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和香港電影人雙向奔赴:冀發揮各自所長拍出更多好作品
中新社上海6月12日電 題:內(nei) 地和香港電影人雙向奔赴:冀發揮各自所長拍出更多好作品
中新社記者 繆璐
“阿裏影業(ye) 2018年開始就用all in(網絡用語,全部投入的意思)的姿態做香港電影,現在也不例外。”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此間舉(ju) 行,阿裏影業(ye) 總裁李捷在金爵電影論壇“香港青年影人論壇”上向香港青年導演廣發“英雄帖”。
香港電影走過年產(chan) 量高達200多部、從(cong) 業(ye) 者超過2萬(wan) 人的“輝煌時代”。黃金時期的香港電影,不但本地票房常打敗好萊塢電影,還在文化上深刻影響了好萊塢,引來不少美國導演模仿致敬。彼時香港享有“東(dong) 方好萊塢”美譽,也堪稱華人的“造星工廠”。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接連受亞(ya) 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等因素影響,香港電影步入低潮,但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優(you) 勢。
博納影業(ye) 早在2000年便與(yu) 香港電影人合作,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博納影業(ye) 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表示,“香港電影業(ye) 有很經典的製片體(ti) 係和管理製度,電影人的專(zhuan) 業(ye) 精神和專(zhuan) 業(ye) 素質也非常高。在內(nei) 地廣闊的電影市場上,需要香港電影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源泉和優(you) 秀作品。”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新灣流”電影計劃啟動。該計劃以每年策劃與(yu) 製作既有藝術品質又廣為(wei) 觀眾(zhong) 接受的10部電影作品為(wei) 目標,希望發揮香港優(you) 勢,立足大灣區,走向世界。
麵對內(nei) 地電影人拋出的橄欖枝,香港電影導演們(men) 積極響應。香港導演李子俊說,“我很替現在香港的年輕導演感到開心,他們(men) 很幸運也會(hui) 有很大機會(hui) 。”
香港電影融入了香港文化的血肉,靠層出不窮的創意而崛起。香港導演賈勝楓希望攜手內(nei) 地電影人,走出更多元化的道路。
從(cong) 記者轉行成為(wei) 導演的賈勝楓,憑借一部《流水落花》贏得業(ye) 內(nei) 認可,他表示,未來要堅持拍攝本土化題材,“香港電影人最熟悉的一定是香港,其實每個(ge) 地方的獨特性很重要,題材越本土化作品就會(hui) 走得越遠。觀眾(zhong) 看的是故事的獨特性,但拍攝團隊不一定是故事發生地的人,敘事可以更多元化。”
青年導演嚴(yan) 藝之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嚴(yan) 浩之子,他在內(nei) 地執導的處女作《我看見兩(liang) 朵一樣的雲(yun) 》目前正在後期製作中。自覺“幸運”的他在內(nei) 地參加了各類創作大會(hui) ,作品獲得過平遙國際電影展創投獎項。
嚴(yan) 藝之說:“來到內(nei) 地後,我發現大家都在專(zhuan) 業(ye) 地做電影,我們(men) 融合起來比較快,期待和更多內(nei) 地主創人員合作,也希望香港青年電影人能一起迎來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
英皇影業(ye) 電影製作及項目發展總經理梁琳說:“我也在嚐試把內(nei) 地的一些主創團隊、導演帶入到香港、澳門,甚至海外拍片,不管它是香港電影,還是內(nei) 地電影,它都是在講中國故事,我相信大家融合在一起,發揮各自所長,就能拍出更多好的電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