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沙漠從距城區五公裏處退到二十公裏外——中衛治沙七十年

發布時間:2023-07-06 14:48:00來源: 人民日報

  讓沙漠從(cong) 距城區五公裏處退到二十公裏外——

  中衛治沙七十年(一線調研)

  本報記者 何宇澈 秦瑞傑

  編者按:東(dong) 鄰毛烏(wu) 素,北接烏(wu) 蘭(lan) 布和,西瀕騰格裏——寧夏三麵環沙,是我國土地沙化最嚴(yan) 重的省份之一。幾十年來,從(cong) 麥草方格固定沙丘法到發展沙漠旅遊,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寧夏堅持科學治沙,不斷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高質量發展。

  記者近日走進寧夏中衛,探訪當地如何從(cong) “治沙”到“用沙”,在深入推進防沙治沙的同時科學發展沙產(chan) 業(ye) ,探索出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

  現在的沙渠橋下,很少能看到沙子了。

  “沙渠”是一條人工溝渠,位於(yu)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中衛火車站西側(ce) 。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紀50年代,沙渠之外就是滾滾黃沙,每到灌期,珍貴的黃河水常常被黃沙掩埋。如今,這裏深處中衛市城區,周圍已經是成片的住宅和辦公樓。

  在中衛,人人都能講兩(liang) 個(ge) 治沙的故事。

  “那時沙漠距離中衛縣城隻有5公裏,農(nong) 田被侵襲、灌渠被填埋……”年逾古稀的中國鐵路蘭(lan) 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中衛工務段固沙林場原場長張克智望著繁華街道陷入回憶,“後來治沙固沙,有了防護體(ti) 係,變化越來越大。”

  從(cong) “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如今,在中衛,騰格裏沙漠已退到距離城區20公裏以外,治理的沙地植被覆蓋率也由過去的不足1%提高到30%,近百萬(wan) 畝(mu) 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固定沙丘。

  從(cong) “治沙”到“用沙”,從(cong) 沙地產(chan) 業(ye) 到沙漠文旅,中衛利用獨特的沙漠資源,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治沙道路。

  治沙,從(cong) 一條鐵路開始

  “這條曾被認為(wei) ‘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鐵路,至今已平穩運行60餘(yu) 年”

  一聲汽笛長鳴,隻見被林草包圍的包蘭(lan) 鐵路上,一列火車呼嘯而過。

  中衛治沙,是從(cong) 包蘭(lan) 鐵路開始的。

  沿著中衛市沙坡頭區包蘭(lan) 鐵路旁的國道行駛,向西北眺望,入眼是騰格裏沙漠連綿不斷的黃色沙丘。在沙漠邊緣,能看到一道明顯的“邊界”,這是由黑色阻沙牆、深褐色麥草方格、翠綠防護林組成的林帶。正是這條寬度500餘(yu) 米的綠色長廊,將黃沙擋在了外麵。

  1958年,包蘭(lan) 鐵路建成通車。在中衛市沙坡頭段的十幾公裏內(nei) ,這條鐵路6次穿越騰格裏沙漠。

  建成初期,每逢大風,沙丘便會(hui) 傾(qing) 覆下來吞沒鐵軌。“當時的鐵路線可不是現在這個(ge) 樣子,風沙很大,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撣窗簾上的沙子。”張克智回憶起當年的治沙經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men) 在沙坡頭利用麥草、柳條、蘆葦、芨芨草、卵石、黏土、石膏、柵欄等在流沙上插立各式沙障,針對低立式格狀草沙障(草方格沙障的前身)的作用、原理、規格選擇和結構配置從(cong) 原理到實踐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終發現1米×1米的低立式格狀草沙障效果最佳,麥草方格固定沙丘法由此誕生。

  “就像一口大鍋,把網格中央的沙子分別推到幹草周圍,中間凹、四麵高,形成了穩定的結構,讓沙丘不再流動。”張克智介紹。

  寸草遮丈風。由此,一張張編織在地麵的大網,讓肆虐的沙丘開始固定下來。“通過在鐵路兩(liang) 邊鋪設方格防護帶,這條曾被認為(wei) ‘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鐵路,至今已平穩運行60餘(yu) 年。”張克智說。

  然而,防沙治沙的道路是漫長而艱難的。麥草方格沙障為(wei) 鐵路拉起防沙屏障,但對抗流沙,僅(jin) 靠單一方式還不夠。

  從(cong) 1950年至1985年,經過幾代治沙者不斷探索,在包蘭(lan) 鐵路經過騰格裏沙漠東(dong) 南邊緣的55公裏、兩(liang) 側(ce) 各500米範圍內(nei) ,逐步構築了“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的治沙防護體(ti) 係。

