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

發布時間:2023-06-28 15:19: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思想縱橫)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③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ti) 的偉(wei) 大民族,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的偉(wei) 大文明。經過漫長的曆史演進,今天的中國是一個(ge) 擁有56個(ge) 民族、14億(yi) 多人口而又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列為(wei)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jue) 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鮮明體(ti) 現為(wei)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ti) 的大一統傳(chuan) 統深深熔鑄於(yu) 中華文明發展曆史中。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中國曆史上,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各民族人民之間頻繁互動。秦朝實現“書(shu) 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lun) ”,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曆程。秦漢實行的郡縣製,順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和曆史發展趨勢,以郡縣對遼闊的國土直接進行管轄,為(wei) 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推動漢唐文明的高度繁榮和多民族融合。秦漢以後,曆經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wei) 此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曆史上,為(wei) 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各朝代都因時因勢采取各種有效舉(ju) 措。如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統轄新疆,唐代創設羈縻州府經略邊疆。元朝建立後,完成了大漠塞外與(yu) 中土農(nong) 耕區連為(wei) 一體(ti) 的政治統一,民族實現融匯,並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通過理藩院統轄、盟旗製等製度,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根基不斷強化。清中後期,儒學逐漸成為(wei) 主導文化,藏傳(chuan) 佛教又成為(wei) 溝通藏、蒙兩(liang) 族的另一文化紐帶,強化了文化融合。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斷得到加強與(yu) 升華。我們(men) 可以看到,在秦朝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曆程後,無論哪個(ge) 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wei) 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從(cong)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cong) “洛陽家家學胡樂(le) ”到“萬(wan) 裏羌人盡漢歌”,各民族在民族融合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鑄就了追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即便遭遇重大挫折也團結凝聚、奮勇向前,把國家統一作為(wei) 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近代以後,中國逐步成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麵對外敵入侵,我國各族人民發揚偉(wei) 大團結精神,英勇奮鬥,浴血奮戰,共同書(shu) 寫(xie) 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禦外侮的壯麗(li) 史詩。中國之所以在衰敗凋零中浴火重生,離不開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今天,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通過不懈奮鬥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從(cong) 曆史中汲取智慧,不斷堅定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堅持團結奮鬥,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尹誌)

  《人民日報》(2023年06月28日 09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