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年輕“鷹陣”在這裏振翅奮飛

發布時間:2023-05-15 14:26:00來源: 解放軍報

  暮春時節,海軍(jun) 航空大學某團機場戰鷹轟鳴。隨著塔台指揮員一聲令下,該團駕駛、領航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飛行學員獨立操縱艦載直升機升空,一場複雜氣象條件下編組單飛考核拉開帷幕。

  “空中敢於(yu) 大膽放手,源自平日裏的傾(qing) 囊相授。”某飛行大隊大隊長李佳倫(lun) 剛接受完記者采訪,便匆匆趕回教室,準備晚上的夜航教學。第二天,李佳倫(lun) 還要執行某掃雷艦物資保障任務。

  “不是在飛行,就是在趕往飛行的路上。”眼前這忙碌一幕,是該團飛行教官們(men) 的日常寫(xie) 照。

  趕路,是教官們(men) 的狀態;探路,更是他們(men) 的常態。針對院校生長學員特點,該團積極探索人才培養(yang) 模式,人才培養(yang) 路徑逐步打通;緊盯戰場需求開展實戰化演練,遂行多樣化任務能力不斷提升。

  在該團領導眼中,在改革強軍(jun) 中孕育而生的這支部隊,正處於(yu) 拔節成長的“青春期”。無論是趕路還是探路,他們(men) 隻有一個(ge) 目標:讓年輕“鷹陣”在這裏振翅奮飛,飛向未來戰場。

  年輕就是要飛翔和奔跑

  清晨,渤海灣還未從(cong) 睡夢中蘇醒,海軍(jun) 航空大學某團“礪鷹樓”二層的宿舍亮起了第一盞燈。

  距離吹起床號還有1個(ge) 小時,某飛行大隊大隊長趙華春已經起床,簡單洗漱後,便開始為(wei) 當天的工作作準備。

  下達任務指令、進行機組協同、組織課目教學……僅(jin) 一上午,趙華春就列了7項工作。“時間不等人呀!”這是趙華春常說的一句話。

  在趙華春看來,領航“群鷹”,就要抓住一切時機,抓緊每一分鍾提升飛行員技戰術水平。日複一日,他早已習(xi) 慣了這種緊張的節奏。

  那一年,為(wei) 了縮短艦載直升機飛行員成長周期,原本在部隊開展的直升機著艦課目前移到院校進行。一無經驗、二無教材、三無教官、四無固定艦船,趙華春和戰友們(men) 完全是“白手起家”。

  “經驗可以練、教材可以編、教官可以培養(yang) ,但協調艦船不是幾個(ge) 電話能解決(jue) 的。”時任訓練參謀的趙華春負責協調訓練艦船,深知其中艱難。

  那段時間,趙華春經常上午跑到艦艇部隊溝通訓練時間,中午與(yu) 單位匯報進展情況,下午又驅車去開協調會(hui) ,晚上再帶著其他參謀作總結,一本隨行筆記上記得密密麻麻……終於(yu) ,第一艘訓練艦船駛入渤海灣。

  在團黨(dang) 委的帶領下,趙華春和戰友們(men) 扛起了主戰機型飛行學員培養(yang) 任務。全新的團隊、高強度的任務,每個(ge) 人的壓力都很大。

  “沒有白天黑夜,我們(men) 的眼裏隻有任務節點!”該團領導說,他們(men) 優(you) 化組訓模式,放開單場次訓練“多閘口”,讓難易不等的訓練課目按照一場多域、一域多層的方式同步推進,最大限度盤活訓練資源。那段時間,他們(men) 邊訓練、邊總結、邊完善、邊固化,每天下了訓練場就上另一個(ge) “戰場”。

  “那時年輕,年輕就是要飛翔和奔跑。”回憶起那段時光,趙華春感慨道,“我們(men) 這個(ge) 團隊雖然很年輕,但我們(men) 特別能戰鬥!”

  每天保持教官最大帶教量、飛機最大出動量,單場次最大連續占場時長……麵對困難和挑戰,團隊官兵迎難而飛,創造了組建即開飛、開飛即最大承訓的“艦載機速度”。

  短短時間內(nei) ,團隊完成了飛行學員從(cong) 機型改裝到晝間著艦再到夜間著艦的跨越,飛行人才培訓周期大大縮短。由此,他們(men) 打通了由院校改裝到部隊實訓的“最後一公裏”,探索形成了一條自主培養(yang) 人才的鏈路。

  翻開趙華春的訓練日記,有一句話讓人心潮澎湃:“鷹隼試翼、風塵翕張,這個(ge) 年輕的‘鷹陣’終將逐夢大洋。”

  新教官們(men) 正在加速成長

  身處變革時代,“變”是永恒的主題。求變,就要勇於(yu) 爬坡過坎,敢於(yu) 打破思維定勢。

  一次晝間模擬平台著艦,新任教官李凱華怎麽(me) 也沒想到,自己會(hui) 在空中遇到“硬茬兒(er) ”——

  從(cong) 起飛到降落平台短短數分鍾,航跡不固定、轉彎時機晚等幾個(ge) 動作偏差,就被一名“學員”悉數指出;走下戰機,進入講評室,這位“學員”又走上講台,拿起一架模型,沿著電子地形圖上藍色的航線複盤講評。

