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中國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這次重要講話,與(yu)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為(wei)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文物係統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麵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ye) 蓬勃發展。
文物工作製度體(ti) 係全麵構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密集出台,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hui) 參與(yu) 的工作格局不斷完善。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黨(dang) 領導文物事業(ye) 發展的總體(ti) 方略更加完善。文物保護法修改積極推進,博物館條例、新修訂的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公布施行,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出台實施,文物法律法規體(ti) 係更加健全。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納入全麵深化改革戰略布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圓滿收官、成效顯著。“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首次上升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項規劃,文物工作政策支撐更加有力。
文物保護法定責任全麵落實,一係列重大工程、專(zhuan) 項行動有效推進,文物保存狀況持續改善、文物安全形勢總體(ti) 趨好。長城、大運河、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石窟寺以及曆史文化名城、傳(chuan) 統村落等得到有效保護,長江三峽文物、西藏重點文物、山西南部早期建築、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延安革命舊址群等萬(wan) 餘(yu) 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孔府檔案、戰國楚簡等6.2萬(wan) 件(套)館藏珍貴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複,博物館標準化庫房建設基本完成。搶救保護在地震、台風、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受損文物,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古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部署實施。文物安全嚴(yan) 防嚴(yan) 打嚴(yan) 管嚴(yan) 治機製不斷完善,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機製發揮重要作用,文物安全全麵納入省級政府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整治法人違法取得重要成果,城鄉(xiang) 建設中破壞文物的行為(wei) 得到堅決(jue) 糾正。
文物資源管理質效全麵提升,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物資源版圖更加清晰完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yi) 件(套)。我國首次石窟寺專(zhuan) 項調查摸清2155處石窟寺、3831處摩崖造像分布和保存管理狀況。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總數分別達到141座、312個(ge) 、487個(ge) 。我國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56項,大運河、長城先後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示範案例。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公布第一批83個(ge) 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全麵摸排2129處長征遺址保存狀況,完成黃河、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強化文物資源空間管控要求,實現“一張圖”管理;《國有文物資源資產(chan) 管理暫行辦法》等行政規章出台,工業(ye) 、農(nong) 業(ye) 、水利、軍(jun) 事等遺產(chan) 管理協同推進,各級各類文物資源管理機製不斷健全。
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全麵深化。中國現代考古學迎來百年誕辰,11年實施2100多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碳十四測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金相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填補多項學術空白,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feng) 碩,進一步勾勒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宏大進程。邊疆考古提供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見證,水下考古開啟大洋考古新階段。“先考古、後出讓”製度在多地探索施行、逐步完善,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奮戰一線,11年開展8000多項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有力保障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搶救保護大批珍貴文物。福建三明萬(wan) 壽岩、江西景德鎮禦窯廠等大遺址保護卓有成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55個(ge) 、立項80個(ge) ,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融入現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
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有力推進,一批整體(ti) 展示項目、陳列展覽精品通過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chuan) 播、沉浸式體(ti) 驗,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一批重點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現有備案博物館6565家,免費開放的占比91%,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國家重點專(zhuan) 題博物館建設、中小博物館數字助力繁星計劃、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試點啟動實施,我國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基本形成,日益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物領域對現代科技的集成應用和跨界融合能力顯著提升。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等領域技術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館藏文物智能展櫃、考古發掘方艙、考古現場移動實驗室等專(zhuan) 有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文物雲(yun) 建設工程加強文物數據資源跨地區、跨層級統籌管理、全民共享,“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公布19類壁畫專(zhuan) 題6500餘(yu) 份素材供全社會(hui) 免費使用。
“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影響力得到全麵拓展,為(wei) 增強民族精神力量、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獨特貢獻。中華文物全媒體(ti) 傳(chuan) 播計劃攝製推出《習(xi) 近平的文化情緣》《尋古中國》《古韻新聲》《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等精品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彰顯中華文化魅力。文物國際合作列入國家外交重要議程,進入多邊雙邊協議,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行動、“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feng) 碩,文物援外項目和中外聯合考古展現中國擔當。11年來,500多個(ge) 文物進出境展覽深受國內(nei) 外觀眾(zhong) 喜愛,1800餘(yu) 件(套)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祖國。
保護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廣大文物工作者將切實增強“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wei) 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貢獻力量。
(作者為(wei)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