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高質量發展)百年張園的新“摩登時代”
中新社上海5月15日電 (記者 龐無忌 劉文文)紅磚、灰牆、石頭門框、分格的木質窗扇……位於(yu) 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的張園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種類最多的石庫門建築群。
中新社記者日前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媒體(ti) 采訪團走進張園。初夏季節,這裏遊客如織。迪奧、古馳、路易威登、江詩丹頓等國際時尚品牌精品店、體(ti) 驗館吸引了許多追求摩登的年輕人。
百多年前,張園也曾是上海時尚生活的代名詞。這座舊時的私家花園自1885年向公眾(zhong) 開放後,一度成為(wei) 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賽花會(hui) 、拳王擂台賽、賑災義(yi) 演、籌款園會(hui) 、時髦展覽等各種活動使得張園成為(wei) 彼時當地人接觸西方文明的“潮流前線”。之後,這塊土地被劃分為(wei) 28塊,建造各類建築。
作為(wei) 上海首個(ge) 保護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去年年末,率先完成更新改造的張園一期對外開放。人們(men) 不僅(jin) 可以在這裏讀到舊時的弄堂風情,找尋歲月的印記,還能感受一種“向史而新”的別樣摩登。
張園西區修繕項目設計師沈曉明對中新社等媒體(ti) 表示,張園是上海典型的裏弄街區,從(cong) 1918年開始,經過曆年建設而成。張園的保護性修繕從(cong) 四個(ge) 方麵入手:一是曆史性,希望經過修繕或者改造利用的曆史建築,還是真正的曆史建築。二是文獻性,從(cong) 建築的不同式樣、材料、形製、規模等就可以“讀出”曾經有哪些不同階層的人在其中生活過。三是藝術性,如實反映建築的藝術呈現、當時人們(men) 的審美傾(qing) 向以及建築師的想法等。四是時代性,讓這些建築成為(wei) 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共情的一個(ge) 錨點。
張園的更新,保留了全部的曆史建築,類似“針灸式”改造。這與(yu) 過去以拆除重建為(wei) 主的城市更新截然不同。這也傳(chuan) 遞出一個(ge) 清晰信號:未來城市更新不會(hui) 搞大拆大建,而是更為(wei) 重視曆史文化風貌的保護與(yu) 更新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中國有部分地區已進入城市更新時代。2022年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wei) 65.22%。秦虹認為(wei) ,當城市化率進入中高級階段以後,一座城市向外擴張發展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城市發展的主要政策和投資就會(hui) 聚焦於(yu) 城市內(nei) 部,激發城市活力、升級居住環境、產(chan) 業(ye) 結構等主要依靠城市更新。
中國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在2021年出台《關(guan) 於(yu) 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嚴(yan) 格控製大規模拆除、增建等,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
秦虹認為(wei) ,未來需要更多以“繡花”功夫對城市空間進行“微更新”,對更新片區采用“小切口、深層次、漸進式”的思路進行局部升級改造,通過合理的功能置換、特色文化場所塑造,增強城市空間文化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事實上,張園二期也在今年開始啟動保護性開發,計劃新增8萬(wan) 平方米地下空間,9棟老建築要暫時移位。整個(ge) 開發過程中,一共會(hui) 有25棟老建築平移或托換。據介紹,該區域未來將引入辦公樓、酒店、演藝中心等,與(yu) 商業(ye) 、藝術文化片區相互滲透。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上海作為(wei) 超大城市已全麵進入存量發展時代,急需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實施“上海2035”總體(ti) 規劃,兼顧城市“亮度”和“溫度”。
根據近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未來3年,上海的城市更新將堅持“留改拆”並舉(ju) ,以保留、利用、提升為(wei) 主。到2025年,上海將重點開展10個(ge) 以上綜合性區域更新項目,重點推進“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外灘“第二立麵”、衡複曆史風貌區、北外灘、吳淞創新城、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等區域更新。更多老街區有望走入全新時代。(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