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0後李小姣辦學13年 探索服務孤獨症患者生命全程

發布時間:2023-05-05 11:2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星星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麽(me) 辦

  90後李小姣辦學13年,探索服務孤獨症患者生命全程

  3月31日,第16個(ge) 世界自閉症日來臨(lin) 前夕,李小姣迎來了自己“13年裏最振奮”的一刻——太原市陽曲縣殘疾人康複中心揭牌運營。按計劃,這個(ge) 公辦民營的中心,將為(wei) 大齡孤獨症患者提供生活照料、技能訓練等托養(yang) 服務,為(wei) 解決(jue) 大齡孤獨症患者托養(yang) 、成長等問題提供可能。

  “我已投入了13年的青春,為(wei) 什麽(me) 不繼續堅持下去?”作為(wei) 以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中標的第三方運營者,李小姣對此期待不已,“你不知道這對我們(men) 有多重要,可以說是燈塔,很多孤獨症的‘大孩子’因此有了希望。”

  ——————————

  13年裏,從(cong) 4名老師、3個(ge) 孩子,發展到53名老師、135個(ge) 孩子,還有越來越多的登門求助者。這家孤獨症康複機構的創辦人、90後女青年李小姣說:“這是一條迷茫與(yu) 希望並存的路,但我們(men) 一直在前進。”

  李小姣創辦的機構名叫“太原市靈星社區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靈星”),致力於(yu) 孤獨症專(zhuan) 業(ye) 評估、康複訓練、社會(hui) 融合和托養(yang) 服務等,目前共有135名孤獨症患者,其中12歲到35歲的“大孩子”超過25人。

  “這其實是入不敷出的13年,能正常運營就不錯了。”即便如此,在李小姣看來,經濟問題還不是最主要的,“最大的壓力是我們(men) 的孤獨症孩子正在長大”。

  李小姣說,人們(men) 更多關(guan) 注孤獨症兒(er) 童的早期幹預,但其核心障礙可能持續終身,“靈星”的大齡孤獨症患者絕大多數難以實現獨立生活。

  據了解,目前在中國超過千萬(wan) 的自閉症患者中,麵臨(lin) 成年困境的患者數量龐大,成年孤獨症患者的照護與(yu) 托養(yang) ,正在成為(wei) 家庭和社會(hui) 無法回避的嚴(yan) 峻問題。

  一次助教 埋下“星星”的種子

  4月21日,周五,11歲的馮(feng) 凱(化名)在“靈星”的樓道裏徘徊,一直眼巴巴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每周五下午5點,媽媽都會(hui) 準時接他回家。從(cong) 上午開始,馮(feng) 凱就不斷地重複一句話:“媽媽5點接不接?”“媽媽5點接不接?” ……

  比馮(feng) 凱大3歲的王錚(化名)在校多年,和老師們(men) 非常親(qin) 密,隻是說話始終分不清“我”和“你”的區別。

  李小姣說,馮(feng) 凱和王錚的行為(wei) 屬於(yu) 孤獨症的典型症狀。孤獨症也叫自閉症,是一種伴隨終身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組織的針對中國6-12歲兒(er) 童孤獨症及其共患病的患病率流行病學調查,結論是0.7%。

  “有的孩子隻說自己的事,整日就一句話;有的目光清亮,卻不願與(yu) 人對視;有的語言發育正常,卻幾乎不和人說話。”李小姣說,孤獨症兒(er) 童受困在自己的心智裏,有人稱之為(wei) “星星的孩子”,但無論如何他們(men) 畢竟生活在現實之中。

  13年前,大學畢業(ye) 不久的李小姣,用向家人借來的10萬(wan) 元,在太原老城區租了間民房,聘了4位專(zhuan) 職特教老師和1位鍾點工阿姨,走上了陪伴孤獨症兒(er) 童的道路。

  起因是她在大學期間,曾跟隨老師為(wei) 孤獨症兒(er) 童做過服務助教,其耐心、有愛的言行,令家長印象深刻。之後,幾名孩子的家長幾次上門求助,希望她能成立一個(ge) 孤獨症孩子“學校”,教育照料這些孩子。

  “當時隻想著孩子們(men) 需要幫助,我就沒拒絕。”李小姣給這個(ge) “機構”取名“靈星”,“意在用心靈嗬護‘星星的孩子’”。

  孩子們(men) 在李小姣的陪伴下,在屋子裏蹦蹦跳跳。戶外活動時,有孩子對汽車感興(xing) 趣,不管汽車是否行駛,都會(hui) 衝(chong) 上去拉拽;有的孩子喜歡門禁的數字鍵盤,便從(cong) 1樓按到6樓;還有的看上了鄰居門上的對聯,路過時一把撕掉……小區鄰居找上門來,她隻得賠笑道歉。