  這名“學員”,便是該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張俊浩。

  這一幕,是該團運用“空中陪練”特色教學法強化新教官帶教能力的一個(ge) 縮影。該團領導介紹說,院校飛行教官多從(cong) 應屆畢業(ye) 學員中以“留教”方式產(chan) 生,這導致不少新教官經驗不足。

  說起第一次帶教夜間平台課目的經曆,教官張隆彪仍尷尬不已。

  那一次,在下滑階段,張隆彪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下滑線的數據匹配上,隻口頭提醒學員關(guan) 注注意力分配和態勢感知,結果當直升機落在平台上時,機身偏出了一定距離。

  “看似不起眼的動作,會(hui) 在實戰中造成嚴(yan) 重失誤!”講評階段,團領導對此進行了嚴(yan) 厲批評。為(wei) 了提升新教官教學能力,突破“閉門造車”的自我循環,該團積極探索飛行教官培養(yang) 模式,打出一套“組合拳”——

  “隨機出題”夯基礎。在下達指令過程中設置隨機提問環節,教官結合題目,從(cong) 特情處置流程、課目教學要點等當麵進行臨(lin) 機作答,飛行大隊根據問答中的不足之處開展針對性專(zhuan) 攻精練。

  “空中刺頭”當陪練。他們(men) 遴選飛行技術過硬的教官,擔任新教官的“陪練”,在空中模擬學員的痼癖動作和飛行技術問題,時不時還做出幾個(ge) 意料之外的“失誤動作”,新教官在“紅臉出汗”中補齊教學能力短板。

  “周期輪教”強教學。設置周期性輪教機製,既克服“一對一”帶教造成的學員素質“單打一”,也杜絕了頻繁“滾動輪教”教學內(nei) 容浮於(yu) 表麵。

  “組合拳”的威力有多大?記者跟隨新教官張博皓體(ti) 驗了一天的飛行訓練。

  清晨,張博皓早早來到會(hui) 議室,邊等待下達指令、邊“備考”。他告訴記者,隨後的隨機提問環節,指揮員要求很嚴(yan) 格,回答稍有差池就會(hui) 被要求“重新準備”。

  考核題目出現在大屏幕上那一刻,會(hui) 議室安靜極了。雖然張博皓對答如流,但他還是被指揮員指出了幾點“漏洞”。

  一天緊張的飛行訓練結束後,張博皓剛下空勤大巴就一路小跑到訓練辦公室,掏出筆記本,對照計劃表翻找到明天的帶教學員,結合上次帶教效果,調整明天的教學方法。

  某飛行大隊大隊長李佳倫(lun) 告訴記者,在這裏,新教官不僅(jin) 要學習(xi) 如何教學員,領航員、空中機械師也是他們(men) 的良師益友。前不久,他們(men) 進一步優(you) 化飛行教官管理模式,加強飛行員之間的交流、互學。飛行員既相互比拚,又相互分享經驗和心得,攜手提升能力。

  在這套“組合拳”推動下,新教官們(men) 的教學能力正在加速成長。近年來,隨著飛行教官教學經驗逐步成熟,該團人才培養(yang) 已形成“流水線”、駛入“快車道”。

  一場思維觀念的轉變

  “有人意外落水,命你機組迅速出動,前往救援。”

  暮春時節,浪卷潮湧。該團搜救直升機緊急起飛,一場實戰化背景下海上搜救演練迅即展開。

  機窗外霧蒙蒙一片,目視搜救難度很大。為(wei) 盡快找到“落水人員”,機組成員打開機載大功率搜救燈和相關(guan) 設備,仔細搜索每一片目標海域。海上氣流複雜,直升機越靠近水麵,顛簸得越厲害。

  茫茫大海,精準定位並非易事。機組成員對目標海域進行地毯式搜索後,仍未發現“落水人員”,氣氛越發緊張。

  “一定是目標發生了漂移。”憑借多年部隊搜救經驗,副駕駛飛行教官趙顯建作出判斷。新教官蘇元浩迅速進入狀態,綜合海水流向流速、人員落水時間和漂移時間等因素,全神貫注搜索蛛絲(si) 馬跡。

  “海上搜救不同於(yu) 陸地搜救,落水人員定位受天氣、海況等因素影響,定位數據差距大……”趙顯建曾是海軍(jun) 航空兵某旅的一名飛行員,多次執行實戰化訓練任務,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2020年12月,趙顯建作為(wei) 部隊和院校雙向交流任職人員,來到該團任飛行教官。

  趕上交叉任職這趟車的,還有該團新教官李鋒。赴海軍(jun) 某飛行團任職後,李鋒積極學習(xi) 一線部隊戰法訓法,很快成長為(wei) 一名合格的戰鬥員。

  鼓勵新教官赴一線鍛煉,選拔優(you) 秀戰鬥員到院校任教——這種交叉任職人才培養(yang) 模式,是該團推進院校教育向備戰打仗聚焦的舉(ju) 措之一。

  該團領導告訴記者,為(wei) 促進課堂與(yu) 戰場無縫銜接,他們(men) 對接部隊需求,研究修訂訓練大綱,探索直升機飛行學員教學培養(yang) 模式,推進領航學員訂單式培養(yang) 模式,海上垂直補給、甲板營救和艦機吊掛試訓等實戰化艦機協同演練,並常態化執行空中交通保障任務。

