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末次盛冰期從中國北部沿海向美洲和日本的人群遷徙事件
中新網昆明5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由該所孔慶鵬研究組牽頭的研究團隊,對美洲印第安人母係建群類群D4h3a的起源和擴散曆史進行追溯。研究表明,這一類群的祖先類群D4h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沿海地區,後擴散到美洲和日本。相關(guan) 研究論文於(yu) 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美洲印第安人從(cong) 何而來?他們(men) 的祖先是誰?這一直是學術界廣泛關(guan) 注的問題。以往研究表明,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主要來源於(yu) 西伯利亞(ya) ,在末次盛冰期通過白令陸橋進入美洲。這一結論在單係遺傳(chuan) 標記線粒體(ti) 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的研究中得到了呼應,例如美洲印第安人mtDNA母係建群類群A2、B2、C1、C4c和D1等,都可在西伯利亞(ya) 找到最近共同祖先。不過,少數mtDNA類群的起源和擴散至今仍存在疑問,例如D4h3a的姐妹類群D4h3b於(yu) 2009年首次在中國青島(1個(ge) 個(ge) 體(ti) )被報道。在隨後的十餘(yu) 年中,僅(jin) 有另外兩(liang) 個(ge) 個(ge) 體(ti) 在泰國人群中發現,這似乎提示,該類群可能有著區別於(yu) 其他類群的起源。
為(wei) 係統追溯美洲印第安人建群類群D4h3a的起源和擴散曆史,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孔慶鵬團隊與(yu) 意大利帕維亞(ya) 大學等機構開展合作,經過十餘(yu) 年的搜尋,最終在超10萬(wan) 份的現代歐亞(ya) 人群mtDNA數據集中,篩選到了216個(ge) D4h3a的祖先類群D4h的線粒體(ti) 全基因組數據(其中106個(ge) 為(wei) 本研究新獲得)。同時,團隊成員還在逾1.5萬(wan) 份古DNA數據中進行了查找,最終獲得了39個(ge) D4h的古DNA數據。
結果表明,無論是從(cong) 古DNA還是從(cong) 現代人群DNA來看,D4h的分布主要在中國北方沿海地區。此外,較為(wei) 古老的支係也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相比而言,西伯利亞(ya) 地區僅(jin) 有零星的發現。這提示,該類群的起源地與(yu) 其他類群不同,更可能是在中國北部沿海地區。
此外,綜合古DNA和現代人DNA,采用分子鍾校正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D4h在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經曆了兩(liang) 次擴散事件:第一次是在末次盛冰期,D4h3a和D4h3b的祖先產(chan) 生,而在該時期即將結束時(約19400年前),D4h3a與(yu) 祖先人群分離,後進入美洲;第二次擴散發生在末次盛冰期後的冰消期,可能與(yu) 該時期氣候變暖有關(guan) 。在這兩(liang) 個(ge) 時期,由於(yu) 海平麵下降,現今中國北方沿海地區以陸地相連,使得兩(liang) 次擴散事件成為(wei) 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擴散還對日本原住居民,包括繩文人和阿依努人產(chan) 生了遺傳(chuan) 貢獻。巧合的是,這種遺傳(chuan) 上的聯係,與(yu) 舊石器時期太平洋沿海地區尤其是日本和美洲的文化相似性(如尖狀器或長矛)非常吻合。考慮到以往觀點認為(wei) D4h3a進入美洲後主要沿海岸線遷徙,研究團隊推測:在末次盛冰期後,D4h的部分類群可能主要沿海岸線遷徙到達日本和美洲。這也支持了部分早期美洲印第安人可能沿海岸線遷徙到達美洲的觀點。(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