對“強基計劃”內(nei) 的學生進行考核,加強流動性,以保證“強基計劃”內(nei) 學生的質量。
比如,廈門大學在今年的招生簡章中對此項規定加以詳細闡釋,規定考生入學後“原則上不轉專(zhuan) 業(ye) ,原則上不修讀輔修專(zhuan) 業(ye) ”,並且“退出‘強基計劃’的學生不再轉專(zhuan) 業(ye) ,亦不再具有申請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
實習(xi) 生 王浩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