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中隊的比學趕超之旅
“每個(ge) 人勇於(yu) 突破自己,中隊才能爭(zheng) 第一”
“這一次,咱們(men) 的目標還是爭(zheng) 第一!”
發令槍響,武警雲(yun) 南總隊某支隊三中隊二級上士楊濤立即衝(chong) 了出去。集體(ti) 五公裏武裝越野考驗團隊精神。進入後半段,楊濤開始幫帶一些速度慢下來的戰友。
最後一個(ge) 戰士衝(chong) 過終點,評判員按下秒表——三中隊再次刷新了成績。
“全力去拚!”如今,楊濤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每一個(ge) 人都用盡全力,團隊才能爆發出堅不可摧的力量。”
那年,楊濤作為(wei) 優(you) 秀骨幹,被抽調到三中隊任班長。來之前,楊濤打定主意,用最短的時間讓所帶的班變個(ge) 樣子。
到任後,楊濤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三中隊的兵似乎缺那股子狠勁。
“差不多行了”“排第幾名就第幾名吧”……除了這些話,楊濤還常聽到一句話,“省省吧,再努力也難超過一中隊!”
“一中隊憑什麽(me) 在大家眼中就無法超越?”從(cong) 此,楊濤開始留心觀察。
半年下來,楊濤也不得不承認:一中隊無論是軍(jun) 事訓練、風氣建設還是各項工作的執行力,都堪稱標杆。
在這方麵,中隊長湯露也有同感。剛到三中隊,他就立起了爭(zheng) 當年度先進單位的“靶標”。幾年持續抓下來,中隊麵貌發生不小變化,官兵鑽勁、拚勁、狠勁足了許多,可在年度先進單位榮譽上一直是“隻開花不結果”。
那年,三中隊年度綜合成績與(yu) 一中隊總評旗鼓相當。支隊再三權衡,還是將年度先進單位給了一中隊。
當時,三中隊官兵抱怨聲不少:“評選先進單位有失公平”“幹得再好,也抵不過人家是老先進”“習(xi) 慣了,就這樣吧……”
也就在這時,湯露意識到問題症結所在:大家已形成思維定勢,一遇挫折就會(hui) 立即從(cong) 一中隊多年來都是先進單位方麵找原因,卻忽視了三中隊已取得大幅進步的事實。
“這次沒評上,是因為(wei) 我們(men) 反超的幅度還不夠明顯……”湯露越想越覺得,三中隊與(yu) 年度先進單位之間就“隔著一層窗戶紙”,捅破這層薄紙,大家的勁兒(er) 就會(hui) 再次聚在一起。
那天夜裏,湯露查完鋪,又來到了中隊榮譽室。那張2016年的合影照片中,時任指導員齊士領抱著先進中隊的獎牌,笑得那麽(me) 開心。
取下來擦拭時,湯露發現照片背後有一行字,字跡已泛黃:“每個(ge) 人勇於(yu) 突破自己,中隊才能爭(zheng) 第一。”那一刻,湯露覺得心頭一震。
“再薄的窗戶紙,你不捅它就不破。”湯露和時任指導員周航交談後,把心中所思所想向戰友們(men) 和盤托出。第二天,三中隊官兵個(ge) 個(ge) 生龍活虎地出現在訓練場上。
在接下來的月度通用五項考核場上,湯露拿出上個(ge) 月大隊的龍虎榜單。他指著榜單上一中隊幾個(ge) 官兵的名字說:“誰超過他們(men) ,誰就是咱中隊本月的訓練之星!”
那次考核中,三中隊上等兵楊興(xing) 奪得大隊30米×2蛇形跑課目的第一名,中士盧本照五項課目總分位居第一。
成績出來後,湯露為(wei) 優(you) 勝者頒發了榮譽證書(shu) ,並組織了分享交流活動。楊興(xing) 第一個(ge) 走上講台說:“隻要敢想敢拚,我們(men) 就一定能贏!”