  “瞄準實戰,課目的增加是基礎,思維的轉變是關(guan) 鍵。”在這位領導眼中,團隊始終在聚焦部隊訓練模式轉變。

  一次對抗訓練中,教官陳義(yi) 東(dong) 打輸了。“輸也要輸個(ge) 明白!”一下飛機,陳義(yi) 東(dong) 馬不停蹄帶著參謀、老教官奔向戰術講評室,複盤解析,一複盤就是一整天。

  對於(yu) 陳義(yi) 東(dong) 這次“滑鐵盧”,教官趙顯建有著自己的思考:“以往,我們(men) 局限於(yu) 著艦時的精細,習(xi) 慣於(yu) 讓學員飛儀(yi) 表,打仗的潛能和激情始終激發不出來。”

  “到底飛數據還是飛感覺?”這個(ge) “老命題”再一次擺在陳義(yi) 東(dong) 等新教官麵前。

  麵對陳義(yi) 東(dong) 的疑問,趙顯建用了一個(ge) 形象的比喻:艦載飛行就像一次十字繡,著艦過程是穿針引線的精細活,要飛數據;但十字繡美不美,飛起來能不能打仗,眼睛要盯向窗外。

  “向外看,敵人在座艙外!”在新教官培訓中,老教官經常這樣提醒。這個(ge) 簡單的飛行動作背後,是一場思維觀念的轉變——

  向外看,看到的是“敵情”。去年,新教官培訓資格時,兩(liang) 名新教官被判零分。對此,教官委員會(hui) 這樣解釋:單論飛行技能,你們(men) 並不弱,但在戰術規避機動中,多任務處理能力不足。

  向外看,看到的是“戰場”。該團飛行員的嘴邊都掛著一個(ge) 高頻詞:速度。改裝學員剛到這裏時被告知:“快速操作”是空戰生存的唯一法則。在這種“速度”下,新教官對空戰的認識也在不斷升級。

  讓懂打仗的名師帶出會(hui) 打仗的高徒

  ■肖文光

  習(xi) 主席在視察國防大學時強調,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師,帶出一批會(hui) 打仗的高徒。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軍(jun) 事教育的特點和軍(jun) 事人才成長的普遍規律,對軍(jun) 隊院校建設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前進方向,為(wei) 我軍(jun) 打造世界一流的軍(jun) 事人才隊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實戰鍛造名師,名師必曉實戰。這是搶占未來戰爭(zheng) 製高點、打贏現代戰爭(zheng) 的基本原則,也是被中外無數戰例反複證明的一條製勝機理。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時期,誌願軍(jun) 空軍(jun) 之所以能在短短時間奔向戰場,並讓美空軍(jun) 屢次遭受沉重打擊,主要原因在於(yu) 誌願軍(jun) 空軍(jun) 飛行學員的培養(yang) 以打仗為(wei) 目標。無論戰法創新、還是係統優(you) 化,都聚焦“強能”這個(ge) 根本。

  今天,廣大教員要緊盯科技之變、戰爭(zheng) 之變、對手之變,自覺將教學目標融入建設一流軍(jun) 隊院校、培養(yang) 一流軍(jun) 事人才戰略布局,圍繞“強能”做文章,使教學效果與(yu) 學員能力需求有效銜接。

  海軍(jun) 航空大學某團為(wei) 使課堂同戰場銜接更加緊密,讓一些部隊指揮員從(cong) 指揮崗位轉型當教員。這些一線教員具有豐(feng) 富的經驗,積累了很多實戰化訓練成果,實踐中管用、學員們(men) 喜歡。隻有精準研究對手,了解真正的破敵之法、製敵之招,才能讓學員從(cong) 院校直接走向戰場,實現“今天院校講的”就是“明天戰爭(zheng) 用的”,為(wei) 強軍(jun) 事業(ye) 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2021年被評為(wei) “時代楷模”的艦載戰鬥機飛行教官群體(ti) ,在團隊組建之初邊實踐邊探索,白天搞訓練,晚上搞研究,周末編教材,形成數十萬(wan) 字的教案教材、規範示教。正是他們(men) 奠定的堅實基礎,換來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拔節成長。

  這一實踐再次告訴我們(men) ,人才自主培養(yang) 既要精準發力,也要久久為(wei) 功。我們(men) 要克服“等等看”“慢慢來”的慣性思想,拿出“全力以赴、務期必成”的決(jue) 心和狀態;要克服“三尺講台站不住”的畏難情緒,拿出犧牲奉獻的決(jue) 心和狀態,用主動擔當推動人才培養(yang) 工作開新局、向前進。

  (解放軍(jun) 報 劉任豐(feng) 薑子晗 本報特約記者 朱晉榮)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