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發布時間:2023-05-18 16:1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眼下已是五月中旬,到七八月份,在非洲東(dong) 部的坦桑尼亞(ya) ,玉米就將迎來收獲。提起種玉米,對於(yu) 坦桑尼亞(ya) 莫羅戈羅省佩雅佩雅村的農(nong) 戶來說,他們(men) 忘不了2011年的一天。

  這天,村裏來了一群中國人。來旅遊觀光的,還是來修路架橋的?村民們(men) 一番猜測。

  令他們(men) 沒想到的是,這些中國人是來幫助他們(men) 種玉米的。那時的他們(men) 更不會(hui) 想到,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團隊在這裏一待就是數周,在周邊村莊走訪調研,與(yu) 農(nong) 戶一起下地幹活,帶來許多種植經驗,甚至在今後的十多年裏,多次來到這裏,幫助農(nong) 業(ye) 發展,改變了當地麵貌。

  這些中國人,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際發展與(yu) 全球農(nong) 業(ye) 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yun) 及其團隊。10多年來,他們(men) 將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和減貧脫貧的經驗分享到坦桑尼亞(ya) 。

  “中國成功使數億(yi) 人擺脫貧困,非洲可從(cong) 中國借鑒減貧經驗,”坦桑尼亞(ya) 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西表示,“中國正通過中非合作論壇等機製幫助非洲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率、加快工業(ye) 化進程,讓更多非洲人擺脫貧困。”

  近日,李小雲(yun) 教授及團隊接受本報采訪,講述了他們(men) 和坦桑尼亞(ya) 人一起種玉米的故事。

  從(cong) 一家一戶到千戶萬(wan) 畝(mu) ,中國“平行經驗”在非洲落地生根

  “坦桑尼亞(ya) 建國後的第一任總統是尼雷爾,上個(ge) 世紀70年代中國幫他們(men) 建設了坦讚鐵路,我上中學時就知道……”提起坦桑尼亞(ya) ,李小雲(yun) 很有感情。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坦桑尼亞(ya) 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在歐洲學習(xi) 的他曾赴坦桑尼亞(ya) 調研,“印象裏和中國的大西北差不多。”

  2011年,李小雲(yun) 第三次到訪坦桑尼亞(ya) 。這一次,他是帶著問題來的。

  長期以來,坦桑尼亞(ya) 人的主食是玉米,他們(men) 將玉米磨成麵,製作成一種叫“Ugali”(烏(wu) 加力)的糊狀食物,口感類似中國西北地區常吃的“攪團”。李小雲(yun) 說,雖然玉米是坦桑尼亞(ya) 主要糧食來源,當地玉米產(chan) 量卻非常低,平均畝(mu) 產(chan) 卻隻有150斤左右。在中國的華北平原,玉米畝(mu) 產(chan) 800斤,相較之下差距不小。

  實地調研之後,李小雲(yun) 發現了問題所在。當地農(nong) 戶的玉米種植方式較為(wei) 粗放:不做土地平整,下雨之後,把自留的種子播到地裏,也沒有適當的田間管理、沒有基礎的灌溉設施。這些做法導致出苗率低,最終產(chan) 量也低。

  “產(chan) 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種植密度不夠。”李小雲(yun) 說,過去,坦桑尼亞(ya) 人種玉米,1畝(mu) 地普遍隻種1000-2000株。在中國,密植的玉米1畝(mu) 地起碼要種4000株。“其實就是一個(ge) 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在坦桑尼亞(ya) ,沒有農(nong) 民懂得。”

  其實,像李小雲(yun) 一樣來到非洲的援助者不少。不同的是,以前的援助者提供的解決(jue) 方案,比如灌溉農(nong) 業(ye) 、機械化農(nong) 場等,大都超越了非洲發展實情,最終“水土不服”。坦桑尼亞(ya) 的小農(nong) 戶,極少有人買(mai) 得起拖拉機。就算能買(mai) 得起,也用不起,因為(wei) 他們(men) 承擔不了高昂的能源、維護等成本,還有道路條件不足造成的損耗。

