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拒絕“低水平忙碌”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按下生活倍速鍵

發布時間:2023-04-21 16:3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有人一天旅遊18小時,有人“分身”處理4項工作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按下“生活倍速鍵”

  “人民廣場看了、南京東(dong) 路步行街逛了、城隍廟去了、豫園去了……一天把上海知名的景點都逛遍了。”近期,在網上頗為(wei) 火爆的“大學生特種兵式旅遊”,讓河南一所高校的楊紫琳仿佛照見鏡子裏的自己。

  此前到上海旅遊時,她就是那個(ge) “一天‘怒走’3.5萬(wan) 步,轉七八個(ge) 景點”的大學生,“在玩遊樂(le) 場時,全天一刻不停地排隊、乘坐遊樂(le) 設施,午飯顧不上吃,啃個(ge) 麵包就可以。”

  今年3月,廈門大學的研究生曾璐姚開啟北京實習(xi) 生活。雖然身為(wei) 實習(xi) 生,但她需要同時推進三個(ge) 項目。晚上7點下班後,她還要幫考研複試的學弟學妹做麵試輔導,“基本要到晚上11點多才能回到住處,不隻是我,身邊很多的同學都是如此,待辦事項基本上滿滿當當。”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麵向全國各地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73所高校學生填寫(xie) 的有效問卷3271份。結果顯示,65.61%的受訪大學生會(hui) 一邊吃飯一邊做其他事情,62.98%的受訪大學生平時看劇、綜藝、短視頻都會(hui) 開二倍速,51.67%的受訪大學生有過邊乘坐交通工具邊工作或者獲取信息的經曆。

  “倍速”浸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二倍速對楊紫琳來說是一項“基本操作”。考研期間,點滴的碎片時間都被她利用起來。買(mai) 完早飯邊吃邊往自習(xi) 室趕,耳機裏還播放著英語聽力,上廁所帶上記了易錯點的小本子。就連看娛樂(le) 休閑類視頻,她的速度也是一提再提,還會(hui) 邊洗澡邊聽歌、聽相聲,也極少完整地看電影和電視劇,用別人剪輯好的短視頻介紹取而代之……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82.36%的受訪大學生有過把時間安排得很滿、1天當成2天用的經曆。談及“二倍速”生活的原因,47.54%的受訪大學生覺得“事情太多”,44.24%的受訪大學生希望“獲取更多的訊息”,41.21%的受訪大學生“想要更充實的生活,閑不住”,還有32.25%的受訪大學生想嚐試人生的更多可能。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表示,年輕人處於(yu) 精力比較旺盛的階段,會(hui) 主動去尋求更多的外界刺激,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遲毓凱介紹,“交通的便利、手機等設備的發達、社會(hui) 服務的發展等,讓‘二倍速’成為(wei) 可能。”

  周四抽中演出票、周五出發去天津、周六打卡熱門景點……就讀於(yu) 北京理工大學的王家璐這段時間經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從(cong) 決(jue) 定出發到訂好票不到半小時,把出遊行程也排得很滿,盡量多去幾個(ge) 地方,“出去玩如果躺在酒店裏睡覺,就失去了旅遊的意義(yi) ”。

  而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學生段海霞的香港之旅是從(cong) 早上6點開始,晚上10點結束的。出發之前,段海霞在備忘錄裏詳細列出了自己的出行計劃,時間細致到分鍾。極速旅行的18個(ge) 小時裏,她通過高鐵、地鐵、輪船、公交、索道、步行共計6種出行方式,打卡了香港的9個(ge) 知名景點,其間還品嚐了河粉、豆冰、粉冰、菠蘿包、豬扒包、牛腩魚丸麵,以及港式奶茶等特色美食。

  除了倍速旅行,段海霞也是倍速生活的“常客”。從(cong) 學習(xi) 知識點到娛樂(le) 刷劇,倍速瀏覽是她熱衷的方式。“倍速能更好地節省時間,讓我在短時間內(nei) 獲得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識點,也能嚐試人生更多種可能。”段海霞說。

  研究生剛入學,除了每周開組會(hui) 、準備課程匯報、寫(xie) 論文、做自媒體(ti) ,曾璐姚覺得還不滿足,便下定決(jue) 心找個(ge) 實習(xi) 做。“那段時間,我會(hui) 同一時間完成非常多的事情,每一次在日程表上打鉤,我都會(hui) 有滿滿的成就感,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清單等著我”,這種“冒險闖關(guan) 式”的快感和成就感讓她甚至忘記了疲倦。

