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海外華媒訪“萬裏長江第一古鎮”李莊 品曆史韻與“人間味”

發布時間:2023-04-19 15: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宜賓4月19日電 (王利文 祝歡)第一次品嚐李莊白肉時,澳大利亞(ya) 澳華電視傳(chuan) 媒集團副總裁楊軍(jun) 就對其又薄又大的外形印象深刻,一片菜刀大小的白肉,晶瑩剔透,色澤如玉,薄可透光,纖維盡顯。他學著用筷子夾住白肉一端,順時針一甩,薄如書(shu) 頁的白肉順勢裹住筷子,再將白肉在油辣子蘸料上“蜻蜓點水”,放入口中細嫩化渣,肉的清香伴著蘸料的濃鬱在味蕾“綻放”。

  17日至18日,由中國新聞社聯合川渝兩(liang) 地統戰部門和宣傳(chuan) 部門組織的“行走中國·2023海外華文媒體(ti) 高層川渝行”參訪團走進“萬(wan) 裏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本次走進宜賓的活動由宜賓市委宣傳(chuan) 部、宜賓市委統戰部承辦。來自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等21個(ge) 國家的28家主流華文媒體(ti) 高層,走進位於(yu) 四川宜賓的“萬(wan) 裏長江第一古鎮”李莊,探訪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品嚐李莊白肉等特色美食,感悟曆史厚重,尋覓“人間味”。

  坐落於(yu) 宜賓長江南岸的李莊古鎮是水路重鎮,千年曆史孕育了名傳(chuan) 四方的白肉、白酒、白糕(被譽為(wei) “李莊三白”)等美食。這一“人間味”在曆史韻的助力下名聲遠揚。

  因肉片薄長且用筷子裹食的吃法,李莊白肉曾被當地人稱作“裹腳肉”。時任中央研究院社會(hui) 科學研究所所長陶孟和在李莊品嚐後,被其獨特風味吸引,又覺“裹腳肉”之名難登大雅,於(yu) 是提議改稱“李莊刀口蒜泥白肉”。

  通過這道美食,李莊波瀾壯闊的文化抗戰史浮現眼前。作為(wei) 中國“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李莊古鎮為(wei) 顛沛流離的專(zhuan) 家學者安下了“一張安靜的書(shu) 桌”,在戰火中開辟出一方學術天地。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在此完稿,董作賓的《殷曆譜》在此問世,童第周、王世襄、李霖燦等學者都在此完成了重要論著,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等舊址如今依舊屹立。

  走進位於(yu) 月亮田景區的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李莊鄉(xiang) 紳1940年發出的16字電文映入眼簾。“李莊厚重的曆史造就了傳(chuan) 奇。”加拿大《紅楓林》副總編輯姚風明坦言,未曾想過宜賓這個(ge) 川南小城不僅(jin) 藏有“萬(wan) 裏長江第一古鎮”,還是“大師學者第二故鄉(xiang) ”。

  為(wei) 賡續曆史文脈,2020年,李莊啟動古鎮更新,有著豐(feng) 富古建築保護經驗的華采堂設計集團對李莊進行升級改造。“一館一址一池一街24院”布局在梁思成、林徽因曾經居住的月亮田,“一館”是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一址”即中國營造學社舊址,皆濃縮了烽火歲月中的家國情懷。

  如今,升級完善的李莊,“人間味”與(yu) 曆史韻共存。清水穿鎮、黑瓦白牆、田園圍繞,民宿、特色餐飲、沉浸式商業(ye) 、民藝聚落、文創商品等一應俱全。據了解,今年正月初一,李莊古鎮接待遊客數量約4萬(wan) 人次,隨著旅遊功能承載力增強,文旅產(chan) 業(ye) 跑出了“加速度”。

  海外華文媒體(ti) 高層一行一邊欣賞著李莊古鎮的沿途風景,一邊用相機和手機攝錄“美好瞬間”。姚風明表示,作為(wei) 海外華文媒體(ti) ,他想用所在的媒體(ti) 平台去講述李莊故事,而李莊獨特的魅力,可能讓他未來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