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頂流”走下神壇 明星基金經理路在何方
業(ye) 績拔尖、吸金一流、萬(wan) 眾(zhong) 矚目,這是2021年風靡一時的頂流基金經理真實寫(xie) 照。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曾風光無限的明星基金,很快便遭遇寒冬,接下來的業(ye) 績可謂慘淡。兩(liang) 年過去,多數頂流基金經理的業(ye) 績依舊難言起色。
昔日頂流走下“神壇”,業(ye) 績塌陷的背後推手是什麽(me)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多家業(ye) 內(nei) 機構了解到,規模的拖累、頂流傾(qing) 注賽道的投資風格,以及市場短期、高頻的結構性輪動行情,均是導致頂流基金經理業(ye) 績不佳的原因。不過,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頂流業(ye) 績低迷並不一定會(hui) 成為(wei) 長期現象,同時,基金公司也在不斷探索破解規模魔咒,在基金管理方麵提供更多團隊支持。伴隨著新一輪經濟複蘇開啟或新的產(chan) 業(ye) 浪潮出現,頂流基金經理或許能夠從(cong) 當前的淨值困境中逐漸走出來。
業(ye) 績“變臉”
頂流基金經理遭遇業(ye) 績危機。翻開一位頂流基金經理的代表產(chan) 品,滿屏的綠色讓人不由感歎,自4月21日至今的一個(ge) 月內(nei) ,該基金隻有4天淨值上漲,其餘(yu) 交易日淨值均為(wei) 下跌。近一月,該基金淨值漲跌幅約為(wei) -7.62%,近一年為(wei) 0.5%,近兩(liang) 年則為(wei) -33.17%。
事實上,自2021年上半年起,市場風雲(yun) 突變,不少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chan) 品自此走向低迷。至今兩(liang) 年過去,絕大多數頂流基金經理仍在漩渦中掙紮。
記者統計2021年6月末規模大於(yu) 200億(yi) 元的偏股型基金(不同份額隻統計一次)業(ye) 績發現,截至2023年5月21日,近兩(liang) 年以來,25隻基金中僅(jin) 有1隻收益為(wei) 正,其餘(yu) 基金虧(kui) 損幅度均超過10%。其中,有兩(liang) 隻基金虧(kui) 損超過40%,9隻虧(kui) 損在30%至40%之間,8隻虧(kui) 損在20%至30%之間,剩餘(yu) 5隻虧(kui) 損在10%至20%之間。上述這些產(chan) 品,無一例外均是由業(ye) 內(nei) 知名的基金經理管理。
在基金銷售平台評論區,對頂流基金經理的拷問隨處可見:“兩(liang) 年多了還沒有回本,明星基金經理到底行不行?”
實際上,輝煌的業(ye) 績曾是頂流基金經理成名的關(guan) 鍵。拉長時間看,諸多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收益仍亮眼。例如,近五年來,劉格菘、劉彥春等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chan) 品,收益率超過60%,馮(feng) 明遠、周蔚文、陸彬、袁維德、曲揚、趙蓓、國曉雯等人管理的產(chan) 品,近五年更是取得翻倍的收益率。從(cong) 年化收益來看,不少近兩(liang) 年大幅虧(kui) 損的頂流基金經理,近五年的年化收益率仍然超過10%。
那麽(me) ,業(ye) 績自高位跌落是否意味著頂流基金經理不行了?在北京明晟東(dong) 誠私募基金管理中心人士看來,國內(nei) 基金管理人現階段麵臨(lin) 的困難跟當前我們(men) 所處的產(chan) 業(ye) 周期經濟環境切換期有關(guan) ,應該把評價(jia) 周期放長遠一些。過去階段性的頂流基金,在被廣大投資者關(guan) 注到的時候,往往其實已經處於(yu) 鍾擺的一個(ge) 極端,而均值回歸是資產(chan) 價(jia) 格變動的永恒規律。
一位北京公募基金經理也表示,本質上,知名基金經理承受壓力的背後,是很多資金在階段性頂部追高買(mai) 入,導致投資者持有體(ti) 驗不好。其實拉長時間看,明星產(chan) 品在5年或10年維度的業(ye) 績都不算差。
規模魔咒能否破解
個(ge) 別頂流基金經理短暫陷入低迷,或許是能力問題,但近兩(liang) 年來,多位頂流業(ye) 績覆沒,背後的症結何在?有觀點認為(wei) ,規模或許是誘發這場“頂流風波”的原因之一。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jia) 中心人士稱,頂流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一般都非常龐大,過大的管理規模提高了基金經理的管理難度,也對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陷入“規模困境”可能是頂流基金經理業(ye) 績下滑的原因。所謂“船大難掉頭”,規模過大的基金交易成本較高,操作靈活性受限。在投資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難以及時調倉(cang) 會(hui) 對基金收益造成較大影響。此外,基於(yu) 公募基金的“雙十規則”,規模越大意味著基金經理要挑選出更多優(you) 秀的投資標的,這對基金經理的投研精力和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
民生加銀卓越配置6個(ge) 月混合FOF基金經理孔思偉(wei) 表示,規模因素對業(ye) 績的影響是存在的。一方麵,由於(yu) 近兩(liang) 年的市場風格偏向中小盤,規模較大的基金較難對中小盤股票形成重倉(cang) ;另一方麵,也是由於(yu) 規模大的基金調倉(cang) 時的衝(chong) 擊成本較高,這也會(hui) 對業(ye) 績造成一定影響。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經理也認同該觀點。他介紹,規模過大,比如超過百億(yi) 元規模,買(mai) 入賣出的衝(chong) 擊成本可能很大;規模過大意味著選股範圍大大縮小,很多中小盤股票無法買(mai) 到足夠的量,這意味著基金經理天然需要放棄一部分投資機會(hui) 。