  本科期間,她也曾嚐試放棄早起,睡個(ge) 懶覺。可等到她一覺醒來,卻發現宿舍裏隻剩自己。“打聽一番才知道,有的去練琴了,有的參加社團活動了,有的去圖書(shu) 館自習(xi) 了。”比較之下,曾璐姚覺得有些負罪感,“還是得把自己安排得滿滿當當的”。

  87.71%的受訪大學生曾感到陷入低水平忙碌

  在段海霞的世界裏,倍速生活讓她可以在短時間內(nei) 體(ti) 驗更多,僅(jin) 有的7天假期要實現打卡廣東(dong) 、深圳、香港、澳門沿線多個(ge) 城市的心願,必須按下“倍速鍵”。與(yu) 此同時,她也坦然接受了“倍速”的另一麵,“走馬觀花式的打卡,可能見過很多東(dong) 西,但隻是見過並不深入,也沒法做到精通”。

  研一剛入學曾璐姚就找了份新媒體(ti) 運營的實習(xi) 工作,研二學年她最多一次兼顧媒體(ti) 實習(xi) 、自媒體(ti) 創業(ye) 、誌願者工作和每周組會(hui) 這4件事情。“由於(yu) 做誌願者需要全神貫注,自媒體(ti) 的推文隻能拜托另一位小夥(huo) 伴幫我承擔。”曾璐姚發現處理的事情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大,很難沉下心來把事情做到極致。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2.3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開啟“二倍速”時曾感到隻是走馬觀花,沒有深入探索,54.3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每件事情都疲於(yu) 應付,沒有時間精益求精,52.43%的受訪大學生覺得來不及總結反思,收獲反而不多,46.65%的受訪大學生覺得倍速生活讓自己很疲憊。

  “年輕人有選擇多種外部刺激的需求,社會(hui) 生活水平的進步也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進一步講,不應隻滿足於(yu) 快節奏、多刺激的生活。”遲毓凱分析,長期的高強度刺激,容易導致人的專(zhuan) 注力下降,長期過於(yu) 緊張、高強度的刺激,也會(hui) 影響人的健康。

  對此,楊紫琳感觸頗深。今年開學初,她艱難維係著5份實習(xi) 和社團活動。楊紫琳從(cong) 一開始覺得“每天好充實、好有意義(yi) ”,漸漸發現事情不對勁。“最大的問題在於(yu) 影響到了我的正常學習(xi) 。”

  她發現,原本可以讀完的書(shu) 漸漸沒時間讀了,上課做匯報展示時也覺得自己研究得不夠透徹深入。“這不太行,和我做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專(zhuan) 業(ye) 的專(zhuan) 著和論文如果不仔細讀、多讀幾遍,學習(xi) 質量是達不到的。”

  調查顯示,87.71%的受訪大學生曾感到陷入低水平的忙碌。對此,遲毓凱說,“我們(men) 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標,有的放矢地‘二倍速’,而不是看見別人很忙、很充實,自己也著急,還沒搞懂自己究竟想收獲什麽(me) 、想朝什麽(me) 方向發展,就催促著自己忙起來。”

  在遲毓凱看來,如果是被動地追隨別人的節奏,盲目“內(nei) 卷”,不僅(jin) 會(hui) 很累,還會(hui) 是低效的忙碌,最後可能發現自己忙來忙去卻什麽(me) 也沒幹好,或者沒有獲得感。“因此在忙碌時也需要停下來回顧、總結,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忙碌是否是有目標、有成長的忙碌,自己的‘二倍速’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

  為(wei) 了理清自己的“二倍速”實習(xi) 、學習(xi) 過程到底有沒有意義(yi) ,楊紫琳特地抽出一個(ge) 上午來梳理總結,過去的一個(ge) 月自己有哪些收獲和進步。“盤點下來發現,有的實習(xi) 工作和我此前參與(yu) 的實習(xi) 差別不大,沒有什麽(me) 增長點。而且對每件事都疲於(yu) 應付,因此和一個(ge) 月前相比,雖然忙到‘起飛’,卻也沒什麽(me) 長進。”這次反思讓楊紫琳很快決(jue) 定減少實習(xi) 量,和實習(xi) 單位的老師提前說明了情況,漸漸脫離出疲於(yu) 奔命的工作,隻保留了一段時間彈性強的線上實習(xi) 。