  “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有時正值三伏天,沙漠能達到50攝氏度的高溫。”中衛工務段固沙林場高級工程師郜永貴說。在攀越百米高的沙丘時,腳踩在流動的沙子上,走一步,滑下去半步,前進異常艱難。汗水滴下來,瞬間就被吸到沙子裏,“嗓子像是冒了火,想要擦汗,一摸脖子,卻帶下一層皮來。”郜永貴說。

  “在麥草方格上壓卵石、爐渣等材料,鋪設出一條‘卵石防火帶’,避免因鐵路輪轂摩擦鐵軌產(chan) 生的火星對植物造成威脅;通過引種試驗,在麥草方格內(nei) 引種栽植適合沙漠生長的沙生植物,建立‘草障植物帶’;在體(ti) 係外圍的原始沙漠丘間低地,紮設麥草沙障,建立‘封沙育草帶’……這些治沙的方法,都是大家一步步驗證出來的。”郜永貴說。

  如今,爬上騰格裏沙漠的高大沙丘眺望鐵路,隻見一條寬闊的綠色林帶隨沙丘連綿起伏。樹林外,高低錯落的是一片片麥草方格沙障,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頑強地生長。這些防護體(ti) 係像一條綠色的龍,懷抱著包蘭(lan) 鐵路在沙漠中穿行。

  1988年,包蘭(lan) 鐵路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ti) 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中衛固沙林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500佳”的崇高榮譽。治沙四十餘(yu) 載,張克智帶領固沙林場幹部職工參與(yu) 治沙麵積40多平方公裏,植樹造林7000多萬(wan) 株,育樹育苗9000萬(wan) 株。包蘭(lan) 鐵路中衛段不僅(jin) 打破了被沙漠埋沒的“宿命”,更成就了世界治沙典範。

  固沙,為(wei) 植物生長蓄積土壤

  “我們(men) 的工作就像是給沙丘穿衣服、給沙漠做裝修”

  走進中衛工務段固沙林場,除了能看到褐色的麥草方格,一排排綠色的尼龍網沙障也排列整齊,對比兩(liang) 側(ce) 植被,蒿草、檸條長勢茁壯。指著旁邊紮的效果對比測簽,固沙林場工程師康文岩告訴記者:“這樣的治沙實驗地塊,我們(men) 林場還有300多個(ge) 。”

  “麥草方格是治沙利器,但它無法工業(ye) 化生產(chan) 。”康文岩說,經過反複試驗,他們(men) 發明了將可降解的混紡尼龍作為(wei) 阻沙障的方法,“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風洞試驗中,我們(men) 發現沙粒通常在距地表20厘米以內(nei) 的地方呈跳躍式運動,且每次沙粒跳躍在90厘米左右。據此,我們(men) 把尼龍沙障做成寬約1米、高30厘米的方格結構。”

  雖然尼龍網沙障造價(jia) 相對較高,但使用壽命比作物秸稈長、不易腐爛,且具有可工業(ye) 化生產(chan) 、便於(yu) 施工等優(you) 點。“比如說在一些地麵堅硬的戈壁灘,麥草方格紮不下去,就隻能用尼龍網沙障,不僅(jin) 鋪設便利,而且阻沙效果好。”康文岩說。

  有了新式沙障,解決(jue) 了沙漠流動難題,研究團隊又在“沙結皮”上下起了功夫。

  沙結皮學名生物土壤結皮,是固沙後期的自然產(chan) 物。在自然條件下,通過雨水、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沙子表麵會(hui) 形成約幾毫米厚的結皮,相當於(yu) 給沙丘覆了一層薄薄的“被子”,讓流沙真正停止流動。這些沙結皮的出現,也標誌著固沙區形成了穩定的沙地景觀,流沙被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實驗室裏,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從(cong) 野外將天然生長的生物土壤結皮采集帶回,進行分離、純化、培養(yang) 、擴繁,最後製成了能夠固沙的生物藻液。

  “這是一種綠色、快速、經濟的固沙方法。”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工程師王炳堯介紹,“利用生物土壤結皮能夠將沙麵覆蓋的特點,我們(men) 利用沙漠中的藻類做成了無汙染的生物製劑進行噴灑,實現了快速固定沙麵的目的。”原本鬆散的沙子噴灑生物藻液後被這些藻類像膠水一樣粘在了一起。有了這些藻類生活,沙子就能被固定住。這項技術也將原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自然形成結皮的時間縮短到了1—3年。

  “其實,我們(men) 的工作就像是給沙丘穿衣服、給沙漠做裝修。”試驗地塊旁,王炳堯指著一層薄薄的沙結皮說,“有時一場雨下來,白色的自然沙結皮、褐色的黏土沙結皮、綠色的藻類沙結皮排布在沙漠上,像是給沙漠穿上了迷彩服。”