  “我就在想,能不能考慮到實際條件,采用那些最簡易、最樸素、最容易被當地農(nong) 民接受的經驗和技術。”李小雲(yun) 稱之為(wei) “平行經驗”,“無需資本投入,隻需用點‘小技術’,農(nong) 民也能獲得‘大豐(feng) 收’”。

  經過調研,李小雲(yun) 團隊提出了基於(yu) 中國經驗的玉米密植技術,教坦桑尼亞(ya) 農(nong) 民按照35厘米株距、75厘米行距來種植玉米,然後實行中耕除草、間苗等技術,在缺乏資本投入、不施化肥的條件下,改廣種薄收為(wei) “集約化、勞動密集”的精耕細作,最終將玉米產(chan) 量提高。

  起初,項目的推進並不順利。

  第一年,在佩雅佩雅村,隻有畢尚噶一戶采用了中國技術,他是村裏的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員。

  “沒見過那樣種玉米,太複雜,也太辛苦。投入的勞動要多很多,但收益如何,還不知道。”許多村民仍在觀望。

  到了第二年7月收獲季,畢尚噶家試驗田的玉米畝(mu) 產(chan) 達到400多斤。看到如此明顯的改變,願意嚐試的農(nong) 戶多了起來,紛紛邀請中國專(zhuan) 家來自家地裏進行指導。

  之後,每到種植季,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師生們(men) 都會(hui) 到坦桑尼亞(ya) ,下地觀察植物生長情況、傳(chuan) 授經驗、解答疑惑。漸漸地,中國“平行經驗”得到了更多坦桑尼亞(ya) 農(nong) 戶的認可。

  “從(cong) 前1英畝(mu) 地隻能收獲4麻袋玉米,如今1英畝(mu) 地能收獲16麻袋玉米。”麥迪格瓦辛巴村的穆達說,他在2019年采用中國技術後收入倍增,如今已住上更大的新房子。

  自2011年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坦桑尼亞(ya) 莫羅戈羅省政府、蘇科因農(nong) 業(ye) 大學組建聯合團隊,先後在佩雅佩雅村、麥迪格瓦辛巴村等十個(ge) 村莊開展村級減貧示範項目,分享中國的農(nong) 業(ye) 發展和減貧脫貧經驗。2017年,這個(ge) 名為(wei) “小技術 大豐(feng) 收”的項目,在莫羅戈羅全省推廣。據統計,“小技術 大豐(feng) 收”項目已覆蓋當地一千餘(yu) 戶農(nong) 民、一萬(wan) 多畝(mu) 土地,參與(yu) 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項目還多次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與(yu) 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優(you) 秀案例集。

  從(cong) 種玉米到磨豆漿,提升當地農(nong) 民的營養(yang) 和健康

  “媽媽,我還要一杯!”“味道真不錯!”“豆漿很美味!”在佩雅佩雅村,品嚐到豆漿的孩子們(men) 興(xing) 奮地叫著。這是他們(men) 第一次喝到這種飲品。向記者講述這個(ge) 故事時,李小雲(yun) 臉上泛起笑容:“你看,視頻都記錄下來了。”

  醇香的豆漿源自自產(chan) 的大豆。在“小技術 大豐(feng) 收”項目推廣到千家萬(wan) 畝(mu) 之後,李小雲(yun) 團隊又開始推廣玉米套種大豆。

  為(wei) 什麽(me) 是大豆?

