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九學堂”學生談登陸之旅:對中華民族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發布時間:2023-04-21 16:33:00來源: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馬英九登陸之旅中,不少隨行的“大九學堂”學生難得地“全方位”體(ti) 驗了大陸的社會(hui) 與(yu) 生活。有些驚歎於(yu) 大陸的快速發展,有些感慨於(yu) 兩(liang) 岸學生的親(qin) 密交流;對於(yu) 此行重點的抗日戰爭(zheng) 記憶,不少台灣學生都表示,對中國曆史與(yu) 中華民族的發展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中華文化已型塑我與(yu) 他人的交往方式

  何嘉霖

  我以前對大陸的感覺一直是熟悉卻陌生的——我們(men) 過農(nong) 曆年、吃中國菜,學習(xi)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但除了2002年與(yu) 長輩回鄉(xiang) 探親(qin) 以外,我竟不曾實際踏足這片神州大地。適逢馬先生訪問大陸,何其幸運我也終於(yu) 有機會(hui) ,用我的五官和雙腳,親(qin) 身觀察、體(ti) 會(hui) 、認識大陸的模樣。

  拜謁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是我們(men) 12天行程的首站。一步一步踏在中山陵的石階上,就好像回到那個(ge) 風雨飄搖、檣傾(qing) 楫摧的年代。天下為(wei) 公,是孫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之一。這樣的精神,無論是禮運大同篇,清末民初,還是今日,同等適用。緊接著來到武漢,這座承載武昌起義(yi) 等厚重曆史的文化名城走過百年大疫紛擾,仍保有其獨有的楚地深情。嶽麓書(shu) 院藏身於(yu) 湖南大學一隅,莘莘學子來到此地,總有一種莫名的敬意油然而生。行至重慶,眼見張自忠將軍(jun) 的烈士史跡,以一朵鮮花為(wei) 將軍(jun) 掃墓,與(yu) 台灣光複紀念碑合影,先人以血淚保衛下的和平、山河完整,又一次令我動容。上海是12天行程的起點,也是終站。複旦大學金校長和我們(men) 分享“複旦”二字取自“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意指君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奮,我想於(yu) 人生亦然。

  此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各級台辦悉心照顧、學生師長誠摯交流乃至鄉(xiang) 親(qin) 朋友熱情歡迎,無一不使我發自內(nei) 心動容。台辦人員的用心與(yu) 貼心總在小細節裏屢屢展現,從(cong) 繁體(ti) 字印刷的行程手冊(ce) ,大巴接送等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乃至特別調整過辣度的重慶小火鍋……沿路上與(yu) 武漢、湖南、複旦大學的年輕朋友們(men) 對談,生活上,我們(men) 聊公務單位難不難考、研究所與(yu) 大學生活的差異,還有獨生子女對比兄弟姐妹;學術上,我們(men) 針對永續發展進行討論,就目前我正在進行的碳交易、綠色金融等研究交換意見共鳴,好像從(cong) 來都在我們(men) 心中,不假外求。

  於(yu) 重慶臨(lin) 別之際,導覽老師分享了重慶市小學一篇課文《寶島台灣》,他很向往阿裏山的絕色,也想從(cong) 101的觀景台俯視台北,但因兩(liang) 岸情勢緊張還有政策關(guan) 係,一次也沒能到得了台灣。經過這些日子裏麵對麵的溝通對話,我發自內(nei) 心感覺到兩(liang) 岸人民間,存在出於(yu) 赤誠的互信與(yu) 欣賞。

  在湖南大學交流時,一位來自新疆的同學想了解中華文化對台灣年輕人的影響。我記得小學第一份寒假作業(ye) ,便是背誦朱子治家格言。我們(men) 中秋節效法劉伯溫吃月餅,初一、十五燒香禮佛,長大後看《笑傲江湖》裏百變千幻衡山雲(yun) 霧十三式劍法。中華文化已內(nei) 涵於(yu) 我的喜怒哀樂(le) ,型塑我與(yu) 他人的交往方式。80億(yi) 人口中幾乎每四個(ge) 人裏就有一個(ge) 中國人,我們(men) 共享同樣的語言與(yu) 文化精神脈絡,“去中國化”實質上並不可能也毫無意義(yi) ,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者,我們(men) 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全體(ti) 中國人的努力下推動中國不斷進步,使中華文化正向地演繹,使舉(ju) 世欽慕、心向往之。和平奮鬥,振興(xing) 中華,讓我們(men) 相約明年玉蘭(lan) 盛放時。(作者是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商事法組二年級學生)