  事實上,隨著治沙技術的進步,如今,治沙的各種理念也在不斷革新。“現在,我們(men) 更願意把‘治理沙漠’稱為(wei) ‘治理沙害’。從(cong) 科學研究角度,沙漠也是自然係統的組成部分,應該采用自然平衡的思維,基於(yu) 當地的生態係統水分承載力進行沙漠治理。”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工程師高永平說。

  用沙,尋求更大附加值

  “一般蘋果甜度是14度,我們(men) 的最高可以達到18度”

  在中衛,人人都能感受到治沙帶來的好處。包蘭(lan) 鐵路將沙漠截斷,保護了中衛綠洲,而留下來的大片沙丘,成了中衛人的天然財富。

  從(cong) “治沙”到“用沙”,如今,中衛綠洲正向著原來的沙漠一步步延伸,也給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更多空間。

  撐開紙袋、捏緊枝條、翻轉袋口,烈日下,45歲的張小琴戴著遮陽帽,嫻熟地給剛花芽分化的蘋果樹套袋。這是蘋果吸收養(yang) 分的關(guan) 鍵時節,養(yang) 分從(cong) 哪來?低頭看,密集的蘋果樹下,依稀看到麥草方格的痕跡。

  走進沙坡頭區宣和鎮的寧夏弘興(xing) 達果業(ye) 有限公司香麓農(nong) 場,遠遠就能聽見拖拉機的隆隆聲,曾經渺無人煙的荒漠,經過開荒造林、引水灌溉、紮草方格,沙化的土地成為(wei) 茂密的果園。固沙的麥草方格化為(wei) 的腐殖質,便是滋養(yang) 果蔬的最好養(yang) 分。

  “這裏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產(chan) 出的蘋果品質好。一般蘋果甜度是14度,我們(men) 的最高可以達到18度。”香麓農(nong) 場技術廠長郭小輝遞給記者一個(ge) 蘋果。咬上一口,果然汁水四溢,甜脆可口。曾經樹下的麥草方格,已經長成了灌木和草叢(cong) 。果園建設不僅(jin) 改變了當地沙化的生態環境,還因種植有機蘋果,產(chan) 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

  “我們(men) 家離農(nong) 場隻有2公裏,騎電動車上班不到10分鍾。”張小琴說,蘋果產(chan) 業(ye) 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現在,我每天能修剪近300棵樹,一個(ge) 月能掙3800元,我們(men) 農(nong) 場還管吃管住,這是個(ge) 挺好的活。”每年用工期,僅(jin) 香麓農(nong) 場用工量就達到2萬(wan) 人次,帶動周邊農(nong) 民增收。

  如今,中衛市在宣和鎮南山台子地區種植蘋果16.54萬(wan) 畝(mu) ,實現年產(chan) 量13.25萬(wan) 噸,年產(chan) 值5.3億(yi) 元。“沙坡頭蘋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保護,並獲評“2020全國綠色農(nong) 業(ye) 十佳果品地標品牌”。

  在騰格裏沙漠邊緣,一輛越野車在沙丘上疾馳,上坡、下坡、拐彎、漂移,翻越巨大沙丘時的失重效果讓遊客驚叫連連。在沙海中的一株檸條旁,48歲的劉啟明鑽出車門,拿出手機給遊客拍照,“對,這個(ge) 表情很好!稍等,豎著再來幾張!”

  “不光是越野車駕駛,就連拍照都要經過培訓,我們(men) 要持證上崗。”作為(wei) 一名中衛人,劉啟明小時候見慣了黃沙漫天的景象,沒想到有一天會(hui) 在沙漠裏謀生活。12年前,他來到沙坡頭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為(wei) 這裏“沙漠衝(chong) 浪”項目的一名駕駛員。

  “可以說,沒有治沙,就沒有沙坡頭景區。”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在沙坡頭旅遊景區,治沙後在綠洲中剩餘(yu) 的巨大沙坡,吸引了無數遊客來體(ti) 驗滑沙項目。

  近年來,中衛市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作為(wei) 重點,研學遊等富有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的“旅遊+”項目日益火熱。

  在距離中衛20公裏的金沙島景區,一座沙漠博物館的研學課程吸引了眾(zhong) 多參觀團體(ti) 。其實,金沙島景區原先也是一片沙漠,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如今風景優(you) 美。景區內(nei) ,一片裸露的沙丘尤其引人注意,沙丘上是新紮設的麥草方格。

  “這是我們(men) 專(zhuan) 門保留的一片沙地,作為(wei) 特色研學項目。每年,景區都會(hui) 帶領小朋友紮設麥草方格。”金沙島景區研學拓展部負責人焦敏洲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了解沙漠的相關(guan) 知識和中衛治沙、用沙的故事。”(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