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開啟了!

發布時間:2023-05-26 16:1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正式宣布在南海西北陸坡海域發現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遺址,並成功布放我國首個(ge) 深海考古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同時,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

  網友表示:“滄海桑田!有悠久文明的中國,不管地下還是海底,都蘊藏著豐(feng) 富的寶貴財富。”

  開啟新篇章

  “歎為(wei) 觀止”“這麽(me) 多瓷器”“隻看著照片就感覺很激動了”“太壯觀了”……在新華社微博發布的沉船水下實景照片下,網友感歎。

  據新華網報道,5月20日,國家文物局主要負責同誌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參加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第一次考古調查,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並進行了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正式啟動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開啟了我國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據了解,此次布放的水下永久測繪基點由深潛器搭載布放於(yu) 海床表麵。布放完成後,研究人員能夠借助長基線定位係統對永久基點進行位置標定,為(wei) 開展對古代沉船的精準考古調查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兩(liang) 處古代沉船遺址的“露麵”源於(yu) 去年的考古調查。央視新聞發文稱,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調查團隊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liang) 處古代沉船。其中一號沉船遺址以瓷器為(wei) 主,推測文物數量超過10萬(wan) 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wei) 明代正德年間,定名為(wei)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二號沉船遺址以大量原木為(wei) 主,初步研判是從(cong) 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沉船。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wei) 明代弘治年間,定名為(wei)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

  調查顯示,南海西北陸坡兩(liang) 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jin) 10多海裏。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隻,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時代比較明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科學及藝術價(jia) 值,不僅(jin) 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ya) 林說。

  這一重大發現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曆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新華網發文稱,這一重大發現充分展示了中國深海科技與(yu) 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進的美好前景,標誌著中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不少網友評論道:“有種和過去時空接軌的感覺!”

  新技術、新裝備

  用科技之鑰,打開曆史之門。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過程,是一次深海科技與(yu) 水下考古的完美融合。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報道,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分別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zhuan) 項支持下,基於(yu) 前期相關(guan) 海底探測結果,在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號第500潛次發現的。

  “近年來,中科院先導專(zhuan) 項等自主部署研發的船載多波束係統、應急救援打撈作業(ye) 工具、水下無人探測平台等係列技術和裝備,為(wei) 深海文物水下發現打撈奠定了堅實基礎。”中科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chuan) 緒說。

  中工網刊發的報道指出,對於(yu) 具有高技術門檻的深海考古,我國深海技術裝備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為(wei) 深海考古事業(ye) 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表示,在此次考古調查中,首次采用了一係列新技術、新裝備,比如在深海沉船設置水下永久測繪基點,並使用長基線定位技術進行位置標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yu) 準確性;綜合使用多種技術手段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記錄。這些對於(yu) 水下考古技術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索水下考古發掘技術與(yu) 裝備研發等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人民網報道,此次考古工作利用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潛載測深側(ce) 掃聲呐獲取了沉船區域水下全局分布圖,為(wei) 快速厘清文物分布範圍、測繪基點選址及文物保護方案製定提供了關(guan) 鍵數據圖像支撐。

  據新華網報道,針對文物現場觀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中科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將利用載人/無人潛水器,配合使用新型力反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清理裝置等,對海底文物進行無損的保護性提取,對被沉積物覆蓋的關(guan) 鍵文物進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學家進行原位觀測。

  陳傳(chuan) 緒介紹:“我們(men) 將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技術裝備,包括‘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獅子魚一號’遙控水下機器人等,同時開展深海考古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專(zhuan) 用裝備研發,為(wei) 深海考古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微博網友“空山新雨”評論說:“感謝科技的發達,讓我們(men) 更完整地了解曆史。”網友“虎嘯九天”留言說:“期待更多行動為(wei) 考古帶來收獲。”

  深海持續探索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近年來,我國深海考古探索不止,取得了重大進展。

  據中工網報道,2018年4月、2022年8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單位先後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實施兩(liang) 次深海考古調查,發現若幹沉船和遺物點。

  此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考古調查工作,是我國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據人民網報道,此次考古發現對於(yu) 研究晚唐五代以來南海海上航線變遷具有重要意義(yi) ,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si) 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曆史鏈條。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這一發現,迅速組織專(zhuan) 業(ye) 力量,製定水下考古調查方案,開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護修複。海南省人民政府落實保護管理責任,在相關(guan) 海域開展海上巡查、監測,保障文物安全。”閆亞(ya) 林介紹。

  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將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進行。

  據央視網報道,其中第一階段將從(cong) 5月20日持續至6月上旬,使用載人潛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範圍,對沉船遺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資料采集和考古記錄工作,適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以及海底底質等科學檢測樣本;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計劃於(yu) 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實施。考古調查工作結束後,將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

  深海考古,要科技也要人才。這次深海考古隊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三家單位聯合組成,成員近30人,包括考古學、文物保護、地球物理探測、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機械電子等領域科研人員,分為(wei) 物探航測、深潛作業(ye) 、文物保護、測繪記錄、攝影攝像、資料匯編6個(ge) 組,開展協同作業(ye) ,共同完成這次任務。

  據中工網報道,國家文物局將會(hui) 同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等,進一步加大深海考古工作力度。以一號、二號沉船為(wei) 重點,在南海重點區域及重要航線常態化開展深海考古調查,推進海上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開展深海考古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專(zhuan) 用裝備研發,加快建設深海考古人才隊伍。切實加強兩(liang) 處沉船遺址的保護管理,確保遺址和文物安全。(人民日報海外版 陳振凱 侯婧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