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國商業航天領域衛星、運載火箭等有哪些最新科研成果?先睹為快!

發布時間:2023-07-13 15:4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由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等單位指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ye) 航天高峰論壇今天(7月12日)在湖北武漢舉(ju) 行,一批商業(ye) 航天重大項目集中發布。

  來自中外的100多家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參展,帶來了商業(ye) 航天領域衛星、運載火箭等一批最新的科研成果。

  中國航天科工25所項目技術負責人 黃印:我們(men) 這個(ge) 叫激光通信終端,這個(ge) 終端主要目的相當於(yu) 把我們(men) 的低軌星座之間搭一個(ge) 信息橋梁,服務於(yu) 我們(men) 的智慧海洋業(ye) 務。比如說我們(men) 漁船可以實時獲取到海洋的海況信息,可以提前預警和避險。

  本屆論壇還發布了包括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四維地球遙感雲(yun) 服務平台、威海一號激光通信載荷等一批商業(ye) 航天重大項目,涉及星座建設、運載火箭以及應用平台建設等多個(ge) 領域。

  中國航天科工空間工程部部長 韓鳳宇:從(cong) 商業(ye) 航天的角度來講,我們(men) 強調的還是以應用為(wei) 牽引的體(ti) 係化服務,因為(wei) 我們(men) 航天的技術發展最終還是要服務於(yu) 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看,我們(men) 國家現在大約有400多家商業(ye) 航天的企業(ye) ,也是一個(ge) 全產(chan) 業(ye) 鏈都在發展。通過成本不斷降低,通過商業(ye) 模式不斷豐(feng) 富,能夠真正服務於(yu) 社會(hui) 、服務於(yu) 國民經濟建設。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為(wei) 主的衛星應用,覆蓋了國土調查、應急管理、海洋、氣象等諸多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現在我們(men) 統計了一下,商業(ye) 航天有300多顆衛星,可以說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還為(wei) 大眾(zhong) 服務。

  播放視頻

  畫中畫

  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啟動建設

  在今天的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集團宣布正式啟動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建設。

  超低軌道是指軌道高度低於(yu) 300公裏的軌道,這個(ge) 軌道具備有效載荷成本低、更高觀測分辨率、更短傳(chuan) 輸時延等多種優(you) 勢。相較於(yu) 傳(chuan) 統軌道,超低軌道可實現同等分辨率下光學載荷重量、成本降低50%。

  中國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總體(ti) 部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總設計師 張楠:在星座上麵,我們(men) 同時在布局裏麵的智能算法,包括星上的AI處理、星間和星地直連通信的載荷,能夠為(wei) 用戶提供分鍾級的即時的遙感信息響應。

  記者了解到,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計劃今年完成首發星發射,2024年完成9星業(ye) 務驗證星簇的發射,同時完成衛星數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中國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總體(ti) 部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總設計師 張楠:2027年我們(men) 會(hui) 構建一個(ge) 由192顆衛星組成的星座,通過這個(ge) 星座可以為(wei) 各方麵的用戶提供半小時級的空間信息的服務。2030年的時候,我們(men) 的星座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300顆衛星的時候,將能夠提供15分鍾級的即時的信息響應。

  播放視頻

  畫中畫

  適應需求 提升我國商業(ye) 火箭運載能力

  在本屆論壇上,記者了解到,為(wei) 了滿足我國日趨旺盛的商業(ye) 航天發射需求,我國商業(ye) 運載火箭正在進行更新換代,將變得更大、更強。

  快舟一號甲是我國商業(ye) 航天主力火箭之一,可以將200公斤的航天器送入700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今年上半年,這型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03—06星和龍江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下半年還計劃發射7—8次。在本屆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基於(yu) 快舟一號甲火箭,研製團隊正在研製它的升級版——快舟一號乙火箭,它將擁有更強的運載能力。

  今年,我國首枚民營液氧煤油火箭天龍二號成功首飛。在本屆論壇上,能力更強的天龍三號正式發布,這型火箭直徑3.8米、總長71米、總重590噸,具備近地軌道17噸的運載能力,可以實現一箭多星的組網式發射,具備“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快響應”等特點。

  天龍三號液體(ti) 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劉興(xing) 隆:火箭也是朝著高可靠、低成本、快響應、高頻次發射為(wei) 主,設計、生產(chan) 、製造、試驗一係列流程全要降成本,滿足低成本的大批量組網發射的一個(ge) 設計思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