  能按倍速鍵,也要能按下暫停鍵

  看著好友段海霞的“倍速旅行”,方宇傑感慨“好像拍了一張照片就完成了旅行”。和段海霞不同,方宇傑拒絕給生活按下“倍速鍵”。“我比較了解自己,我更傾(qing) 向於(yu) 做事前想好什麽(me) 樣的方法比較適合自己,做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相比倍速生活,方宇傑更喜歡給要做的事情設定目標,不一定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完成時間。在方宇傑的記憶中,學車是自己時間安排最滿的一次經曆。“為(wei) 了在兩(liang) 個(ge) 假期拿到駕照,第一個(ge) 假期考科目一和科目二,第二個(ge) 假期考完科目三和科目四。”於(yu) 是一份有關(guan) 練車的“計劃表”在他腦海中形成:早上9點到12點左右練車,中午12點回家吃飯、午休;下午2點到5點繼續練習(xi) ,5點到7點回家吃晚飯,晚飯後回駕校再練習(xi) 到9點左右。這樣的生活他持續了兩(liang) 個(ge) 假期,終於(yu) 拿到了駕照。

  曾璐姚覺得“倍速旅遊”更多是以打卡為(wei) 目的,而非以享受為(wei) 目的。來北京實習(xi) 前,她原本計劃每周末都要去打卡北京的旅遊景點,“第一周去天壇,第二周去故宮,第三周去北海,第四周去圓明園,隻有這樣把北京逛遍,才能叫做不負此行。”她最近發現這是一種“FOMO”(害怕錯過)原理,其實隨手抓拍一簇花也是抓住了春天。“相比疲於(yu) 奔命打卡熱門景點,慢下來感受這座城市的節奏同樣能讓我不虛此行。”曾璐姚說。

  嚐試慢下來的曾璐姚覺得,以往的忙碌更多是為(wei) 了獲得一份經曆,從(cong) 而給自己貼上種種閃閃發光的標簽,而高水平的忙碌則是自己主動創造價(jia) 值。因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價(jia) 值的提升上,除了做自媒體(ti) 創業(ye) 幫助考研學生,她還想做一檔博客節目。給生活按下暫停鍵的她並沒有直接開動,而是選擇成為(wei) 一名“邊緣人”,觀察學習(xi) 其他博客節目如何製作,花時間讀書(shu) 充實自己,“隻有慢下來,把興(xing) 趣作為(wei) 目的,才能獲得更真實的生命體(ti) 驗。”

  遲毓凱認為(wei) ,不管是尋求外界刺激,還是屏蔽外界幹擾,隻要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就是合適的。“生活本就應豐(feng) 富多彩,要尊重年輕人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每個(ge) 人在不同階段也可以有不同選擇,人生需要各種豐(feng) 富的體(ti) 驗,尤其對於(yu) 年輕人,豐(feng) 富的體(ti) 驗會(hui) 對人生有益。”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遲毓凱建議,緊繃和舒緩的節奏可以交替穿插,比如忙碌一段時間後,有意識地慢下來,甚至在需要時做一些放鬆訓練,適當地回避一些外部刺激。“此外,日常要開啟‘二倍速’前,可以先對事件進行篩選,例如信息瀏覽或休閑娛樂(le) 、不需要深入探索的事情,可以走馬觀花。但用心研究一個(ge) 領域、認真學習(xi) 一些知識,則需要多投入時間,靜下心來去鑽研。”

  “一個(ge) 人一輩子的生活就隻有一次,我希望享受、體(ti) 驗這個(ge) 過程,而不僅(jin) 僅(jin) 是追求一個(ge) 結果。”方宇傑給自己的生活主題是“慢下來”,“過程決(jue) 定結果,隻要結果不太壞都可以接受”。

  王家璐覺得,忙起來肯定是有收獲的,不可能就是白忙。“隻要不是每天躺在宿舍裏,出去玩、做實驗、參加學生工作都會(hui) 各有收獲的。”對她而言,判斷一件事是否加入日程表,喜歡是首要標準。“忙碌一段時間能夠休息一下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軍(jun) 利 程思 記者 畢若旭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