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福建三明:推動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中新網
中新網三明7月5日電 (雷朝良)“持續推動兩(liang) 校各項交流與(yu) 合作,讓兩(liang) 岸民間交流更加密切、和諧。”台灣嶺東(dong) 科技大學校長趙誌揚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學院2023屆畢業(ye) 生畢業(ye) 典禮上如是說。
三明學院地處閩西北山區,是一所全日製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4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準,三明學院與(yu) 台灣中國科技大學、嶺東(dong) 科技大學等台灣高校開展閩台高校聯合培養(yang) 人才項目,成立海峽理工學院負責項目管理,並於(yu) 當年開始招生。目前,該項目已有9屆2392名學生順利畢業(ye) ,赴台學生總數達到2007名。
在本次畢業(ye) 典禮上,台灣嶺東(dong) 科技大學校長趙誌揚、台灣中國科技大學教務處教務長呂英瑞等嘉賓一行專(zhuan) 程來校祝賀。趙誌揚代表台灣合作高校致辭,並與(yu) 台灣嘉賓一同為(wei) 海峽理工學院學生頒發學士學位並撥穗。
三明學院海峽理工學院副院長張銳戈說,學校是首批福建省閩台高校聯合培養(yang) 人才項目學校,也是福建省第一所與(yu) 台灣高校聯合申報合作辦學“4+0”項目的高校,先後與(yu) 15所台灣高校建立姐妹校關(guan) 係。項目引進和吸收台灣高校的課程體(ti) 係、教學管理經驗和國際化師資等優(you) 質教育資源,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操技能的培養(yang) 。
閩台聯合培養(yang) 人才模式為(wei) 學生高素質成長提供了多元平台。近年來,海峽理工學院學生共考取境內(nei) 外各類證照近3000本。在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高等院校BIM應用技能比賽等專(zhuan) 業(ye) 賽事上,海峽理工學院學生均有斬獲。
林鶴芸是三明學院海峽理工學院2022級視覺傳(chuan) 達設計專(zhuan) 業(ye) 學生,其作品《星光》2022年12月獲得安徒生(國際)藝術獎金獎。她說,學校開展的閩台合作辦學,可以讓自己接受到台灣的設計文化和先進的設計理念,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麵,這讓自己受益匪淺。
三明學院校長王乾廷表示,希望與(yu) 台灣合作校繼續深化閩台聯合培養(yang) 人才項目,推動師生交流、高層次人才引聘合作,並在科研平台共建和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麵取得突破,攜手共促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
優(you) 質的育才成果,離不開優(you) 秀的育才隊伍。早在2014年,三明學院便通過兩(liang) 岸聯合培養(yang) 人才項目開始引進台灣人才,隨後相繼出台台灣地區高層次人才相關(guan) 管理辦法,努力打造台灣高層次人才登陸“第一家園”,積極推動閩台教育融合發展,成為(wei) 最早聘用台灣教師的大陸高校之一,柔性聘用台灣合作高校教師100多位。
台灣屏東(dong) “80後”青年吳誌鴻2016年9月來到三明學院,目前是該校資源與(yu) 化工學院教師,主要科研方向是從(cong) 事微生物燃料電池係統的開發與(yu) 整合等相關(guan) 領域,現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1項、省教育廳項目1項、其他省級研究中心項目2項。
吳誌鴻說,三明學院在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研進展方向采取鼓勵性全麵支持,作為(wei) 台灣教師,不管在科研還是教學上,均可以累積相關(guan) 的經驗而擁有足夠大的發揮空間。他利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為(wei) 多家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並輔導學生團隊獲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資助立項。
如今,吳誌鴻不僅(jin) 在教學科研上突飛猛進,自己也在這裏收獲了愛情。他說,三明山清水秀,人文薈萃,是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近年來,三明學院麵向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堅持人才創新驅動,加強明台雙方優(you) 勢互補,在科研創新、平台建設、校地共建、老區振興(xing) 等方麵深化合作,打造了海峽兩(liang) 岸鄉(xiang) 村融合發展研究院、閩台書(shu) 院與(yu) 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海峽兩(liang) 岸汽車工程研發中心等一批兩(liang) 岸科研合作交流平台,為(wei) 學校建設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明學院人事處處長陳皓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全職台灣人才有61位,台灣高層次人才引、用工作日趨成熟,2020年學校還受委托參與(yu) 草擬教育部支持台灣教師發展的有關(guan) 政策。
為(wei) 了留住人才,三明學院“以情促融”,讓台灣教師與(yu) 大陸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在學校,台灣高層次人才可結合自身專(zhuan) 長與(yu) 興(xing) 趣,自主選擇從(cong) 事教學型、科研型、地服型、創教型或綜合型崗位。
同時,三明學院也聚焦人才培養(yang) ,依托北大創業(ye) 訓練營品牌並整合台灣博士等優(you) 勢資源,組建創新創業(ye) 創造教學研究實踐團隊,獲全國50所創新創業(ye) 典型經驗高校等榮譽。陳皓說,台灣教師的加盟使學校人才結構更加優(you) 化、育人特色更加明顯、強校步伐更加堅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