  “玉米密植推廣開來後,我就開始思考,在不施農(nong) 藥、不增加科技投入的情況下,產(chan) 量是有上限的。如何進一步增加農(nong) 田的產(chan) 出?另外,作為(wei) 主食的玉米增收,解決(jue) 了當地農(nong) 民的溫飽問題,如何讓他們(men) 在吃飽的同時,也能吃得有營養(yang) ?”李小雲(yun) 說,他想到了套種,這也是一種中國農(nong) 民長期應用、簡單且富有成效的實用技術。

  原本,坦桑尼亞(ya) 農(nong) 民就有玉米套種鴿子豆的習(xi) 慣,用大豆代替鴿子豆,不僅(jin) 可以增強土壤肥力,還能有效改善當地飲食的營養(yang) 結構。“大豆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一方麵讓農(nong) 民獲得額外收入,另一方麵用大豆製作豆漿,比牛奶便宜,更適合當地情況。”李小雲(yun) 說,“這個(ge) 新項目,我們(men) 叫它‘小豆子 大營養(yang) ’。”

  從(cong) 2021年開始,李小雲(yun) 團隊籌劃與(yu) 莫羅戈羅省政府合作開展“小豆子 大營養(yang) ”項目,先期選取了4個(ge) 示範村、100個(ge) 示範戶進行試點。雖然由於(yu) 疫情,中國農(nong) 大團隊無法到現場,隻能遠程指導,項目仍進展得十分順利。

  2022年,項目組將大豆種子分批次分發至示範戶。接下來,項目坦方協調人、村幹部和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種植和管理技術。等到進入大豆收獲季,莫羅戈羅省官員和項目坦方團隊便前往各示範村,教當地村民製作豆漿。

  柯泰特村村民阿達姆是最早嚐到甜頭的農(nong) 戶之一。“我第一次種大豆,一英畝(mu) 的產(chan) 量有2袋(約200公斤)。大豆不難種,要不是天氣比較旱,每英畝(mu) 我可以收5袋以上。”去年,阿達姆一家被評選為(wei) 柯泰特村最佳示範農(nong) 戶,家裏老老少少八人都品嚐到了豆漿。“豆漿的味道很好!對我們(men) 的健康有好處,我喜歡它。”圖姆博說。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傳(chuan) 紅透露,實際上,坦桑尼亞(ya) 人一開始並不習(xi) 慣豆漿的味道,在項目組鼓勵下,農(nong) 戶在豆漿加入當地調料,做成了適合他們(men) 口味的飲品。就這樣,豆漿開始在項目村莊大受歡迎。當地學校老師也會(hui) 到村子裏,給村民講解大豆以及豆漿的營養(yang) 價(jia) 值。

  更讓人欣喜的是,不少農(nong) 戶靠著種玉米、大豆新增的收入,蓋起了新房子。麥迪格瓦辛巴村農(nong) 業(ye) 推廣員維羅妮卡說,“過去村民們(men) 從(cong) 沒想過耕種還可以掙錢,現在觀念變了,隻要努力,就能賺到更多錢”。曾任莫羅戈羅省助理行政秘書(shu) 的慕康果表示,他對“小豆子 大營養(yang) ”項目充滿信心,期待更多坦桑尼亞(ya) 民眾(zhong) 從(cong) 中受益。

  從(cong) 經驗分享到友好合作,中坦兩(liang) 國人民的心貼得更緊

  中坦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與(yu) 交流,結出的果實不僅(jin) 是地裏豐(feng) 產(chan) 的玉米、大豆,更加珍貴的友誼種子,已經在中坦兩(liang) 國人民的內(nei) 心悄然播下。

  多年接觸下來,許多坦桑尼亞(ya) 人對李小雲(yun) 這位“會(hui) 一起下地幹活”的中國專(zhuan) 家已是非常熟悉。在他們(men) 眼裏,有的外國專(zhuan) 家白天來村子裏逛一圈,晚上就開車回城市住高級酒店了。中國專(zhuan) 家卻和村民幹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特別接地氣。當地人親(qin) 切地稱他“Professor Li”(李教授),李小雲(yun) 則管當地人叫“Rafiki”。

  “Rafiki是斯瓦希裏語‘朋友’的意思。”李小雲(yun) 說,“可能很多人認為(wei) ,我們(men) 幫助非洲是單向的,其實這些援助項目和活動,給我們(men) 也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學習(xi) 機會(hui) 。項目開展的過程是中坦雙方互相學習(xi) 的過程,課題組與(yu) 當地村民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因地製宜分享減貧經驗。人類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幫助非洲,就是幫助我們(men) 自己。”

