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發布時間:2023-06-10 15:40:00來源: 人民日報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時強調:“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來,組織開展一係列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和學術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質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們(men) 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團結凝聚全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1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總書(shu) 記殷切希望我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整合中國曆史、世界曆史、考古等方麵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guan) 曆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規律,把握曆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曆史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中國曆史研究院和全國廣大史學工作者也是這樣努力去做的。

  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hui) 科學的基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曆史學迎來了美好的春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係列重要講話,開啟了曆史學走向多學科相融合的大史學的篇章。

  大史學是指包含史學功能的多學科結合之後的史學。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以來,整合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自然科學等相關(guan) 學科,建設了引領全國的大史學平台,鼓勵學者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zhuan) 項年度重大招標項目”設立以來,“河西走廊與(yu) 中亞(ya) 文明”“隋唐洛陽城遺址考古發掘資料的整理和綜合研究”“中國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世界古代早期國家形態比較研究”“五帝時代到夏代王權與(yu) 國家形態研究”等項目順利開展。它與(yu) 其他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不同之處在於(yu) ,既考慮國家的需求,又有重大學術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曆史研究》作為(wei) 重要的學術刊物,近幾年圍繞重大學術性熱點性問題設立專(zhuan) 題欄目,展開學術討論,推動關(guan) 鍵問題的解決(jue) 和學術發展。《曆史研究》特意設立有關(guan) 夏史、夏文化欄目,吸引國內(nei) 外曆史、考古學者參與(yu) 討論。有關(guan)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文章,從(cong) 不同角度對中華文明源頭階段的精神特質進行研究,揭示曆史發展規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獨特的精神標識,實現由曆史的自覺到現實的自覺之轉化。

  由中國曆史研究院協調的全國高校曆史文化學院聯席會(hui) 議,通過溝通各個(ge) 高校曆史文化學院之間的橫向聯係,著力推出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係列成果;“蘭(lan) 台青年學者計劃”則麵向4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在全國範圍內(nei) 選拔學術課題,予以研究經費資助。這些平台和舉(ju) 措都促進了多學科融合,促進了史學研究新風範的形成。

  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調動了全國的科研力量。由多卷本組成的《(新編)中國通史》分為(wei) “斷代史”卷和“專(zhuan) 門史”卷兩(liang) 大類,各卷主編和核心作者都是由耕耘在學術前沿的學者組成。為(wei) 了確保學術質量,在作者隊伍之外,特別成立了“審讀委員會(hui) ”和“各卷審讀小組”,一改過去項目結項時才進行審讀評審的做法,從(cong) 各卷擬寫(xie) 提綱開始就進行審讀,參與(yu) 討論,提出修改意見。《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共12冊(ce) 、900餘(yu) 萬(wan) 字,把百年來的中國考古按研究領域和研究脈絡悉數囊括,並且不乏創新性學術觀點和學科前沿理論,影響深遠。

  近年來,曆史研究的許多論文和著作把宏觀理論思考與(yu) 微觀論證相結合,把曆史與(yu) 邏輯相統一,改變了“碎片化史學”或“空頭理論”等做法,努力朝著“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境界前行。學者們(men) 圍繞某一個(ge) 問題進行多學科整合、跨學科研究,體(ti) 現出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學問的時代性特點。近幾十年的學術發展表明,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將是學術創新和學科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點,學科與(yu) 學科之間的整合、融合,每每帶來學術創新,促進學術發展。但這種整合並非拚盤式的綜合或湊合,它應該是圍繞某一課題或問題,以某一學科為(wei) 主去整合相關(guan) 學科,整合要為(wei) 創造性思考服務,多學科要體(ti) 現多個(ge) 思維向度,共同構建和描繪出豐(feng) 富多彩的曆史畫卷。

  許多優(you) 秀的學者正努力把個(ge) 人的學術興(xing) 趣與(yu) 國家和民族特別需要解決(jue) 的學術問題統一起來,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盡其所能,為(wei)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創新體(ti) 係的建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