  曆史事實需要被正確地認知與(yu) 記憶

  雍伯康

  如果用一個(ge) 詞來形容此次的登陸之行,我會(hui) 用“驚豔”來表達。

  這是我第一次到大陸,先前去過最接近的地方便是香港。在登陸之前,我對大陸的印象是建設發展迅速,這次實地走訪,證明此言不虛,甚至超越我最初的想象。有一點令我特別在意:新樓之間都保持適當的間距,維持每一戶的采光完整與(yu) 通風舒適,這在台灣的新造樓房上是經常被忽略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陸在生活各方麵都大力倡導“文明”概念,第一次看到倡導“文明”概念是在餐桌上,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不浪費等原則,後續也在路上看到“文明出遊”的告示牌,倡導正確的駕駛觀念等。就連洗手間也看得到“文明”的影子,像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標語。

  在與(yu) 大陸學生的交流之中,他們(men) 在交流會(hui) 上的自信發言讓我印象深刻。但更讓我在意的是,他們(men) 給人的感覺與(yu) 我們(men) 在台灣的同學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們(men) 一樣都會(hui) 刷手機、刷社交媒體(ti) 、找尋校園地方美食,大家對於(yu) 校園生活的追求可說是大同小異。我們(men) 參訪團一行的學生,無不把握這次的麵對麵交流機會(hui) ,也希望彼此在日後能維持聯絡,奠定兩(liang) 岸民眾(zhong) 互相理解的良善基礎。

  在大陸之行所學到的抗戰史,與(yu) 以往的主要差別大概在於(yu) 台灣的“紙上談兵”,幾乎所有的抗日戰役都是在大陸發生,這次能夠實地走訪抗戰遺址與(yu) 博物館,切身體(ti) 驗當時的曆史環境,對加深這一段曆史記憶有很大幫助。我希望其他台灣青年也能到大陸看看抗戰遺址以及供奉英烈的忠烈祠。

  我是1996年出生的學生,直到小學六年級才接觸到曆史,且內(nei) 容十分簡短。我在高中就讀文科,相比而言算是讀了相當多的曆史。當時高中三年的六冊(ce) 曆史課本中,有兩(liang) 冊(ce) 是中國史。而在介紹抗戰時,雖然關(guan) 鍵事件都有所介紹,如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淞滬會(hui) 戰、四行倉(cang) 庫保衛戰、南京大屠殺等,也講到張學良迫使蔣介石終止剿共、與(yu) 共產(chan) 黨(dang) 一致抗日的曆史事件,但對於(yu) 戰爭(zheng) 的終結,則歸功於(yu) 美國所投下的兩(liang) 顆原子彈。當時曆史老師補充說明,中國戰場讓日軍(jun) 深陷其中,耗損了當時日本相當大的兵力和物力,是奠定最終對日抗戰勝利不可或缺的基礎。

  民進黨(dang) 當局企圖將台灣所有的中國元素進行淡化與(yu) 去除,力圖凸顯台灣與(yu) 大陸的不同,這種做法在大多數台灣人眼中,是非必要且非常浪費行政資源的。由於(yu) 抗戰曆史過於(yu) 慘烈,台灣現今的課綱中無法完全抹滅對日抗戰,但也越來越輕描淡寫(xie) 地帶過這一段曆史,轉而強調當代台灣史以及和日本的友好關(guan) 係。民進黨(dang) 近幾年主張,參與(yu) 抗日以及受到戰爭(zheng) 殘害的隻有當時大陸的人民,台灣島由於(yu) 處在日本“統治”之下,並非抗戰受害者。這是相當不尊重曆史事實的敘述。在日本殖民初期,台灣島上有一係列的抗日活動,直至日本殖民中後期才逐漸轉為(wei) 非武裝的政治抗日。我固然同意不能利用曆史事件去仇恨一個(ge) 民族與(yu) 國家,但曾經發生的曆史事實需要被正確地認知與(yu) 記憶。(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四年級學生)

  兩(liang) 岸學生是沒有距離的

  周永秦

  馬英九基金會(hui) 已經舉(ju) 辦三期“大九學堂”,每一期都在台灣走訪曆史景點。這次能親(qin) 訪大陸,探尋抗戰曆史,機會(hui) 自是難得。

  這是我第二次來大陸。上一次是2018年秋末,當時是中學的校際交流,這次又是全然不同的新穎體(ti) 驗。最衝(chong) 擊的感受在高鐵,非常舒適,速度又快且不晃動。從(cong) 南京至武漢搭乘的那一段高鐵,是我過去在任何移動中的交通工具上,睡得最沉的一次。

