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訪四川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全鏈條”監測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

發布時間:2023-04-20 16:5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涼山4月20日電 (記者 王鵬 劉忠俊)今年是四川汶川8.0級地震15周年,也是蘆山7.0級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觀測如何實現?如何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了解到,四川近年來通過“全鏈條”監測,不斷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

  400米深井打在斷裂帶上 實時監測地下流體(ti) 異常

  在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的院落內(nei) ,有一口名為(wei) “川32井”的400米深井,井口隱藏在一座二層小樓中。對地震監測來說,這口深井多年來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

  “這口井,剛好打在則木河斷裂上。”麵對記者的疑問,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站長胡德軍(jun) 一語道破“川32井”的“秘密”。他介紹,涼山境內(nei) 天然井泉眾(zhong) 多,而與(yu) 斷裂相連的地下流體(ti) ,可能存在地震孕育的信息。正因如此,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2021年建成了四川地震係統唯一的標準水化實驗室,為(wei) 獲取震前的地下流體(ti) 物理和化學異常信息,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

  在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科研人員每天都密切監測著地下深處的流體(ti) 信息,蔣川就是其中一員。他告訴記者,實驗室日常主要監測“川32井”地下水的鈣離子、鎂離子、碳酸氫根離子以及水中的一些其他溶解氣體(ti) 的變化情況,同時也對涼山州其他井泉化學組份進行定期檢測。

  “‘川32井’就處在則木河斷裂的上盤,因此如果地下有變化,就可能反映到它的井水當中。”蔣川進一步向記者介紹,比如地下出現了地殼變動,氡就會(hui) 更多地溶解在水中,他們(men) 在監測中便會(hui) 發現水中的氡含量有所增加。“(過去)地震前有過這種異常,但這種前兆異常是不是表明一定有地震,我們(men) 還在探索研究。”

  監測地電 捕捉地震孕育異常信息

  除了地下流體(ti) ,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的另一“法寶”,是地電監測。距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60餘(yu) 公裏外的冕寧地震台,在鄉(xiang) 道旁一座不起眼的平房裏,平房不遠處還有一口極深的觀測井,這裏便是地電的觀測場地。

  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電磁學科組長何昶彬介紹,地電阻率觀測的電極都深埋在地下,通過觀測地下介質電性隨時間的變化,可以監測到該區域地下應力的調整情況,從(cong) 而捕捉到震前的地震孕育及發生的異常信息。

  “我們(men) 儀(yi) 器每天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網絡傳(chuan) 送到數據庫。經科學處理後與(yu) 其他的學科手段進行對比,以判定該異常是否與(yu) 地震孕育過程有關(guan) 。”何昶彬說,地震監測涉及的數據處理,是另一項“黑科技”。

  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運維室主任顏歡告訴記者,位於(yu) 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的數據中心,正是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地。他介紹,地震科學儀(yi) 器的監測精度極高,而隨著社會(hui) 發展,人為(wei) 的生產(chan) 活動對監測數據的幹擾也越來越多,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從(cong) 而得到真實有效的數據,“發現的任何一個(ge) 微小異常,我們(men) 都會(hui) 進行會(hui) 商,對未來震情趨勢進行研判。”

  承建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東(dong) 臨(lin) 邛海、西靠瀘山的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始建於(yu) 1971年,主要承擔著涼山州及鄰區的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核心職能。

  胡德軍(jun) 告訴記者,涼山州及鄰區內(nei) 地質構造複雜多樣、斷裂帶縱橫交錯,曆史上曾發生多次中強以上地震,西昌也是川滇重要交通樞紐。“因此,在此建中心站具有區位和構造上的優(you) 勢,完全具備開展地震監測和科研的有利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其涼山片區的承建主體(ti) ,正是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按照規劃,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沿涼山州幾大斷裂,新增測震、形變、流體(ti) 和電磁野外觀測站。目前,該項目涼山片區工程正在進行綜合形變觀測山洞工程勘查。

  “這是一個(ge) 集野外觀測、數字模擬、科學驗證以及成果應用為(wei) 一體(ti) 的一個(ge) 科技創新平台。”胡德軍(jun) 說,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成後,能夠提高中國抵禦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加快推進地震科學技術的發展,為(wei) 實現防震減災現代化、有效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和風險奠定基礎。在胡德軍(jun) 看來,目前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還處於(yu) 探索和經驗積累階段,任重道遠,還需要一代代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