此外,天相投顧的報告顯示,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傾(qing) 向於(yu) 增加持股集中度,同時規模較大的基金持倉(cang) 風格更加顯著,這也可能會(hui) 在市場特定階段增加產(chan) 品的波動。
不過,規模魔咒並非永恒的難題。對比海外來看,不少海外頭部資管機構管理的體(ti) 量要遠遠大於(yu) 國內(nei) ,但不同的是,海外大基金的表現卻較為(wei) 穩定。天相投顧基金評價(jia) 中心表示,海外市場投資產(chan) 品和投資工具比國內(nei) 更為(wei) 豐(feng) 富,這為(wei) 大規模資產(chan) 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靈活性。
因此,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規模不一定會(hui) 成為(wei) 業(ye) 績塌陷的主要原因,作為(wei) 普惠金融的代表產(chan) 品,公募基金理應具備管理大規模資金的能力。隨著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以及股票發行注冊(ce) 製改革全麵實行後,資本市場基礎資產(chan) 不斷擴容,從(cong) 增量和存量角度大幅提升了基礎資產(chan) 質量,國內(nei) 公募基金可投的底層資產(chan) 正逐漸豐(feng) 富,這一困境有望緩解。
此外,強大的投研平台支持有利於(yu) 頂流基金經理進一步提升規模管理上限。“與(yu) 私募不同,公募基金經理背後都有完善的團隊,頂流基金經理更是如此,公司會(hui) 傾(qing) 盡資源給予基金經理提供更多支持。”一位公募人士表示。
昔日輝煌能否重現
實際上,相比於(yu) 規模因素,極致化的市場風格和環境是“頂流風波”背後更重要的推手。受訪人士普遍認為(wei) ,對比美國等金融市場來看,國內(nei) 短期、高頻的結構性輪動行情更加顯著。
“市場環境或風格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孔思偉(wei) 表示,頂流基金經理大多是消費和新能源風格的基金經理,這些方向近期的表現均不是很好。另外,無論“茅指數”還是“寧組合”都以大盤股為(wei) 主,而近幾年的市場風格更偏向中小盤。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jia) 中心指出,在過去幾年結構性牛市中誕生的頂流基金經理,大多具有明顯的標簽,比如“醫藥”“新能源”“消費”“成長”等。基金經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自身舒適的能力圈範圍內(nei) ,取得了優(you) 異的投資業(ye) 績。但近兩(liang) 年的極致化市場風格對頂流基金經理造成了一定衝(chong) 擊。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jia) 研究中心業(ye) 務負責人劉亦千表示,許多大規模基金屬於(yu) 主題基金,這些基金因為(wei) 行業(ye) 集中度高、風格集中,當所在板塊景氣度高漲時這類基金能夠博取超高的收益,但當市場處於(yu) 結構性快速輪動的行情時,這類基金的業(ye) 績也會(hui) 回調。
麵對突變的市場風格,頂流基金經理路在何方,未來能否再現業(ye) 績輝煌?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chan) 品,是否還值得基民追隨?
孔思偉(wei) 表示,作為(wei) 機構投資者,他更希望基金經理堅守自己的賽道和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跟蹤和理解他的投資思路和行為(wei) 。但如果是個(ge) 人投資者,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去跟蹤和交易基金,那麽(me) 選擇相對均衡和靈活的基金經理可能也有其道理。
劉亦千表示,當市場下跌的時候基金收益不可避免會(hui) 下跌,因此,以短期業(ye) 績去評價(jia) 基金產(chan) 品的好壞並不客觀。對於(yu) 選擇行業(ye) 主題基金這類風格比較集中的基金時需要以配置的眼光去看待,評價(jia) 時不該因為(wei) 短期的業(ye) 績回調而完全摒棄。
而對於(yu) 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chan) 品未來表現,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取決(jue) 於(yu) 多種因素。天相投顧基金評價(jia) 中心表示,例如,從(cong) 基金公司的營銷策略看,如果基金管理人在對這些產(chan) 品後續的宣傳(chuan) 銷售時,謹慎考量市場熱度、投資時點和投資管理能力等因素,平衡好基金的規模,這些產(chan) 品的後續表現可能會(hui) 有所改善。從(cong) 基金管理的角度,在基金管理人明確這些產(chan) 品定位的前提下,通過人才引進或培養(yang) ,提高團隊的研究實力。基金經理在完善自身投資策略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團隊有力的研究支持,也有助於(yu) 這些產(chan) 品獲得更好的收益。
此外,隨著新一輪產(chan) 業(ye) 浪潮出現,頂流基金經理有望通過把握新的投資機遇來奪回淨值高地。明晟東(dong) 誠認為(wei) ,過去兩(liang) 年國內(nei) 的宏觀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正處在新一輪的切換過程中,直觀表現就是很多前兩(liang) 年表現亮眼的大產(chan) 業(ye) 板塊,比如新能源、醫藥、食品飲料等,進入了增速換擋期,疊加宏觀過去兩(liang) 年的內(nei) 外部擾動,進一步放大了產(chan) 業(ye) 變化趨勢。但短時間內(nei) 暫未出現能夠承接足夠大資金體(ti) 量的新的替代性產(chan) 業(ye) 板塊,並不意味著未來沒有。考慮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目標新要求,隨著新一輪經濟複蘇開啟或者新的產(chan) 業(ye) 浪潮出現,相信不少基金管理人能依托自身較強的研究實力從(cong) 當前困境中逐漸走出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