  2018年那次到訪大陸,我已經有與(yu) 山東(dong) 中學生的互動經驗,當時就充分感受到,兩(liang) 岸學生是沒有距離的。這次跟三所學校交流,自由互動時間較少,但那份兩(liang) 岸學生互動的熱情、親(qin) 密、自然,自2018年到現在,沒有因為(wei) 近幾年兩(liang) 岸更迫切緊張的關(guan) 係與(yu) 政治對抗而有所隔閡,這是令我最感動、最難忘的景象。目前,我依然和部分同學保持聯絡,其中,湖南大學一位研究生同學將於(yu) 9月赴台交換,我們(men) 相約到時帶他在台灣遊玩、並到我所就讀的新竹清華大學參觀,我相當期待他的到訪。

  針對這次行程中著重的抗日戰爭(zheng) 相關(guan) 紀念地,我本身對抗戰有一定興(xing) 趣,也小有研究,唯理解較限於(yu) 軍(jun) 事層麵,對民情方麵的故事知之甚少。第二天到訪的拉貝故居,對我而言就是新的學習(xi) ,印象深刻。我沒有讀過大陸的曆史教科書(shu) ,不過就我們(men) 拜訪的曆史景點與(yu) 古跡而言,其保存甚好、也有豐(feng) 富史料呈現,擁有如此資源,對於(yu) 學生的曆史知識學習(xi) ,必然有很大幫助。

  台灣中學雖然會(hui) 教抗戰曆史,高中內(nei) 容較為(wei) 深入,然篇幅不多,且更關(guan) 注在戰爭(zheng) 的爆發與(yu) 結束,以及其後的國際環境變化。在當前執政黨(dang) “去中國化”政策影響下,整個(ge) 中國史部分都有所減少,相應增加了東(dong) 南亞(ya) 史、韓國史與(yu) 日本史。廣泛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發展始末,固然不是壞事,但犧牲部分中國曆史,還是感到可惜。

  對於(yu) 未來與(yu) 大陸的交流,我一直都想要到訪北京。我年初向學校申請兩(liang) 岸暑期專(zhuan) 題交流計劃,日前已發榜,被分發至北京大學做短期研究,最快暑假就可踏入京城,一睹千年名城的絢麗(li) 、精彩,感到非常振奮與(yu) 期待。(作者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學士班三年級學生)

  希望從(cong) 大陸角度看國際事務

  袁筱婷

  上次到大陸是在2021年,因為(wei) 適逢疫情還是有諸多不便。此趟隨馬先生一同訪陸,我會(hui) 用“曆史性”來形容這次行程。

  這次登陸之旅最令我訝異的是治安可以做得這麽(me) 好。台辦人員的專(zhuan) 業(ye) 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men) 有許多人並非第一次見馬先生,有些人還多次到過台灣,無論中央或地方台辦人員,他們(men) 都了解台灣,具備很高的交流與(yu) 溝通技巧。如此專(zhuan) 業(ye) 的幕僚團隊,其素養(yang) 和人員的培養(yang) 想必是持之以恒,且對台事務處理是嚴(yan) 謹且有恒心的。

  在整個(ge) 行程中,交通十分便利,住宿地的接待和環境都非常好。餐飲的安排也都是當地特色菜,無論是南京桂花鴨、重慶麻辣鍋,都相當好吃。此趟行程充滿著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各地的菜色也不僅(jin) 是當地特色呈現,同時因許多因素,展現出的是大江南北各路菜係的綜合。

  本次行程安排上,是以抗日戰爭(zheng) 記憶為(wei) 主軸進行。我感受到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無法忘卻的記憶,同時也在提醒我們(men) 戰爭(zheng) 的殘酷。

  最令我難忘的是在複旦大學,“偶遇”了以往在台灣交流過的學長。現任職於(yu) 複旦大學社會(hui) 科學院的王中原老師,之前曾到台灣大學交換,同在台大石之瑜教授讀書(shu) 會(hui) 。很巧的是,此行出發前,石老師建議我在複旦可以聯絡“王學長”,結果在座位安排上,剛好坐在王老師旁邊,不得不說是一次有趣的碰麵!

  未來,我想在教育的學術研究方麵,更深入地了解大陸在國際學術交流的脈絡和聯結度有多深多廣。大陸在國際組織和智庫議題研究方麵經略多年,有機會(hui) 我希望可以從(cong) 大陸的角度看國際事務,以及了解大陸在國際上的研究和參與(yu) 是如何進行的。(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亞(ya) 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