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發布時間:2023-05-22 15:33:00來源: 經濟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馬克思主義(yi) 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提出了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持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經濟合理增長和結構優(you) 化升級相統一。近年來,贛州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解放思想、改革攻堅、開放創新、擔當實幹,大力實施“三大戰略、八大行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4500億(yi) 元,在全國城市排位躍升至第62位、10年前進46位,連續10年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先進。

  壯大實體(ti) 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支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順應產(chan) 業(ye) 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chan) 業(ye) 補鏈、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延鏈,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鏈、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建鏈,增強產(chan) 業(ye) 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zheng) 力。我們(men) 始終高度重視實體(ti) 經濟發展,積極建設具有贛州特色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力推進工業(ye) 倍增升級。出台三輪“三年翻番”發展規劃,實施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政企圓桌會(hui) 議等製度,不斷壯大“1+5+N”產(chan) 業(ye) 集群,加快發展稀土和鎢深加工、永磁電機、鋰電新能源、電子信息、氟鹽化工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數字賦能提升家具、服裝和食品加工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形成了現代家居、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4個(ge) 千億(yi) 元產(chan) 業(ye) 集群,規上企業(ye) 數量達2680家,工業(ye) 營業(ye) 收入邁上5000億(yi) 元台階。大力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推動臍橙、蔬菜、油茶等產(chan) 業(ye) 擴麵提質,贛南臍橙種植麵積達189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159萬(wan) 噸,均列世界第一。全力打好富硒品牌,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富硒產(chan) 業(ye) 綜合產(chan) 值突破300億(yi) 元。堅持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加快補齊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短板,搶抓預製菜等產(chan) 業(ye) 風口,引進落地一批重點項目。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ye) 。獲批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上市公司增至19家,是2012年的6倍多。積極發展首店經濟、夜間經濟、會(hui) 展經濟,高標準建設國家長征文化公園(贛州段)、江南宋城、方特東(dong) 方欲曉等文旅項目,打造《一個(ge) 人的長征》《長征第一渡》等演藝精品,三百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丫山入選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贛州的知名度、吸引力不斷提升。

  堅持創新驅動,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們(men)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一體(ti) 抓好創新、科教、人才工作,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建好重大創新平台。充分發揮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等國家級平台作用,大力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重大疾病新藥靶發現及新藥創製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成立贛南創新與(yu) 轉化醫學研究院、贛州智研院,獲評首批國家知識產(chan) 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全市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載體(ti) 總數達到101個(ge) 。激活各類創新主體(ti) 。創新人才、項目、金融組合式支持政策,深入開展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攻行動和企業(ye) 創新能力提升行動,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951家,10年增長27.8倍。深化“揭榜掛帥”“賽馬製”等做法,推進科技計劃項目“包幹製”試點,在稀土鎢新材料、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著力匯聚創新人才。堅持事業(ye) 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創新“政府用人、院校上編、企業(ye) 發薪”“周末工程師”等引才方式,組建贛州職業(ye) 教育聯盟,由深圳等大灣區城市職業(ye) 院校托管市屬職業(ye) 院校。

  深化改革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由之路。我們(men) 著力實施深化改革開放行動,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加快打造江西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用足用活先行先試權,爭(zheng) 取開展200餘(yu) 項省級以上試點事項。著力破解中心城區城管體(ti) 製、財稅體(ti) 製改革等難點問題,實現市、區兩(liang) 級責權利相統一,組建文化傳(chuan) 媒集團、供銷集團,探索了大餘(yu) 宅改等一批改革經驗。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政策體(ti) 係,開展優(you) 化提升營商環境專(zhuan) 項行動,打響“幹就贛好”營商環境品牌。聚焦企業(ye) 和群眾(zhong) 辦事需求,市縣兩(liang) 級行政審批局實體(ti) 化運行實現全覆蓋,優(you) 化整合部門機構設置、審批權限,創新開展“市縣同權”、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改革,持續推進“一網通辦”數字化改革,營商環境比肩大灣區。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與(yu) 深圳市建立對口合作關(guan) 係,在基礎設施、開放平台、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交流等方麵開展務實合作,探索共建“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老區與(yu) 灣區實現聯動發展、互利共贏。贛州國際陸港創新“跨省、跨關(guan) 區、跨陸海港”通關(guan) 模式,中歐(亞(ya) )班列開行量進入全國內(nei) 陸港“第一方陣”。把招商引資作為(wei) “一把手”工程,持續開展招大引強大會(hui) 戰,格力電器、佳納能源、吉利科技、富士康等一批頭部企業(ye) 接連落戶贛州。

