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技術新裝備服務應急救災 寫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之際

發布時間:2023-05-12 11:07:00來源: 科技日報

  ◎芶文涵 陳 科

  大型應急救災型無人機、多模融合生命探測儀(yi) 、應急充電方艙……日前,在四川樂(le) 山市沐川縣、涼山州寧南縣等地舉(ju) 行的四川省2023年抗震救災綜合實戰演練中,涉及城市航空救援、廢墟搜救、道路電力通信搶修保通、地災搶險等多領域的應急設備齊齊亮相。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在第15個(ge) 全國防災減災日、汶川地震15周年之際,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科技力量如何支撐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5月11日筆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an) 部門及科研單位。

  2022年9月,四川甘孜州瀘定6.8級地震救災現場,雙尾蠍無人機掛載光電偵(zhen) 察吊艙、空中基站設備出動,累計為(wei) 5600名用戶接入通信網絡。在四川,不斷“升級換代”的救災設備正成為(wei) 災後應急救援的“利器”。

  2022年2月,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啟動“大型高空全網應急通信無人機平台”項目,並於(yu) 當年7月在海拔4238米的甘孜康定機場使用雙尾蠍無人機,完成了全球首次“高海拔”地區、“無信號”區域等複雜自然環境與(yu) 真實應急條件下,無人機搭載空中基站實現全網應急通信的“實戰”測試。

  “1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中,我們(men) 還主要依靠應急通信車、衛星電話以及人力搶修基站、搶通光纜來恢複通信,所需時間長且工作難度大。如今隻需無人機設備,便能恢複災區通信。”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除為(wei) 通信搶險“提速”外,新型應急救災設備正廣泛應用於(yu) 協助搜救震區被困人員中。在2022年瀘定抗震救災中,MIMO雷達人體(ti) 目標辨識與(yu) 定位裝備和多模融合生命探測儀(yi) ,通過實現多個(ge) 目標的三維定位,並將雷達回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無線傳(chuan) 輸到手持終端,讓救援人員能夠進行綜合判斷分析,有效克服了單一傳(chuan) 感器探測的技術缺陷。

  “地震預警信息早發出一秒鍾、多傳(chuan) 播一公裏,都對挽救生命有無法估量的重要意義(yi) 。”回望15年來我國地震預警事業(ye) 的發展,四川大學教授、地震預警與(yu) 多災種預警應用信息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自2010年起,該所已與(yu) 應急部門、地震部門聯合建成覆蓋我國240萬(wan) 平方公裏的大陸地震預警網,並成功預警76次破壞性地震,包括2013年四川蘆山7級地震、2017年九寨溝7級地震等。

  王暾介紹,目前小米、華為(wei) 等多款國產(chan) 手機都已接入地震預警功能,可使手機用戶無須安裝地震預警App就能享用地震預警功能。“目前,我們(men) 正聯合國內(nei) 手機企業(ye) 試驗手機地震監測預警功能,以實現以手機內(nei) 置傳(chuan) 感器取代傳(chuan) 統預警監測儀(yi) 的技術突破。”他說。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目前四川已整合省級應急救援專(zhuan) 業(ye) 隊、鄉(xiang) 村兩(liang) 級應急隊伍等救援力量4800餘(yu) 支24萬(wan) 餘(yu) 人,形成縣域“1小時”和鄉(xiang) 鎮“半小時”應急救援響應圈,並在全省布局6個(ge) 區域性綜合救援基地,建設應急指揮場所204個(ge) 。未來,四川還將全麵強化地震地災應對,推動防震減災部署在基層落地見效,並著力提升應急處置保障能力,不斷推進應急管理體(ti) 係和能力現代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