  因為(wei) 缺乏專(zhuan) 業(ye) 經驗,李小姣和她的“機構”先後搬了6次家,“靈星”也在挫折與(yu) 積累中,依靠社會(hui) 各界的支持,逐漸“長大”。

  多一個(ge) 孩子壓力就更多一些

  2014年,李小姣迎來轉機,正式注冊(ce) 成立了“太原市靈星社區服務中心”,孩子數量也從(cong) 最初的幾人增加到幾十人。

  從(cong) 義(yi) 務幫助孤獨症兒(er) 童,到堅持13年非營利辦學,李小姣經曆了艱難蛻變。她總結心路曆程就一個(ge) 字:累。

  李小姣說,每年的辦學資金都存在缺口,包括孩子的托養(yang) 費用,“我們(men) 沒辦法按成本收費,換言之,多一個(ge) 孩子,壓力就更多一些”。

  “我一直在拚命地學。”李小姣說,不少孤獨症學校注重於(yu) 講情懷,但計劃不足,往往難以持續。而一些辦得好的機構,往往前期投資充足,評估係統、教學、人才培養(yang) 都更成熟。

  回憶艱難時光,李小姣說,給予她最大勇氣的是“靈星”的老師。

  作為(wei) “靈星”唯一的男教師,90後李林峰說:“這裏不是掙錢的地方,但我喜歡這裏。”

  “孩子們(men) 很可愛,我想他們(men) 和普通孩子唯一的區別,就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guan) 愛。”李林峰說,目前學校正在獲得來自政府的扶助,他相信前景是好的。

  “哪怕有一點點進步,都是莫大的激勵”

  “學習(xi) 對於(yu) 孤獨症患者很重要,怎麽(me) 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飯,上廁所怎麽(me) 提褲子,甚至怎麽(me) 玩,都需要學習(xi) 。”李小姣說,孤獨症患者最難培養(yang) 的能力是溝通。父母在身邊,簡單交流沒有問題,但真走進社會(hui) ,“一個(ge) 眼神可能就會(hui) 影響情緒”。

  李小姣說,當孩子被發現患有孤獨症,很多父母就做了傾(qing) 其一生的準備。13年來,她幫扶過2000多組家庭,“這一過程漫長艱難,但哪怕有一點點進步,都是莫大的激勵”。

  已經在“靈星”工作10年的莊帥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原先“靈星”的孩子見到誌願者,會(hui) 捂著眼睛從(cong) 手指縫偷偷地看,現在有些孩子已經可以當麵說出“你們(men) 好”,這是為(wei) 孩子們(men) 堅持做社會(hui) 融合鍛煉的效果,是很大的進步。

  “我們(men) 選老師不問出身,隻看成長性。”李小姣更注重建立相對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關(guan) 注實操、理論,還有倫(lun) 理道德,“核心就是要選出能真對孩子好的老師,但花費的成本也高”。

  李小姣說,這幾年教師隊伍穩定下來,逐步形成了企業(ye) 文化,老師們(men) 有了成就感、歸屬感、認同感,”一是源於(yu) 孩子的進步,二是來自家長的認可”。

  目前,“靈星”職工收入平均在3000多元,一個(ge) 老師帶三四個(ge) 孩子,每周結合對每個(ge) 孩子的評估,製訂教學目標,“常常一節課下來,老師嗓子幹到冒煙”。

  現在,“靈星”不少孩子已經長大成年。家長們(men) 擔憂的問題,也從(cong) 如何教育陪護,慢慢變成如何幫孩子就業(ye) 、走向社會(hui) 。

  2018年印發的《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建立殘疾兒(er) 童康複救助製度的意見》,將符合條件的0歲至6歲孤獨症兒(er) 童納入康複救助範圍,為(wei) 他們(men) 享有基本康複服務提供製度化保障。

  2022年發布的《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jia) 指南》體(ti) 現了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支持,主要包括助力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和提高待遇保障等。

  但現有的政策扶持、補貼、資源配置,還不足以覆蓋孤獨症人士全生命周期,對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也待提高。

  探索“不可能任務”:服務孤獨症患者生命全程

  這些年,李小姣參觀過很多孤獨症學校,發現很多校長的孩子就是孤獨症兒(er) 童,“他們(men) 把畢生事業(ye) 就放在了孩子身上”。

  目前在“靈星”擔任執行校長的範世祿就是其中之一。

  18年前,當兒(er) 子被確診為(wei) 孤獨症時,太原並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康複機構。為(wei) 此,範世祿創辦了山西方舟自閉症康複研究院,這曾是太原最早的孤獨症康複機構。

  “我們(men) 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民辦非企業(ye) 單位。”為(wei) 了兒(er) 子,為(wei) 了更多自閉症患兒(er) 家庭,原本收入不錯的範世祿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

