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技版“基建狂魔”出圈:硬核青年鍛造科研“金剛鑽”

發布時間:2023-04-17 15: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科技版“基建狂魔”出圈背後:看硬核青年如何鍛造科研“金剛鑽”

  天上的星星在說什麽(me) “悄悄話”?

  一束指甲蓋大小的激光可以頂起100萬(wan) 個(ge) 埃菲爾鐵塔,是真是假?

  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到底長什麽(me) 樣?

  這些很難回答的問題,通過一個(ge) 個(ge) 大科學裝置,可能就可以找到答案。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曾把未來科技比作“一個(ge) 充滿無限可能的魔盒”,在他看來,大科學裝置是一把用來開啟未來的鑰匙。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不少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提到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征戰未知科學領域的過程中,大科學裝置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嗶哩嗶哩共同推出“中國青年說·科學家精神”特別節目,邀請3位大科學裝置建設者在這裏暢聊,看看這群科技版“基建狂魔”有什麽(me) 不一樣,揭開大科學裝置的神秘麵紗。

  大科學裝置為(wei) 何能成年輕人“網紅”打卡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正高級工程師仲偉(wei) 業(ye) 發現,最近來天馬望遠鏡“打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不少網友在個(ge) 人賬號上發文稱,在上海鬆江找到了《三體(ti) 》中描繪的“紅岸基地”裏的“大鍋蓋”。隨著“打卡”的人越來越多,人們(men) 開始好奇這個(ge) “相當於(yu) 8個(ge) 標準籃球場大小”的“巨無霸”望遠鏡到底是用來幹什麽(me) 的。

  去年,銀河係中心的突破性成果——超大質量黑洞Sgr A*首張照片發布。天馬望遠鏡為(wei) 黑洞成像流量定標與(yu) 協同觀測作出貢獻。一時間,天馬望遠鏡吸粉無數,人們(men) 驚歎這個(ge) “大鍋蓋”竟然有這麽(me) 大的本事。

  作為(wei) 參與(yu) 建設的青年科學家之一,仲偉(wei) 業(ye) 表示,天馬望遠鏡從(cong) 2012年落成至今,還曾服務探月探火工程的測定軌任務,未來也將繼續脈衝(chong) 星、大質量恒星、活動星係核等的觀測研究。“天馬望遠鏡就像深空之眼,能幫助我們(men) 看到最真實的宇宙。”仲偉(wei) 業(ye) 說。

  在上海,因外形“出圈”的大科學裝置還有位於(yu) 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光源。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共青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shu) 記鄧海嘯常常能在辦公區看到空中飛行的無人機,很多攝影發燒友都喜歡拍這個(ge) 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大家夥(huo) ”。在鄧海嘯眼裏,上海光源真正厲害之處在於(yu) ,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

  鄧海嘯介紹,上海光源開放運行以來已執行超過48萬(wan) 小時,服務用戶超過7萬(wan) 人次,在國際頂級期刊CNS產(chan) 出了142篇高水平論文,目前已成為(wei) 我國服務用戶最多、成果產(chan) 出率最高的大科學裝置。

  與(yu) 前兩(liang) 個(ge) 大科學裝置不同,“神光”裝置與(yu) “羲和”激光裝置走的是“內(nei) 秀”路線。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彭宇傑是 “羲和”的建設者之一,他說,“神光”和“羲和”可以產(chan) 生接近太陽內(nei) 部的高溫高壓狀態,科學家可以通過這些裝置開展聚變反應以及一些其他前沿科學研究。不僅(jin) 如此,激光驅動的聚變,有可能幫人類獲得永恒的清潔能源。

  科技版“基建狂魔”出圈,“我們(men) 拚的是實力”

  節目現場,鄧海嘯談起上海光源的建設表現得底氣十足。這背後,上海光源始終在堅持自主創新。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ge) “被逼出來”的故事。2008年,在上海光源建設時,其中真空波蕩器因外國公司遲遲不能交貨,導致工期緊張。為(wei) 了能夠按時驗收,上海光源工程經理部當即拍板決(jue) 定從(cong) 各個(ge) 專(zhuan) 業(ye) 組抽調骨幹力量自主研發。