  促進區域協調,優(you) 化高質量發展格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隻有實現了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國內(nei) 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我們(men) 實施城市能級提升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行動,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著力形成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區由“小馬拉大車”擴展為(wei) “五區一體(ti) 化”,建成區麵積突破200平方公裏、人口突破200萬(wan) 人,建成7條57.4公裏高架快速路,全市城鎮化率達57%、10年提高16.05個(ge) 百分點。紮實推進教育、醫療養(yang) 老、科研創新、金融、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六個(ge) 區域中心”建設,成功落地2個(ge)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斷提升。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推動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國內(nei) 一流醫院對口幫扶縣級人民醫院、公辦養(yang) 老機構、職業(ye) 教育實現縣域全覆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通管道天然氣。實施縣域經濟倍增計劃,18個(ge) 縣(市、區)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均超百億(yi) 元。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從(cong) 現代化建設的長遠角度,謀劃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贛深高鐵建成通車,贛州納入深圳2小時經濟圈,長贛高鐵、瑞梅鐵路開工建設,瑞金機場將於(yu) 今年建成,贛州將進入“雙機場”時代。梅江灌區全麵開工建設,現代化贛南水網體(ti) 係加快構建。

  推動綠色發展,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我們(men) 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wei) 牽引,全力守護藍天碧水淨土,獲評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典範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zheng) 力城市。加強汙染防治。認真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PM_2.5、PM_10濃度均值降幅全省第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加快綠色轉型。全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轉型升級,省級以上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實現全覆蓋。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全麵完成,稀土礦山全麵停產(chan) 6年後升級改造複產(chan) 。努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崇義(yi) 縣獲批國家“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石城縣獲批國家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縣。健全保護機製。製定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土保持、揚塵汙染防治等法規,形成生態文明共治共管格局。完成兩(liang) 輪東(dong) 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試點,實施兩(liang) 輪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3年行動,實現縣縣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農(nong) 村汙水設施建成數列全省首位。

  保障改善民生,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近八成新增財力用於(yu) 改善民生,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工程,215.6萬(wan) 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老區人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全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強化“三類人員”監測幫扶,開展產(chan) 業(ye) 就業(ye) 創業(ye) “三業(ye) ”提升行動,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落細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著力保障高校畢業(ye) 生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2022年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12年的2.25倍和3.16倍,其中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10年全省第一。常態化開展“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活動,積極解決(jue) 群眾(zhong) 教育、醫療、住房等“急難愁盼”問題,10年新增衛生機構床位3.4萬(wan) 張、增長125.24%,新增學位46.2萬(wan) 個(ge) 、增長31.2%,開辦贛南科技學院、和君職業(ye) 學院,結束了贛州沒有市屬本科和民辦高職院校的曆史。深入開展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探索基層社會(hui) 治理“尋烏(wu) 經驗”,公眾(zhong) 安全感、公安滿意度連續4年全省第一,連續7屆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連續5屆奪得“長安杯”。

  新征程上,我們(men) 將堅定不移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以更高標準、更嚴(yan) 要求把習(xi) 近平經濟思想貫穿贛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的贛州篇章。

  (作者係江西省委副書(shu) 記、贛州市委書(shu) 記)

  吳忠瓊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