  然而,受負債(zhai) 等多方原因影響,“方舟”最終還是“擱淺”了。“我的孩子現在已經25歲,‘方舟’機構裏第一批孩子也都20多歲了,沒有地方可去。我們(men) 決(jue) 定和小姣一起,共同麵對大齡孤獨症群體(ti) 問題。”範世祿說。

  “孤獨症患者的大齡托養(yang) 是個(ge) 社會(hui) 問題。”範世祿說,“其中最難受的,還是家長。”

  2016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關(guan) 注山西省侯馬市孤獨症孩子小雨(化名)小學入學被排斥的問題。如今小雨將滿18歲。媽媽程雨(化名)告訴記者,小雨目前狀況良好,隻是過去兩(liang) 年,他在媽媽陪伴下陸續找過兩(liang) 份工作,說好不要工資、隻是鍛煉,但最終都沒能留下。

  程雨沒有因孩子的自閉而減少帶他外出,還主動與(yu) 旁人分享照顧兒(er) 子的經驗。但她仍然擔心:兒(er) 子的將來怎麽(me) 辦?

  程雨的擔憂,也是李小姣和範世祿的努力方向,他們(men) 希望能夠實現服務孤獨症患者生命全程的理想目標。而在有些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需要政策、立法、教育、醫療、傳(chuan) 媒等多維度的社會(hui) 力量共同支持。

  “服務孤獨症患者生命全程,隻能說是一種探索。”李小姣說,曾有家長問她,既然是服務孤獨症生命全程,那自家孩子40多歲了學校能收嗎?她想來想去不敢答應,隻能盡力幫助。

  去年,陽曲縣一所公辦的康複中心要招標運營,李小姣第一時間報了名。讓她和老師們(men) 興(xing) 奮的是,“靈星”團隊最終成功中標,“這裏規模大、場地足,‘靈星’有了新校區”。

  陽曲縣副縣長申彩萍介紹,陽曲縣殘疾人康複中心采取公建民營的運營模式,引進優(you) 質的康複服務資源,旨在用較短的時間讓康複服務提升到較高水平。

  “我們(men) 計劃將陽曲康複中心作為(wei) 大齡孤獨症患者的托養(yang) 中心,最理想目標是實現照顧孤獨症患者的生命全程。”李小姣介紹,當前已有25名12歲以上孤獨症患者入托該中心。

  “我的使命可能就是幫助這些孩子”

  彩色圓鑽,在指尖輕盈點觸,黑色的夜,金色的星,星空下一隻抬頭望星的七彩鹿……倘若不是親(qin) 眼所見,很難想象一幅精美的“鑽石繡”作品,出自一名孤獨症孩子的巧手。

  “這個(ge) 小猴子畫是我用橡皮泥做的,你可以叫我老板娘。”4月2日, 在太原市陽曲縣殘疾人康複中心門口,20歲的孤獨症患者林芳(化名)主動推介自己的手工作品。

  這一天,十幾名孤獨症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將自己的鑽石繡、剪紙、繪畫等手工作品擺上攤位,這是一場由他們(men) “主導”的“節日義(yi) 賣”。

  “普通人繡一幅圖案尺寸50厘米見方的滿繡‘鑽石繡’,可能需要一周時間,小飛(化名)需要一個(ge) 月才能完成。”李林峰介紹,19歲的孤獨症患者小飛,平時最喜歡聽鼓勵與(yu) 表揚的話,他刺繡格外專(zhuan) 注,可以連續幾個(ge) 小時不間斷。

  在從(cong) 事特教工作10年的莊帥帥眼中,這些孩子沒有那麽(me) 特殊,“多數狀態很好,難就難在如何融入社會(hui) ,像林芳這樣有能力的孩子,中心有很多”。

  在義(yi) 賣活動現場,一位顧客手捧作品,誇讚正在賣貨的小飛:“你做得真好,像個(ge) 藝術家。”

  這讓小飛備感高興(xing) ,她揚起眉毛認真地說:“下一步我還會(hui) 再加10倍,給你們(men) 做更多,你想要什麽(me) 樣我都會(hui) 給你做。”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hui) 發布的2023年世界孤獨症日宣傳(chuan) 主題口號是:關(guan) 愛孤獨症兒(er) 童,關(guan) 注與(yu) 支持孤獨症人士的照顧者和專(zhuan) 業(ye) 工作者。這一具有現實針對性的關(guan) 注與(yu) 呼籲,令李小姣及其同事感到溫暖。

  “一切正在向好,孤獨症患者的困境並非無解。”李小姣表示,相較過去,目前政策和社會(hui) 環境已有很多積極變化,“有些並不複雜的調整,足以改變許多孩子的一生”。

  李小姣一直沒更換過手機號,來電都接,已經接聽了超過3000個(ge) 家庭的求助電話。她說:“人生下來都有使命,我的使命可能就是幫助這些孩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誌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