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服“小膠囊” 篩查食管癌
◎白 進 本報記者 張 強
如今,膠囊胃鏡已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wei) 人們(men) 熟知的檢查手段。然而,使用膠囊這樣的手段進行食管檢查卻還是件新鮮事兒(er) 。
4月24日,科技日報記者從(cong) 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nei) 科李兆申教授與(yu) 該科王洛偉(wei) 教授團隊在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癌早期診斷方麵取得了一項研究突破,即通過吞服一粒“膠囊”來采集食管細胞,進而對食管癌的患病風險實現精準評估。相關(guan) 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yu) 《柳葉刀·胃腸病與(yu) 肝髒病學》。
早在上個(ge) 世紀60年代,原河南醫學院沈瓊教授發明了食管拉網細胞學檢查,即通過類似氣球的裝置插入受檢者食道,充氣後將裝置拉出,對沾染在氣球上的食管細胞進行檢測和分析,從(cong) 而對食管癌進行早篩。該方法在上個(ge) 世紀曾應用於(yu) 我國食管癌高發區的人群篩查,為(wei) 食管癌防控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yu) 科技水平受限,在患者舒適性、診斷敏感性等方麵存在不足,漏診率較高,後基本停止應用。
李兆申指出,絕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在出現吞咽困難症狀後就診往往已錯失早診早治機會(hui) 。
記者了解到,目前胃鏡檢查是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癌較為(wei) 可靠的篩查方法,但由於(yu) 我國內(nei) 鏡診療資源配置不充足,且胃鏡的接受度較低,願意進行篩查的人數較少。
“受沈瓊拉網細胞學檢查啟發,我們(men) 團隊研製了新型食管細胞采集器。”王洛偉(wei) 介紹,在外殼可溶解的采集器中裝入海綿狀的高分子細胞富集材料,並固定於(yu) 棉線上。受檢者采樣時將類似膠囊的采集器隨水吞下,采集器外殼在受檢者胃液中溶解,內(nei) 含的海綿狀高分子細胞富集材料膨脹,2分鍾後,提拽牽拉棉線取出膨脹的細胞富集材料。由於(yu) 采集器是從(cong) 胃食管結合部通過食管取出,此時的采集器上收集了超過600萬(wan) 個(ge) 食管和賁門細胞,是傳(chuan) 統方法細胞采集數量的幾百倍。最後,通過人工智能數字病理係統對樣本進行分析進而對食管癌進行診斷。
2021年,王洛偉(wei) 團隊在《美國胃腸病學雜誌》上首次報道了AI輔助細胞學篩查食管癌的科研成果。這為(wei) 此次研究成果中的算法架構和參數組合奠定了基礎,為(wei) 科學準確篩查提供了重要依據。
“我們(men) 研究發現,經過該方法初篩後,有限的內(nei) 鏡資源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需要內(nei) 鏡精查的高風險人群中。”王洛偉(wei)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