分享交流活動結束時,湯露向大家高聲宣布:“今後,三中隊的目標就是超越一中隊,奪得年度先進單位。”
“樹因果實而得名,好果實都是汗水泡大的”
夏日,障礙訓練場上,熱浪蒸騰。此刻,列兵蔡淩衝(chong) 覺得臉比天氣還燙。
蔡淩衝(chong) 輸了,輸得明明白白。幾分鍾前,他們(men) 與(yu) 一中隊之間的“過招”在訓練間隙拉開戰幕。
一中隊列兵陳希孟已經站在400米障礙起點上,三中隊這邊卻一時難以決(jue) 定派誰“應戰”。大家都知道,陳希孟是有名的“飛毛腿”。
蔡淩衝(chong) 血氣上湧,走到了起跑線前。
“中隊有中隊的目標,士兵也要有士兵的超越對象。”其實,早在三中隊提出這個(ge) 口號時,蔡淩衝(chong) 就盯上了陳希孟。為(wei) 了趕超陳希孟,蔡淩衝(chong) 沒少下功夫。尤其是在班長劉同樂(le) 指點下,蔡淩衝(chong) 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
這些,給了蔡淩衝(chong) 應戰的勇氣。
起步,衝(chong) 刺,跨過矮牆,躍上高板……還沒跑完,看著陳希孟腳下揚起的塵土,蔡淩衝(chong) 已經知道了結果。
讓蔡淩衝(chong) 沒想到的是,晚點名時,湯露不僅(jin) 沒批評他,反而對他提出表揚:“敢於(yu) 迎戰一中隊的‘飛毛腿’,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從(cong) 那以後,蔡淩衝(chong) 跑步時身上多了一件負重背心。訓練量也從(cong) 以前的一組變成了三組起步。“不隻是我一個(ge) 人在付出。”蔡淩衝(chong) 說,“大家都想多做一些事,做得更好。”
愛好唱歌的列兵王澤,發揮特長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從(cong) 中隊小平台演到了支隊大舞台,受到官兵歡迎。
大學生士兵黃國帆來自東(dong) 南沿海城市。他將自己積極適應駐地環境的經驗總結出來,分享給其他新兵,成為(wei) 這些戰友中的“領跑者”,還被評為(wei) “四有”優(you) 秀士兵。
“每一滴汗水都不會(hui) 白流,都會(hui) 成為(wei) 催開夢想之花的甘露。”預提指揮警士培訓結束,站在成績公示欄前,蔡淩衝(chong) 突然想到了湯露說過的這句話。
今年1月19日,當“四鐵”先進單位的獎牌傳(chuan) 到自己手中時,蔡淩衝(chong) 將其高高舉(ju) 過頭頂。那天晚上,他在日記本上寫(xie) 下這句話:“樹因果實而得名,好果實都是汗水泡大的。”
“一旦全力以赴,所謂的‘魔咒’就不堪一擊”
接過“三等功班”獎牌,三中隊九班班長黃俊藝悄悄用牙咬了一下嘴唇。明顯的痛感,讓他確信:這是真的。
今年年初,三中隊捧回兩(liang) 麵獎牌:一麵是“四鐵”先進單位獎牌,另一麵就是九班的“三等功班”獎牌。
領獎回來後,是安排好的合影環節。合影前,黃俊藝特意把從(cong) 九班調往兄弟中隊的戰友也叫了回來。
“拿到這麵獎牌,也有你們(men) 的功勞。” 那天,黃俊藝動情地說,“一旦全力以赴,所謂的‘魔咒’就不堪一擊。隻要每個(ge) 人都盡情釋放能量,我們(men) 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黃俊藝所說的“魔咒”,起初他自己壓根就不信。後來,他才意識到問題有點嚴(yan) 重——
每年,班裏的戰士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調整。黃俊藝留意到,不少新調入九班的戰士眼神中帶著失落。
仔細一問,黃俊藝有點吃驚:他們(men) 都覺得來九班是“下放”。在他們(men) 的印象中,三中隊九班幾乎沒有什麽(me) 像樣的成績。時間久了,大家就覺得是不是建製序列靠後了,工作實績評定排名就衝(chong) 不到前麵去,並開始將其視為(wei) 一個(ge) “魔咒”。
嚴(yan) 格訓練標準、強化作風養(yang) 成……黃俊藝很快發現,一番努力的收效並不明顯,“像拳頭打在棉花包上”。
那天,聽完黃俊藝匯報,中隊長湯露專(zhuan) 門來到九班參加班務會(hui) 。“建製序列有先後,創先爭(zheng) 優(you) 無限製。三中隊不會(hui) 總是第三名,九班一樣可以爭(zheng) 第一。”望著九班戰士熱切的目光,湯露越說越激動,“我相信,咱們(men) 三中隊是響當當的中隊,咱們(men) 九班也是響當當的班!”
