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拖遝、遊戲相似 綜藝節目不能走量不走心
綜藝節目不能走量不走心
【影視銳評】
近年來,綜藝節目創作注水問題屢屢被觀眾(zhong) 詬病。期待已久的綜藝上線,卻發現隻是用片段拚湊剪輯的先導片;一期節目動輒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情節拖遝;明明是新節目,卻有很多橋段似曾相識。觀眾(zhong) 被冗長的內(nei) 容消磨得沒了耐心,於(yu) 是開啟倍速觀看模式,或切換至短視頻平台了解節目精彩片段。綜藝節目創作注水,不僅(jin) 稀釋了觀眾(zhong) 熱情,還帶偏了產(chan) 業(ye) 生態。
總結綜藝節目的注水方式,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主次不分,重複、冗餘(yu) 信息過多。不管是營造輕鬆愉悅氛圍的慢綜藝,還是以競技為(wei) 主的戶外綜藝,都從(cong) 嘉賓接到邀請開始記錄,出發上車、途中采訪等環節巨細無遺。這些本該是花絮內(nei) 容,卻常常以“先導片”的名義(yi) 出現在需要付費觀看的正片序列。好不容易進入正題,故事東(dong) 拚西湊,素材隨意堆砌,嘉賓的插科打諢、程式化的遊戲互動占據了大部分敘事空間,主線情節卻成了點綴。更有甚者,對容易上熱搜卻於(yu) 故事講述毫無幫助的橋段大肆渲染。比如戶外綜藝裏某位嘉賓跌倒的情節,要用不同機位重複播放多次。戀愛綜藝裏男女嘉賓的手不小心碰了一下的畫麵,也用慢鏡頭著力渲染。除了正片時長被拉長,綜藝節目還增加了花絮、直拍,實際上內(nei) 容都大同小異。
另一種注水方式是題材類型紮堆,用新瓶裝舊酒。部分綜藝題材類型出現創作瓶頸,很多節目賽製、流程都是複刻經典模式。除了大的類型框架缺乏新意,具體(ti) 情節也落入俗套。無論是室內(nei) 訪談遊戲類綜藝,還是戶外競技真人秀,遊戲環節都離不開你畫我猜、傳(chuan) 聲筒、猜歌名、撕名牌等幾個(ge) 項目。節目在嘉賓邀請上也有一定重合度,某位藝人火了,就成為(wei) 綜藝節目爭(zheng) 相邀請的對象。有觀眾(zhong) 無奈地說:“差不多的嘉賓,差不多的遊戲,我都分不清自己看的是哪個(ge) 節目。”
綜藝節目注水,首先與(yu) 創作過度追求商業(ye) 價(jia) 值,違背藝術規律有關(guan) 。讚助商在與(yu) 節目組簽訂合同時一般會(hui) 規定產(chan) 品的露出時長。藝人參演綜藝節目,也希望增加曝光度。所以,節目篇幅越長,意味著品牌和藝人的曝光時間越長,可能會(hui) 給觀眾(zhong) 留下更深的印象。於(yu) 是,篇幅注水成了照顧多方訴求的辦法。其次,綜藝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複雜,可呈現內(nei) 容越來越多。以前節目主要在棚內(nei) 錄製,主持人和嘉賓站在舞台上,內(nei) 容相對單一,所以素材較少。而現在的綜藝節目拍攝場景更加多元,棚內(nei) 除了主舞台,還增加了觀察室、化妝間等場景。戶外場景選擇更多,幾乎可以做到“移步換景”。即使是在一個(ge) 固定地點,幾乎每位嘉賓都有專(zhuan) 門的攝像機直拍。幾十台攝像機不停歇,積累了大量素材,剪輯時又出現取舍不當的現象,內(nei) 容難免冗長重複。再次,一些綜藝節目創新乏力。麵臨(lin) 多變的市場環境和受眾(zhong) 趣味,有的創作者不敢輕言創新,所以將創作視野局限於(yu) 已通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模式或常規類型,以低成本、高效率生產(chan) 形製標準的“文化產(chan) 品”。這種理念雖然能控製市場風險,卻壓製了從(cong) 業(ye) 者的創造力,造成內(nei) 容同質化。同一類型缺乏創新的“水貨”多了,還會(hui) 導致“賽道注水”,造成產(chan) 能過剩。
因此,綜藝節目創作不能光走量不走心。要擰緊“注水龍頭”,我們(men) 必須加強精品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為(wei) 行業(ye) 持續生產(chan) 優(you) 質“幹貨”。創作者應堅守藝術追求和價(jia) 值導向,以匠心打磨故事,以誠意鍛造品牌。在策劃主題立意時打開格局,挖掘更多傳(chuan) 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內(nei) 容。在拍攝、剪輯時應將藝術質量放在首位,讓節目內(nei) 容圍繞主題展開,服從(cong) 敘事需求。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既可以深耕傳(chuan) 統類型,也可以開辟新型樣態。但不管采取哪種路徑,都應勇敢走出創作“舒適區”,減少自我重複,讓有意思的文化娛樂(le) 功能充分融入有意義(yi) 的主流價(jia) 值觀。令人欣慰的是,近兩(liang) 年綜藝節目領域湧現出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文博類節目等新類型、新形式,持續不斷地為(wei) 創作注入源頭活水。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創作擠掉水分,從(cong) 業(ye) 者將以更加嚴(yan) 謹的創作態度推出更多紮紮實實的精品力作,使綜藝節目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作者:周逵,係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副教授)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