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方式多元化、完善高校招錄,高考改革塑造未來教育
高考改革正在塑造未來教育
◎實習(xi) 記者 孫明源
2023年全國高考已開啟。從(cong) 1977年恢複高考,到如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高考改革的腳步一直未停。在對未來教育的塑造過程中,高考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月7日,2023年全國高考啟幕。今年高考的報名人數為(wei) 1291萬(wan) 人,再創曆史新高。在之前召開的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視頻會(hui) 上,教育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懷進鵬曾強調要深化高考綜合改革,進一步打好高考改革的“攻堅戰”。
高考常被稱為(wei) “指揮棒”,這意味著高考製度在中國教育體(ti) 係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正因如此,高考製度的變革會(hui) 引發萬(wan) 千考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群眾(zhong) 的深切關(guan) 注。在對未來教育的塑造過程中,高考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考改變中小學教育模式
從(cong) 1952年我國建立全國統一的考試招生製度以來,我國高考改革從(cong) 未停止步伐。
2014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頒布,標誌著我國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經有29個(ge) 省份分5個(ge) 批次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在考試內(nei) 容、形式、招生錄取方式等方麵實施了係列改革舉(ju) 措。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年來的高考改革舉(ju) 措從(cong) 多個(ge) 方麵改變了中小學的育人模式。
“以教學內(nei) 容為(wei) 例,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對中小學要教什麽(me) 、怎麽(me) 教、怎麽(me) 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過去的教學內(nei) 容更多以知識記憶為(wei) 主,但在新高考改革的引導下,教學內(nei) 容將更加聚焦核心素養(yang) 。這對我們(men) 加強教研力量,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培養(yang) 培訓也提出了新要求。”王新鳳說。
改變過去單純對知識或者能力的考查,聚焦核心素養(yang) 考查,是新高考從(cong) “知識導向”向“素養(yang) 導向”轉變的具體(ti) 體(ti) 現。作為(wei) 主要改革舉(ju) 措,新高考實施選擇性考試科目設置,形成了“3+3”“3+1+2”兩(liang) 種考試科目組織方式。
在選擇性考試科目設置下,新高考改革省份高中學校形成了大走班、小走班等不同的選課走班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固定行政班級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隨著“走班製”一同出現的是分大小班上課的教學形式,講座式的短線課程實施大班製,研究型的課程實行小班製。在新高考製度激勵下,高中的教學模式變得更接近大學。
招考方式更加多元化
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之前,社會(hui) 輿論對高考改革的呼聲強烈。此後我國啟動多項改革措施都是為(wei) 了破解“唯分數論”,實現多把尺子“量”人才。
綜合素質評價(jia) 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新高考提出規範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探索將過程評價(jia) 結果納入招生錄取參考。高中學校建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檔案,包括思想品德、學業(ye) 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ang) 、社會(hui) 實踐等5個(ge) 方麵。
新高考改革省份特別重視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重視學生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xi) 的導向作用,為(wei) 每個(ge) 學生提供個(ge) 性化的綜合素質評價(jia) 檔案。
除了強化過程評價(jia) ,新高考還推出了“兩(liang) 依據一參考”的綜合評價(jia) 招生模式。即高校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進行擇優(you) 錄取。
上海、浙江等新高考改革省份在部分試點高校實施了綜合評價(jia) 招生。例如,浙江大學采取的“三位一體(ti) ”綜合評價(jia) 錄取分數線,是以高考成績乘85%,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乘5%,麵試成績乘10%綜合計算出來的。
王新鳳介紹,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對浙江高校綜合評價(jia) 招生錄取學生的跟蹤評價(jia) 來看,綜合評價(jia) 招生的學生高考錄取成績雖低於(yu) 統一高考學生,但表現出較好的學業(ye) 潛力、專(zhuan) 業(ye) 認同、綜合素質,學習(xi) 適應性總體(ti) 較強。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jia) ,強化過程評價(jia) ,探索增值評價(jia) ,健全綜合評價(jia)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以教育評價(jia) 改革牽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未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校招錄方式正在完善
隨著高考改革不斷推進,“高考加分”“錄取批次”等膾炙人口的名詞正在褪去其舊日的濃重色彩。新高考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逐步取消錄取批次,實施平行誌願招生錄取辦法,增加了高校與(yu) 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hui) 。
“總體(ti) 來說,社會(hui) 各界對新高考招生錄取方式的改革措施認同度比較高,改革比較平穩,以高考實現科學選才的目標達成度也比較高。”王新鳳說。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hui) 人才發展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陳誌文表示:“高考並不是唯一的評價(jia) 人才機製和選拔人才渠道。培養(yang) 科技創新人才需要尊重學科特性,充分考慮到拔尖人才的特殊性,為(wei) 他們(men) 打開各種選拔通道。”
教育部從(cong) 2003年開始實施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即實施自主招生政策。2014年以來,我國提出規範自主招生,嚴(yan) 格控製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2020年,教育部頒布《關(guan) 於(yu) 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的培養(yang) 與(yu) 招生選拔統籌考慮,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為(wei) 國選才,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的道路上,高考依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雖然人們(men) 都說高考是根‘指揮棒’,但教育變革不能隻靠高考改革。”陳誌文認為(wei) ,教育變革仍需要全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的共同努力。
對於(yu) 高考改革對未來教育的塑造作用,王新鳳同樣提出了展望:“高考改革是持續性、長期性、係統性、發展性的過程,其效果需要經過更長時間檢驗。隨著高考綜合改革在全國範圍內(nei) 的推進,再加上教育內(nei) 外環境複雜性和教育係統內(nei) 部改革難度的增加,提高高考製度的科學性和公平性依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guan) 鏈接】
教育部多舉(ju) 措護航2023年高考
新華社訊 (記者王鵬 徐壯)記者從(cong) 教育部獲悉,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wan) 人,比去年增加98萬(wan) 人。
為(wei) 嚴(yan) 厲打擊考試舞弊,教育部會(hui) 同公安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開展打擊作弊專(zhuan) 項行動,將防範手機作弊作為(wei) 重中之重,多措並舉(ju) ,綜合施策,指導各地強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嚴(yan) 格入場安檢規範,強化考場監考巡考,嚴(yan) 厲打擊利用手機等通信設備作弊行為(wei) 。對於(yu) 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為(wei) 的考生和人員,將依法依規嚴(yan) 肅處理,堅決(jue) 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
與(yu) 此同時,教育部會(hui) 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部門,指導各地深入總結以往經驗做法,堅持科學精準防疫,精準落實“乙類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預案,針對不同考生情況分類設置考場,備足備用考場和工作人員,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員考前健康監測,細化防疫措施,及時發布考試防疫要求。
為(wei) 優(you) 化考生服務,全力保障溫馨高考,教育部會(hui) 同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密切分析高考期間發生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等信息,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預案,確保能夠及時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治安出行、食宿衛生、噪音治理等方麵的綜合保障。為(wei) 全國近1萬(wan) 名各類殘障考生參加考試提供合理便利。
教育部還會(hui) 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成員單位,繼續開展“2023高考護航行動”,指導各地集中開展“清理互聯網涉考公眾(zhong) 賬號”“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等多個(ge) 專(zhuan) 項行動,積極營造良好考試環境。
同時,指導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組織考後高考誌願填報專(zhuan) 項谘詢服務活動,多渠道、多方式為(wei) 考生和家長提供政策解讀、信息參考和谘詢服務。充分發揮中學主渠道作用,加強高三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政策培訓,為(wei) 考生提供更多針對性的優(you) 質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