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這株千年黃帝手植柏,昭示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血脈

發布時間:2023-07-13 15:0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延安7月13日電(劉越)橋山之巔,沮水之濱,巍巍黃帝陵傲然佇(zhu) 立,千年古柏高聳入雲(yun) ,引得遊人爭(zheng) 相合影留念。作為(wei) 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也早已成為(wei) 凝聚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精神紐帶。

  7月11日,“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來到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走進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共同景仰的民族聖地,一同聆聽華人血脈中的共鳴之聲。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總麵積600餘(yu) 公頃,沮水環繞,山豐(feng) 土厚,擁有古柏八萬(wan) 餘(yu) 株,風景秀美。黃帝陵園內(nei) 有漢武仙台、祭亭、墓塚(zhong) 、龍馭閣等景點。其中,軒轅廟始建於(yu) 漢代,原址在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5年(公元972年)遷建今址。

  軒轅廟俗稱黃帝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主要建築沿南北軸線依次為(wei) 廟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廣場、軒轅殿,處處顯示出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進入軒轅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聞名世界的“黃帝手植柏”。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jun) 介紹,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1米,屬於(yu) 側(ce) 柏樹種,是黃帝親(qin) 手栽植,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樹齡。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蒼勁挺拔、冠蓋蔽空,四季常青、枝繁葉茂,是黃帝陵景區最有價(jia) 值的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見證。當地俗語雲(yun) :“七摟八拃半,疙裏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ge) 人手拉手還合抱不攏樹幹,由此可見這棵柏樹的粗壯與(yu) 古老。

  在這棵“世界柏樹之父”的周圍,種滿了曆朝曆代的柏樹。根據現保存的碑石記載,早在唐代,橋山上就開始大規模種植柏樹。如今橋山上共生長柏樹八萬(wan) 六千餘(yu) 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柏樹就有三萬(wan) 多株,是我國現存麵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可謂稀世珍寶。

  李小軍(jun) 說,傳(chuan) 說黃帝戰敗蚩尤,定居橋山,建立橋國。橋國群民在黃帝教化下,伐樹築屋,開始文明生活。但砍伐樹木,致使橋山周圍的森林樹木日漸減少。那時,人們(men) 還不懂得砍伐森林會(hui) 帶來怎樣的嚴(yan) 重後果。

  待到暴雨襲來,因生態失衡導致山洪暴發,百姓遭受了巨大災難。災難過後,黃帝召集百姓:“今後再也不能任意砍伐森林樹木了。如果再砍伐下去,橋國就沒有森林樹木了,到那時我們(men) 吃什麽(me) ?穿什麽(me) ?我願和大家一起上山種樹,用不了多久,山上就會(hui) 長滿樹林,那時橋國百姓才能安居。”

  說罷,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這棵小柏樹就是如今冠蓋天下的“黃帝手植柏”。從(cong) 黃帝親(qin) 手栽樹時起,植樹造林就成為(wei) 華夏民族的一項優(you) 良傳(chuan) 統,世世代代延續下來。

  令人驚歎的是,“黃帝手植柏”這棵見證中華文明的古樹,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李小軍(jun) 介紹,“黃帝手植柏”旁邊有一棵小柏樹,這是2013年“黃帝手植柏”的種子落到地麵上長出的新苗,這說明5000多歲的側(ce) 柏仍然有繁殖能力。2016年中秋,黃帝手植柏的種子搭載神舟十一號貨運飛船遨遊太空並返回,在科學家們(men) 的選育和培植下,黃帝陵苗圃裏的上百棵航天育種苗,長勢良好,有些已經2米多高。

  “古柏千叢(cong) 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千百年來,古柏愈發枝繁葉茂,新苗綿延不斷,這也昭示著華夏文明血脈生生不息。如今,黃帝陵已成為(wei) 跨越時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紐帶,更是億(yi) 萬(wan) 炎黃子孫心馳神往、尋根祭祖的神聖殿堂。(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