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綠色中國】探路循環經濟 “浙”個火電廠變身“綠電廠”

發布時間:2023-04-20 16:5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4月20日電(奚金燕 汪軼文)一碧太湖三萬(wan) 頃,煙波浩渺,無言地見證著時代的巨變。

  浙江浙能長興(xing) 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能長電”)環化主管王偉(wei) 建是土生土長的湖州人,深度參與(yu) 了浙能長電城市中水回用係統的建設,也見證了南太湖“藍藻頻發”到“碧波萬(wan) 傾(qing) ”的蝶變,“看著家鄉(xiang) 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men) 心裏是說不出的高興(xing) 。”

  既要守護綠水青山,又要創造金山銀山,這曾是許多地方發展麵臨(lin) 的時代考題,也是很多燃煤發電企業(ye) 遇到的轉型難題。

  季春時節,走進位於(yu) 太湖南岸的浙能長電,滿眼綠意,生機盎然。廠區內(nei) 四台33萬(wan) 千瓦燃煤機組開足馬力,為(wei) 當地企業(ye) “趕訂單、拚經濟”全力“蓄電”。

  經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浙能長電全力推進“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解開了火力發電在環保、耗能、效益上不能兼顧的死結,闖出了一條循環經濟的“火電路徑”。

  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20年前,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之下,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大小工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對電力的需求也迅速攀升。

  為(wei) 緩解“缺電”難題,2006年,浙能集團在長興(xing) 經開區建成投運浙江省首座裝機容量超百萬(wan) 千瓦的全脫硫綠色環保電廠,運營四台33萬(wan) 千瓦燃煤機組,總裝機容量132萬(wan) 千瓦,為(wei) 湖州地區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注入了動能。

  電是有了,但是隨著兩(liang) 支200多米的煙囪和四座高達百米的冷卻水塔在浙北之境立起,周邊不少居民心裏也犯起了嘀咕。

  畫溪街道明門居民區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沈桂平年過五旬,家就住發電廠附近,可以說是看著發電廠建起來的,“發電廠建起來的時候,大家夥(huo) 就擔心噪音和汙染問題。這麽(me) 大的發電廠汙水排放能達標嗎?有噪音怎麽(me) 辦?會(hui) 不會(hui) 跟咱們(men) 搶水用?我們(men) 心裏都沒底。”

  村民的擔憂也是許多燃煤發電企業(ye) 麵臨(lin) 的共性挑戰——經濟要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如何切實解決(jue) “兩(liang) 難”問題?發電廠如何與(yu) 城市共生共存?近20年來,浙能長電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努力探尋答案。

  為(wei) 了讓發出的每一度電,更加綠色低碳,浙能長電首先從(cong) “水”入手。一直以來,火電廠都是隱形的“耗水大戶”。

  浙能長電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柳哲明介紹道,為(wei) 實現最大程度節水用水,2009年、2012年,浙能長電先後投資9000萬(wan) 元,分兩(liang) 期建設投運合計處理量為(wei) 每天6萬(wan) 噸的城市中水回用係統,將長興(xing) 縣市政汙水處理後作為(wei) 循環冷卻係統補充水。截至目前,已累計回用中水超1.4億(yi) 噸,相當於(yu) 12個(ge) 西湖的蓄水量。

  在此基礎上,浙能長電還建成投運了中水深度回用係統,進一步將中水用於(yu) 發電機組的鍋爐補給水,實現了既不向“綠水青山”取一滴清水,也不向“綠水青山”排一滴廢水。

  廢氣治理亦是重要課題。早在2004年至2017年間,浙能長電先後投入超10億(yi) 元,對4台機組進行脫硫、脫硝和超低排放改造,使“燒煤跟燒天然氣一樣清潔”。

  如今走進浙能長電,一改對於(yu) 傳(chuan) 統火電廠的刻板印象。廠區內(nei) 綠樹環繞,鋼鐵工業(ye) 風和遠處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yun) 相互映襯,勾勒出了一幅別樣的畫卷。

  在長興(xing) 發電西北一隅,記者還注意到,有一幢兩(liang) 層高的建築,雖外形不起眼,卻“胃口”不小,每天可以“吃掉”200噸汙泥——約占長興(xing) 縣每天汙泥產(chan) 生量的三分之二。

  原來城市生產(chan) 生活產(chan) 生的汙泥主要采用填埋,難免對周圍綠水青山造成汙染。自從(cong) 2019年,浙能長電上馬國家級燃煤耦合汙泥發電項目後,每天把汙泥與(yu) 電煤“撮合”在一起進行燃燒發電,真正實現了變廢為(wei) 寶、循環利用。

  此外,針對發電生產(chan) 過程產(chan) 生的脫硫石膏、爐底渣、粉煤灰等副產(chan) 品,浙能長電充分發揮當地磚瓦廠和水泥生產(chan) 企業(ye) 的建材基地優(you) 勢,加快推進新型材料廠建設,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白馬湖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高翔指出:“燃煤煙氣多汙染物超低排放對實現更有效更清潔的能源利用方式、更高效的汙染治理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鑒的方案。同時,我們(men) 還要通過一係列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實現成果的示範與(yu) 推廣,支撐構建多能互補融合的清潔低碳高效智慧能源體(ti) 係,進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減汙降碳協同增效。”

  在實現自身低碳環保發展的同時,浙能長電還積極主動融入當地社會(hui) 經濟發展,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建成供熱主幹管網4條,總長超過70公裏。

  “自從(cong) 集中供熱以後,很多企業(ye) 的小鍋爐就拆除了,對企業(ye) 來說省了成本;對城市治理來說,更加環保安全。”長興(xing) 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工會(hui) 主席許國平說。

  曾幾何時,在那個(ge) “多煤少油缺氣”的年代,無數個(ge) 火電站、水電站拔地而起,輸電網絡像是毛細血管遍及中國的每個(ge) 角落,為(wei) 工業(ye) 和居民生活不斷“輸血”。

  如今在“雙碳”目標下,傳(chuan) 統火電廠的轉型迫在眉睫。這個(ge) 坐落於(yu) 南太湖邊的火電廠用近20年時間的自我變革,一邊“嗬護碧水藍天”,一邊“守護萬(wan) 家燈火”,成為(wei) 世界看中國綠色發展的一個(ge) 小小窗口。(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