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邢廣程:讓中華文明在民族複興中煥發新活力

發布時間:2023-06-07 16:01: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讓中華文明在民族複興(xing) 中煥發新活力

  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麵係統深入闡述,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wei) 什麽(me) 說“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

  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路,必須以中華文明為(wei) 基礎,不能轉換其他文明之“軌”,不能改行其他文明之“道”

  問:為(wei) 什麽(me) 說“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邢廣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這是因為(wei)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就決(jue) 定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路,必須以中華文明為(wei) 基礎,不能轉換其他文明之“軌”,不能改行其他文明之“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中華文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適應現實中國和未來中國的需要,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決(jue) 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敢於(yu) 破舊立新。這就需要更有效地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ge) 重要的文化標誌。這就需要我們(men) 結合新時代的條件、環境、任務和使命來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讓中華文明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時期煥發新的活力,展現出新時代的風采。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對世界優(you) 秀文化成果進行吸收,這是由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所決(jue) 定的。我們(men) 需要保持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從(cong) 來就不提倡故步自封。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在實踐。我們(men) 需要在“轉化”和“發展”上下功夫。這種轉化不是一般性轉化而是“創造性轉化”,不是一般性發展而是“創新性發展”。

  各民族多元一體(ti)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極其珍貴的財富

  問: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對此需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

  邢廣程:愛國主義(yi) 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價(jia) 值。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曆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格局,即我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疆地區,各民族在邊疆地區交錯居住,交融互依,逐漸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guan) 係。偉(wei) 大祖國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園,各民族多元一體(ti)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國主義(yi)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全力維護各民族共同家園。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共同抗擊外敵入侵和救亡圖存的曆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舉(ju) 愛國主義(yi) 旗幟,邊疆民族地區建設更需要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賦予愛國主義(yi) 以新的現代表達形式,更需要通過弘揚愛國主義(yi) 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得以鞏固和壯大的基石。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涵。曆史表明,我國各民族不斷進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這個(ge) 共同體(ti) 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同,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決(jue) 定性作用。曆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處於(yu) 最危急時刻也沒有分崩離析,得益於(yu)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同,得益於(yu)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於(yu) 各民族團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曆史時期更應推動中華民族成為(we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ti) ,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穩邊固邊的基礎。

  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與(yu) 魂。增強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占到1/3。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貢獻。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應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guan) 係,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斷加深文化認同,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個(ge) 特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著嚴(yan) 密的內(nei) 在邏輯

  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邢廣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ge) 特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著嚴(yan) 密的內(nei) 在邏輯。

  首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是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時空觀的大視野來闡述中華文明的。從(cong) 時間上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曆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並保持連續性的文明。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將中華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延續下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的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我們(men) 需要從(cong) 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時間維度的連續性來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空間維度就是“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國土不可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這些都表明中華文明具有統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空間。中華民族擁有共同的家園,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中華民族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是各民族世代生息的共同空間。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和統一空間。因此,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突出的統一性”完整地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時空觀。

  那麽(me) ,中華文明保持“突出的連續性”和“突出的統一性”內(nei) 在動力是什麽(me) 呢?這就是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這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內(nei) 在動力。中華文明勇於(yu) 創新,勇於(yu) 接受各種挑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我們(men)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需要將這種“突出的創新性”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包含“內(nei) 部”“外部”兩(liang) 個(ge) 層麵。從(cong) 國內(nei) 情況看,“突出的包容性”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從(cong) 五千多年中國曆史的縱向來觀察,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文明融為(wei) 一體(ti) 的基本樣式,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鮮活案例。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進程中,更需要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完美地體(ti) 現“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包容性”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從(cong) 國外層麵看,“突出的包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從(cong) 中國曆史上看,中華文明借助古絲(si) 綢之路不斷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不斷獲取發展的外在優(you) 秀文化成果。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反映了中華文明與(yu) 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性質。這個(ge) 特性非常明確地表明,曆史上中華文明從(cong) 來不搞擴張,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人民從(cong) 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一直在追求和傳(chuan) 承的理念。這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與(yu) 其他文明發展關(guan) 係的和平性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依然是這種“突出的和平性”的延續。

  簡而言之,“連續性”和“統一性”完美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時空觀;“創新性”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內(nei) 在動力和發展源泉;“包容性”彰顯多元一體(ti) 的思想和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和平性”體(ti) 現了“中正平和”的價(jia) 值觀念。

  “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問:為(wei) 什麽(me) 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邢廣程: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表明,中華文明具有內(nei) 在的“長壽”基因,這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沿著中華文明自身的軌跡行進,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不斷生成的文明傳(chuan) 承和發展能力,從(cong) 而使中華文明不斷地延續下去。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不是孤立存在的,中華文明其他四個(ge) 突出特性支撐著其所固有的“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民族相對穩定的統一空間架構、自身的內(nei) 在創新動力機製、對內(nei) 包容和合的氣質、與(yu) 外界既兼收並蓄又富有和平本性,上述這些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具有其獨特的氣質和民族特性,也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華文明經曆過極限“壓力測試”,經曆過各種磨難,但中華文明都沒有被摧毀,沒有因外力強力入侵而中斷,這是因為(wei)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國逐步成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國家主權受到很大損害,國土被蠶食鯨吞,帝國主義(yi) 列強合夥(huo) 欺壓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一部近代史既是國家蒙辱史,更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救國圖強的曆史。中華文明雖然“蒙塵”但沒有中斷,得益於(yu)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同,得益於(yu) 中國各民族內(nei) 在的凝聚力,這就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現在和未來依然會(hui) 走自己的路。

  中華民族處於(yu) 最危急的時刻也嚐試過各種治國“藥方”,特別是寄希望於(yu) 用西方的“藥方”來救中國。讓我們(men) 重溫一下毛澤東(dong) 同誌1949年6月30日的《論人民民主專(zhuan) 政——紀念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二十八周年》:自從(cong) 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wan) 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求進步的中國人,隻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麽(me) 書(shu) 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nei) 廢科舉(ju) ,興(xing) 學校,好像雨後春筍,努力學習(xi) 西方。”“西方資產(chan) 階級民主主義(yi) 的文化”成為(wei) 時髦的“新學”。“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men) ,在很長的時期內(nei) 產(chan) 生了一種信心,認為(wei) 這些很可以救中國。”“帝國主義(yi) 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wei) 什麽(me) 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這表明,“先進的中國人”走西方之路碰得頭破血流。這從(cong) 反麵證明了中華民族必須走自己的路。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men) 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chan) 階級的宇宙觀作為(wei) 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中國革命的曆史實踐又證明了,不顧中國實際情況,簡單地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yi) ,也會(hui) 遭受失敗和重大挫折,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e) 才會(hui) 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即使掌握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也必須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走中國自己的路。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需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從(cong) 而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因此,“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本報記者 韓亞(ya) 棟 吳晶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