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老頑童黃永玉的豁達人生

發布時間:2023-06-15 14: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上官雲(yun) )6月14日,一則消息傳(chuan) 出:著名藝術家黃永玉因病去世,享年99歲。親(qin) 人們(men) 尊重其意願:不舉(ju) 行任何告別、追悼儀(yi) 式。

  見過黃永玉的人會(hui) 覺得,這是一位可親(qin) 可敬的人,臉上總是帶著頑童一般的笑容,說起話來風趣幽默,和他聊上幾句,距離感往往瞬間就消失了。

  他熱愛生活,喜歡文學和寫(xie) 作,也喜歡讀書(shu) ,始終以樂(le) 觀豁達的心態,遊刃有餘(yu) 地應對人生,“世界因為(wei) 有了我,可能會(hui) 變得好玩一點。”

  即便麵對生死大事,依然從(cong) 容不迫。他在遺囑中強調不得取回骨灰,“我希望我的骨灰作為(wei) 肥料,回到大自然去。請所有人尊重我的這個(ge) 願望。”

  “很可愛,很和善。”這是別人對他的印象。

  “展覽要新作,不能倚老賣老”

  黃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畫係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是現當代中國文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藝術家。

  年少時,他不得不離家求學。抗戰全麵爆發,黃永玉開始了一個(ge) 人的漂泊,他說自己“靠撿拾路邊殘剩度日”,跟著老百姓躲日本人,在閩東(dong) 南流浪,用腳走過千裏萬(wan) 裏。

  他當過瓷廠小工、戲劇宣傳(chuan) 隊美工、美術教員、文化館幹事。緊急的時候,靠著一手“剪影”功夫掙到了飯資,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黃永玉開始木刻創作,後拓展至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詩瑪》和貓頭鷹、荷花等美術作品。他設計的猴年郵票更是廣為(wei) 人知。

  年歲增長,他對藝術的要求始終很高,也從(cong) 未停止創作。早前,“黃永玉的紫砂壺”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的181件作品皆為(wei) 彼時94歲的黃永玉創作於(yu) 江蘇宜興(xing) 的新作。

  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回憶,之前自己去開會(hui) 時,曾去探望黃永玉,“我問他在忙什麽(me) ,他說在忙一百歲展覽,畫了一批新畫,展覽一定要新作,不能倚老賣老。”

  “老頑童”的豁達人生

  黃永玉一生經曆過不少事情,但他始終能做到以樂(le) 觀的心態來看待世界。

  許鴻飛與(yu) 黃永玉相識於(yu) 1999年。第一次見麵時,許鴻飛對他了解不是太多,但依然記得黃永玉叼著煙鬥,臉上掛著頑童般的笑容。

  “他總是在笑,特別開心,大家沒有距離感,一下子你就感覺很親(qin) 切。我跟他說粵語,他和我說,廣州哪個(ge) 地方有個(ge) 咖啡館,很地道,我和你一起去試一下吧。”許鴻飛回憶。

  兩(liang) 人慢慢熟悉以後,許鴻飛有一次到北京,也去拜訪了黃永玉,“他和我說,藝術一定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你不要學別人那樣都差不多的那種,要多些有趣的東(dong) 西。用幽默的眼光來看世界,會(hui) 很好玩,你會(hui) 發現很多。”

  黃永玉很喜歡雕塑,也很支持許鴻飛創作“肥女”係列作品。據許鴻飛說,黃永玉和他聊過很多對雕塑的理解,說“你可以這樣做”,也說有時間要寫(xie) 一本關(guan) 於(yu) 雕塑的書(shu) 。

  文學有意思

  黃永玉是湘西鳳凰人,還有一位很出名的姑表叔叔,就是大作家沈從(cong) 文。彼時湘西鳳凰讀書(shu) 人多,參軍(jun) 的也多,這些人便把文化、文學、戲劇帶了回來。沈從(cong) 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與(yu) 沈從(cong) 文之間不僅(jin) 有親(qin) 人情誼,還有惺惺相惜的文化情懷。或許,他熱愛文學、喜歡閱讀,與(yu) 讀書(shu) 人的家傳(chuan) 有關(guan) ,也與(yu) 沈從(cong) 文的影響有關(guan) 。

  在木刻和繪畫領域,黃永玉有旁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但始終將文學視為(wei) 自己最傾(qing) 心的“行當”。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詩歌作品時,他隻是一個(ge) 十四五歲的少年。

  黃永玉喜歡寫(xie) 文章是出了名的,曾將文學比作鋼琴:因為(wei) 文學形式多樣而且有趣味,可表現豐(feng) 富內(nei) 容。“寫(xie) 文章比我畫畫認真得多。”他曾這樣對媒體(ti) 表示。

  2013年,黃永玉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首發,那時聊起新書(shu) ,他很高興(xing) 地說,寫(xie) 到得意之處常會(hui) 哈哈大笑,因為(wei) 文學“有意思”。

  詩人、學者楊慶祥將該書(shu) 形容為(wei) “一部傑作”,就如同他曾說過的那樣,“黃永玉在90歲這樣一個(ge) 年齡回望自己的前世今生,裏麵有一種對生命本真的熱愛與(yu) 審美超越。”

  “我讀過黃永玉先生的一些詩歌,其中《假如我活到一百歲》寫(xie) 得非常有意思,充滿了曆史感和切身感。我覺得黃先生的繪畫、詩歌和小說在內(nei) 在精神上都是一致的。”他說。

  “很親(qin) 切,很和善。”楊慶祥至今記得與(yu) 黃永玉的見麵,“老人家特別有童心,眼睛裏有光彩。那時他已經有80歲了吧,就和我說,你是八零後,我也是八零後啊。”

  黃永玉也愛讀書(shu) 。“他不停地看書(shu) ,手邊都放著書(shu) ,有時間就拿起來看。”許鴻飛回憶,黃永玉看書(shu) 也很快,幾乎每天都在閱讀,“後來我就發現他不戴眼鏡,也不老花,也不近視。”

  從(cong) 藝術創作到人格魅力,很多人因此記住黃永玉。斯人已去,風範長存。(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