  鄧海嘯至今都能回憶起同事們(men) 在實驗室攻關(guan) 的無數日夜,他們(men) 埋頭在各種數據和各種現場中,有時甚至忘了吃飯。終於(yu) ,這群當時的青年科研骨幹、如今的領軍(jun) 科學家們(men) “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相應地,我國自主研製的這一關(guan) 鍵設備也已出口到國外。

  從(cong) 毫不起眼到遙遙領先,這樣“高科技出口逆襲”的故事也發生在“羲和”激光裝置建設過程中。彭宇傑在節目現場介紹,大口徑鈦寶石晶體(ti) 是激光裝置所需要的一個(ge) 重要元器件,在我國成功研製之前,也隻能從(cong) 國外購買(mai) ,甚至要等待兩(liang) 年的交付日期。

  為(wei) 了擺脫受製於(yu) 人的局麵,項目團隊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發起科研攻關(guan) 。最終,他們(men) 研製出這一關(guan) 鍵器件,並利用它實現了國際領先的激光峰值功率。

  “好技術研發出來了,不能捂著不讓別人知道。”彭宇傑說,裝置成功建設後,很多的國際同行向他們(men) 發出了裝置上的實驗申請,他們(men) 始終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國際同行。

  就這樣,中國科學家靠著自主創新的本事和開放共享的態度,讓科技版“基建狂魔”在國際上打出名號。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1984年,我國開啟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布局建設77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的34個(ge) 已建成運行,部分設施已經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他們(men) 極少談“付出”,也從(cong) 不因成績而張揚

  在節目拍攝過程中,“付出”一詞極少被談及。

  在仲偉(wei) 業(ye) 看來,為(wei) 實驗通宵達旦是最常見的事。仲偉(wei) 業(ye) 負責研製的Q波段致冷接收機,是天馬望遠鏡當時任務書(shu) 裏麵的最高頻段。在當時國內(nei) 沒有任何先例參照的情況下,他們(men) 隻能通過翻資料、找論文、反複實驗的方法不斷摸索求解,常常一幹就是到半夜,但他從(cong) 來沒在團隊中聽過抱怨的聲音。

  仲偉(wei) 業(ye) 的偶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葉叔華,在天文台上班時,他偶爾會(hui) 遇到前來上班的葉叔華院士,看著葉院士90多歲的高齡依然奮鬥在科研一線,讓仲偉(wei) 業(ye) 備受鼓舞,更說不出一個(ge) 苦字。

  葉叔華院士曾說“因為(wei) 國家需要,縱使辛苦也要做好”。仲偉(wei) 業(ye) 將此作為(wei) 自己的座右銘。遇到困難時,他鼓勵自己:“前人沒給我們(men) 走出路,我們(men) 就自己蹚出一條路。”當Q波段致冷接收機終於(yu) 做成的時候,仲偉(wei) 業(ye) 覺得“一切都值了”。

  走進上海光機所,很有可能會(hui) 遇到一個(ge) 戴著眼鏡的儒雅學者,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徐至展,也是彭宇傑的偶像。彭宇傑曾在筆記本上寫(xie) 下“執著、獻身、攀高峰”七個(ge) 大字,這是徐至展院士對他們(men) 的教誨。

  在彭宇傑的印象中,徐至展就是這七個(ge) 字的化身。哪怕他領銜完成的成果,是當時國際同類研究的最好結果之一,徐至展也沒有因此張揚,依然兢兢業(ye) 業(ye) 搞研究,70多歲的時候還在實驗室堅持看文獻。

  “在他們(men) 身上,我們(men) 能學到科學家應該具有怎樣的品質,這讓我們(men) 更能沉下心來,好好做研究。”彭宇傑說。

  如今,已經為(wei) 人師的鄧海嘯時常會(hui) 和學生們(men) 講起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在他看來,不管遇到的科學問題再怎麽(me) 變,背後的科學家精神不會(hui) 變。

  去年,鄧海嘯捧回了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他說,軍(jun) 功章的背後,不隻他一個(ge) 人,還有無數像他一樣堅持“創新、科學、奉獻”的上海光源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溫維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