  為(wei) 了方便工作推進,項目團隊利用有限資金為(wei) 村莊修建辦公室,改變村民沒有正式議事場所的情況。修房子、做裝飾時,看到中國團隊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坦桑尼亞(ya) 人也會(hui) 一起參與(yu) 。同時,項目團隊還組織開展“玉米增產(chan) 競賽”、最佳農(nong) 業(ye) 推廣員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激發了村民的參與(yu) 感和積極性。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齊顧波教授印象很深:“坦桑尼亞(ya) 人熱情,看到中國麵孔,對我們(men) 特別友好。”

  現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從(cong) 事博士後工作的雷雯,曾多次到坦桑尼亞(ya) 。她說:“我們(men) 一進村就會(hui) 被認出是中國人,村裏的小孩會(hui) 用專(zhuan) 向長輩問好的斯瓦希裏語‘Shikamoo’同我們(men) 打招呼。在村裏做調研時,還有村民熱情地買(mai) 汽水招待我。”

  2014年,為(wei) 完成田野調查,雷雯在佩雅佩雅村一戶人家住了3個(ge) 月,與(yu) 當地人結下深厚情誼。“我借宿的那戶人家,媽媽是村裏的小學教師。她有一個(ge) 二手包,上麵還寫(xie) 著幾個(ge) 漢字。我至今記得,去家裏的第一天,媽媽做了隻在節日裏會(hui) 吃的一種抓飯來歡迎我。”現在,雷雯的微信頭像仍是在佩雅佩雅村拍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她留著當地特色發型與(yu) 編發師傅合影,笑容明媚。

  現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任教的張悅,也曾參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援非合作項目。她發現,即使大多數師生不會(hui) 斯瓦希裏語,中方團隊和當地村民也能用中英斯混雜的三種語言,順暢地溝通。她說:“這是我們(men) 長期交流形成的默契。”

  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師生通過參與(yu) 項目、海外實踐、田野研究等方式,與(yu) 坦桑尼亞(ya) 近距離接觸;也有不少坦桑尼亞(ya) 人來到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進修,實地遊曆中國鄉(xiang) 村,他們(men) 中的一些人,後來成為(wei) 政府官員或農(nong) 業(ye) 技術骨幹。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際發展與(yu) 全球農(nong) 業(ye) 學院院長徐秀麗(li) 表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坦方開展農(nong) 業(ye) 合作的十餘(yu) 年裏,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逐漸被當地農(nong) 民接受,受到廣泛歡迎,這些進展令人欣喜。許多經過中方培訓的非洲學生回去後,為(wei) 促進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帶領農(nong) 民脫貧致富做出巨大貢獻。與(yu) 此同時,許多良好觀念也在當地逐步傳(chuan) 播。“這些成果珍貴而來之不易,我們(men) 將繼續推進與(yu) 非洲農(nong) 業(ye) 合作,不斷續寫(xie) 中非農(nong) 業(ye) 合作佳話。”

  最近兩(liang)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李小雲(yun) 團隊去坦桑尼亞(ya) 的次數變少了。不過,中國農(nong) 大和坦桑尼亞(ya) 合作方在微信上建了一個(ge) 群,名叫“We Do It”。種子何時播種了、作物長得如何了、管護遇到什麽(me) 問題了……大家在線上及時溝通。

  “今年最早種下的一批大豆已開花,結出豆莢,7月有望收獲!”5月11日,群裏的坦方協調人傳(chuan) 來最新消息。李小雲(yun) 團隊也在計劃著,今年要再去坦桑尼亞(ya) 現場,見證豐(feng) 收喜悅,會(hui) 會(hui) 新老朋友,將中坦農(nong) 業(ye) 合作推向更深處。

  葉 子(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葉 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