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歸來 他讓故土飄滿果香
最近正是“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的時節。85後王光晉看著自家100畝(mu) 梨園滿樹繁花,心滿意足地笑了。輾轉河南、浙江、新疆等多地打拚的他如今在家鄉(xiang) 安徽阜陽紮了根。“今年的日照和雨水都很充足,肯定是個(ge) 大豐(feng) 年。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收入說不定又能提高一截。”
2016年,在外漂泊10多年的王光晉回到家鄉(xiang) 阜陽界首市,創辦了萬(wan) 果園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他帶回資金和人才以及在新疆學來的種植技術,更帶來了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的希望。辛苦耕耘7年,如今千畝(mu) 的果蔬和每年人流量達5萬(wan) 人次的農(nong) 家樂(le) 證明了王光晉的努力已然“開花結果”。
上大學時,王光晉從(cong) 擺地攤做起,同學們(men) 稱他有“勞動癮”。畢業(ye) 後開饅頭鋪虧(kui) 了本,2008年在鄭州倒騰手機配件賺到了錢,轉行開飯店又虧(kui) 得血本無歸……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來使他練就了一身“鋼筋鐵骨”。“沒吃過虧(kui) 的年輕人很難成功。”王光晉說。
2010年,王光晉再次白手起家跟著老鄉(xiang) 跑鋼材生意。這次他趕上了行業(ye) 風口,用兩(liang) 年左右時間賺了近2000萬(wan) 元。在那個(ge) 年代,這筆錢足以讓他風光無限、衣錦還鄉(xiang) ,可他沒有飄飄然。
2011年,他前往新疆喀什考察生態農(nong) 業(ye) ,看到未經開墾的廣袤土地,他決(jue) 定拚一把。改善基建、引進人才、申辦土地產(chan) 權……兩(liang) 年上千萬(wan) 的投入,當他看到土地裏長出了棉花的那一刻,他知道一切都值了。
“當年家裏窮,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湊錢供我讀的大學。”他在事業(ye) 有成後未忘這份恩情,早年就曾捐款給老家村子修了3條路,建了一座文化廣場。
回到家鄉(xiang) 的王光晉一直在思考,什麽(me) 作物適合在老家生長?考慮了日照、雨水等氣候因素,王光晉首選了阿克蘇梨。“界首的日照比較充足,季度性的雨水也比較穩定,再加上我有嫁接苗芽的技術。”經過多次實驗,王光晉發現嫁接後的梨更甜更有水分。第一次出果後,幾百畝(mu) 的梨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阿克蘇梨的成功使王光晉受了啟發,他開始尋找既適合家鄉(xiang) 地理環境又兼具市場前景的農(nong) 作物。羊肚菌吸引了他的注意。“羊肚菌具有很高的營養(yang) 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很可觀。”王光晉介紹,羊肚菌需要在大棚內(nei) 種植,經過初加工的羊肚菌一公斤能賣600到800元。
剛返鄉(xiang) 時,交通和水電使用不便等問題困擾著王光晉。在政府幫助下,田邊通了水泥路,路邊打上了井,電線被拉到了地頭上。“家鄉(xiang) 的地形遠不如新疆平坦,機械化作業(ye) 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王光晉談道,初期由人工施肥灑藥,後來用拖拉機,現在使用無人機噴灑作業(ye) 。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節約了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經過幾年經營,阿克蘇梨與(yu) 羊肚菌成了萬(wan) 果園主要產(chan) 出的經濟作物,占地近900畝(mu) 。
早些年在新疆創業(ye) 時,王光晉就重視農(nong) 產(chan) 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回鄉(xiang) 後,他也建起了蔬菜加工廠,采取承包合作製,把流轉的土地承包給本村農(nong) 民種植蔬菜,再從(cong) 他們(men) 手中統一回購,再售出或加工。“從(cong) 清洗到烘幹包裝,提供一整套的生產(chan) 流程,再將產(chan) 品供應給食品廠。這樣的模式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使當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收購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蔬菜必須要高於(yu) 市場價(jia) ,每畝(mu) 地至少要保證農(nong) 戶能賺到1000到2000多元。”這是王光晉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承諾。以去年種植大蔥為(wei) 例,每斤賣到8角到1元的價(jia) 格,畝(mu) 產(chan) 達到5000斤,每畝(mu) 地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農(nong) 業(ye) 發展趨於(yu) 穩定後,王光晉開始了生態農(nong) 家樂(le) 的嚐試。由於(yu) 萬(wan) 果園果蔬品質高、味道好,農(nong) 家樂(le) 很快吸引來遊客,節假日常常一座難求,一年客流量能超過5萬(wan) 人次。
記者看到,果園、加工廠和農(nong) 家樂(le) 裏,負責澆水、施肥、搭棚、采摘的基本都是當地五六十歲的農(nong) 民。“我為(wei) 留守老人提供崗位,他們(men) 在萬(wan) 果園既賺到了工資,又不耽誤自家農(nong) 活和照顧孩子。”王光晉解釋,目前為(wei) 當地農(nong) 戶提供了近40個(ge) 固定崗位,農(nong) 忙時,最多能提供100多個(ge) 崗位。
如今的王光晉擁有4家企業(ye) ,安徽、河南、新疆三地來回跑是他的工作常態。可工作再忙,他還是會(hui) 抽空去田間看看農(nong) 作物的長勢和農(nong) 民勞作,一如他小時候在田埂上看著父母麵朝黃土背朝天。
這是他作為(wei) 農(nong) 民的兒(er) 子始終保持的習(xi) 慣,也是他助力家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精神支柱。
實習(xi) 生 汪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