“激情能夠被喚醒,也能夠被點燃。”如今,上等兵王文龍對這句話深信不疑。當時,身為(wei) 列兵的他體(ti) 能較弱,對跑步心存畏懼。在戰友幫帶下,他循序漸進不斷加練,漸漸跟上了大家的節奏。上等兵黃定興(xing) 性格內(nei) 向,黃俊藝主動貼上去,幫他打開心扉;上等兵周繼偉(wei) 戰術動作不協調,戰友們(men) 幫他逐個(ge) 動作細摳,終於(yu) 通過考核……
隨著時間推移,九班戰士訓練勁頭足了,各項成績水漲船高,大家變得更加自信。
去年4月,九班代表中隊參加支隊組織的隊列會(hui) 操,奪得第三名的成績。
“沒有什麽(me) ‘魔咒’不能被打破!” 副班長李慶博是後來調入九班的,當初想去一班成為(wei) “尖子”的他,如今在九班同樣實現了目標。
“九班是三中隊官兵奮勇拚搏的縮影。”三中隊指導員鄧春光說,近年來,中隊官兵在一次次急難險重任務中不斷接受錘煉,對標先進中隊創先爭(zheng) 優(you) 的底氣更足,捷報也紛紛傳(chuan) 來——
中隊長湯露,在支隊指揮員比武中奪得第一名;中士龔建華,在機槍射擊比武中打出最好成績;上等兵馬靖涵兩(liang) 次參加演講比賽,分別獲得第一、第二名……
與(yu) 中隊官兵集體(ti) 合影的那天晚上,湯露在微信朋友圈裏寫(xie) 道:“永遠不要懷疑努力的意義(yi) ,日複一日地揮汗如雨,一定會(hui) 在某一天,還你一個(ge) 連自己都驚歎的自己。”
三中隊獲評“四鐵”先進單位,也讓一中隊官兵很是感慨。一中隊指導員李洪才代表一中隊官兵發出“挑戰”:“今年獎牌暫時寄存在三中隊,明年一中隊就會(hui) 拿回來。”
那天隊務會(hui) 上,湯露趁熱打鐵,做了一番動員:“一方麵,我們(men) 應該自豪,因為(wei) 三中隊已成為(wei) 一中隊官兵心目中的目標;另一方麵,我們(men) 應該足夠清醒,因為(wei) 新一輪的比拚又開始了!”
成就更好的自己
-下士 張建國
那年,部隊調整改革,剛晉升為(wei) 上等兵的我,從(cong) 別的中隊調整到三中隊。
得知自己要去三中隊——這個(ge) 多年與(yu) 年度先進單位無緣的中隊後,我心情降到了冰點,覺得建功軍(jun) 營的夢想越來越遠。
到三中隊後,我很快意識到自己想錯了。那時,三中隊已展開與(yu) 一中隊的比拚,角逐的激烈程度讓我深受感染。
一次,我們(men) 進行“抓繩上”訓練,沒想到又和一中隊官兵“狹路相逢”。一個(ge) 場地,兩(liang) 方都想先訓。很快,大家達成一致——各自派出選手較量,獲勝的一方先訓。
“建國,你上。”當時,班長李遠繼點了我的名,“你成績好,大家相信你!”
口令下達後,我一躍而起,抓住大繩向上爬去。爬到第10趟時,我的手掌開始火辣辣地疼,對手的速度卻絲(si) 毫不減。
17趟、18趟……我開始覺得體(ti) 力透支了,對手仍在堅持著。21趟,這已是我的極限,可對手還沒有放棄。戰友們(men) 大聲喊著我的名字,我一咬牙又爬了上去。最終,我以25趟的成績贏得這次比拚。
晚點名時,我受到了表揚,這讓我覺得一切都很值。
那段時間,我們(men) 和一中隊的“較勁”無處不在。哪怕是飯前唱歌、打掃衛生這樣平常的事,我們(men) 也要比個(ge) 高下。
當個(ge) 人努力與(yu) 集體(ti) 榮譽相連,就有了強烈的價(jia) 值感。我也因此迎來了更廣闊的天地。這兩(liang) 年,我不僅(jin) 當上了班長、入了黨(dang) ,去年還榮立三等功。
中隊被支隊表彰為(wei) “四鐵”先進單位後,有戰友問我,怎麽(me) 還這麽(me) 拚?我想,老班長那句話就是答案:“敢於(yu) 超越,成就更好的自己。”
(唐國強、鄧春光整理)
(解放軍(jun) 報 張 彥 唐國強 特約記者 楊 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