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178件(套)長沙窯瓷器“登陸”海南 再現唐代“海絲”中外交流往事

發布時間:2023-05-19 15: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南瓊海5月19日電 (記者 符宇群)由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yu) 湖南博物院聯合舉(ju) 辦的“詩畫彩瓷——唐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18日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展。

  本次展覽係長沙窯瓷器在海南首次集中展示,精選了長沙窯相關(guan) 藏品178件(套),分為(wei) “焰紅湘浦口”“筆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個(ge) 單元,展示了長沙窯瓷器燦爛多姿的釉色、豐(feng) 富多樣的器物品類、獨具特色的詩文與(yu) 繪畫裝飾以及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遠銷海外的曆史。

  “長沙窯是唐代著名的民間商業(ye) 性瓷窯,以生產(chan) 豐(feng) 富多樣的彩瓷而聞名於(yu) 世,它建構了中晚唐時期‘南青北白長沙彩’的瓷器裝飾格局,對後世彩瓷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湖南博物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郭學仁在開展儀(yi) 式上說,長沙窯瓷器物美價(jia) 廉,品種多樣,是反映唐人生活畫卷的百科全書(shu) 。

  “不愧是詩畫彩瓷,這些瓷器鮮活地再現了那個(ge) 充滿詩情畫意浪漫多情的時代。”來自山西的李女士觀展後說,長沙窯將書(shu) 法、詩詞、繪畫與(yu) 彩瓷裝飾工藝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瓷器的審美價(jia) 值。

  將書(shu) 法和詩文呈現於(yu) 瓷器上是長沙窯創新的裝飾手法。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方昭遠介紹,長沙窯首開先河在瓷器上題寫(xie) 詩文,這些瓷器上的詩文有很多是未被收錄於(yu) 《全唐詩》的民間詩歌,這些詩文為(wei) 今人保留了研究唐詩和唐代社會(hui) 的珍貴資料。

  長沙窯發現於(yu) 20世紀50年代中期,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長沙窯窯區主要分布於(yu) 今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彩陶源村南與(yu) 石渚湖村北的石渚湖沿岸一帶,生產(chan) 規模宏大,功能布局明晰。長沙窯采用龍窯燒製,瓷器釉色豐(feng) 富,造型多樣,裝飾以彩繪、書(shu) 畫、貼花、貼塑為(wei) 主要特點,深受民眾(zhong) 歡迎。

  唐代詩人李群玉曾在《石瀦》詩中寫(xie) 道:“古岸陶為(wei) 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yun) 。”描述的正是當時長沙窯瓷器生產(chan) 的盛況。

  長沙窯瓷器不僅(jin) 在國內(nei) 廣受推崇,而且還遠銷海外,是唐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yu) 者。

  “長沙窯瓷器沿著海上絲(si) 綢之路,遠銷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西亞(ya) 、北非、東(dong) 非約30個(ge) 國家和地區,是唐代暢銷海外的明星產(chan) 品。”郭學仁說,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ya) 發現的“黑石號”沉船,出水67000餘(yu) 件文物,其中有約60000件是長沙窯瓷器,可見長沙窯是中晚唐時期海上絲(si) 綢之路外銷的主流產(chan) 品。

  青釉褐斑彩繪碗、青釉褐祿彩聯珠紋執壺、青釉模印貼花“張”字紋壺……在“唐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中,南亞(ya) 風格的貼畫、獅子形狀的圖案,波斯、阿拉伯風格的裝飾精美絕倫(lun) ,眾(zhong) 多充滿異域風情的長沙窯瓷器吸引觀眾(zhong) 駐足觀看。

  方昭遠介紹,長沙窯瓷器吸收外來紋飾中獅子紋、聯珠紋、人物紋等異域特色,再融匯模印貼畫和彩繪等製瓷技術,不斷創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長沙窯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按照域外使用者的喜好定製特色產(chan) 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在唐代眾(zhong) 多窯場中獨樹一幟。

  “現今我們(men) 研究長沙窯瓷器仍有許多借鑒之處。”方昭遠說,長沙窯銳意創新,不斷吸收各家技藝之長;開放包容,主動求變,注重外銷市場的需求,等等,這些對於(yu) 中國企業(ye) “出海”都有啟示作用。(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