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險化”:新瓶裝舊酒
【鳴鏑】
自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首次提出對華“去風險化”以來,美國快速跟進,使這個(ge) 詞迅速成為(wei) 替代美對華“脫鉤”的新話術。美國大肆炒作“去風險化”,妄圖實現既可坐享對華經貿的好處,又能延續自身經濟霸權的“兩(liang) 全”目標。試圖以一種看似“降低調門”的姿態,通過變換說辭令國際社會(hui) 放鬆警惕,從(cong) 而實現其“精準”的利益算計。然而,不論如何換“馬甲”、改說法,都不能改變美國企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中國的戰略圖謀,勢必會(hui) 給當今世界的繁榮與(yu) 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美對華“脫鉤”持續加深
自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就完成了對華戰略的範式性轉變,由競合轉向競爭(zheng) ,走上了對華遏製的不歸路,其中對華“脫鉤”是重要一環。拜登上台後,不僅(jin) 全盤接手了特朗普的“脫鉤”態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ti) 看,一是維持了對華加征關(guan) 稅。拜登上台後,盡管麵對國內(nei) 工商界強烈反對,但仍然一意孤行地拒絕取消對華“懲罰性關(guan) 稅”。白宮內(nei) 部雖有以財政部長耶倫(lun) 為(wei) 代表的溫和派主張取消關(guan) 稅,但其聲音受到貿易代表戴琪等強硬派的掣肘。拜登麵臨(lin) 2024年大選壓力,任何放鬆關(guan) 稅的舉(ju) 動都會(hui) 觸發共和黨(dang) 對其“軟弱”的批評——這種狹隘的黨(dang) 派與(yu) 個(ge) 人政治私利考量已造成中美經濟聯係螺旋下降的實際惡果,據中國海關(guan) 總署統計,今年1—5月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15.1%。
二是升級對華“脫鉤斷鏈”。拜登政府一方麵繼續阻斷對華核心高技術產(chan) 品出口,一方麵提升本土生產(chan) 自給能力,在最大限度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同時,阻遏中國發展創新能力和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拜登政府企圖通過《芯片與(yu) 科學法案》確保美在半導體(ti) 領域“至少領先兩(liang) 代的地位”,製定出口管製新規將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ti) 、人工智能領域龍頭企業(ye) 列入實體(ti) 清單,切斷其進口核心零部件及獲取生產(chan) 設備的渠道;強化對美投資審查、醞釀出台美對外投資限製,人為(wei) 切斷中美兩(liang) 國金融與(yu) 投資聯係;以所謂“強迫勞動”為(wei) 借口進一步限製進口我國新疆產(chan) 品。近期美議員還鼓動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限製。國際方麵,美倚重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hui) 、美英澳“三邊安全夥(huo) 伴關(guan) 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製”及“印太經濟框架”等多邊平台,試圖塑造“去中國化”的全球供應鏈,並以美歐、美日、美韓等的雙邊關(guan) 係為(wei) 要挾強迫盟友在對華“脫鉤斷鏈”上同步。
三是打造排華經貿規則。標榜道義(yi) 、搶占話語權向來是美國在打壓他國方麵的慣用伎倆(lia) 。拜登重拾“價(jia) 值觀外交”的故技,試圖在國際經貿和科技合作領域也構建起一整套“民主”敘事,以低成本的方式對中國進行軟遏製,實現其經濟霸權。為(wei) 此,美祭出“公平貿易”“民主人權”等概念,不僅(jin) 為(wei) 孤立中國提供“道義(yi) ”幌子,也為(wei) 呼朋引伴構建的“排華經濟圈”拉大旗。從(cong) 鼓吹“技術為(wei) 民主工作”,到拉攏盟友組成“芯片四方聯盟”,美國可謂是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
“去風險化”其實是“精準脫鉤”
盡管美對華“脫鉤”動作頻頻且持續加深,但其實美各界對此亦有諸多忌憚。據稱,拜登政府內(nei) 部私下裏有個(ge) 共識,那就是廣泛的對華“全麵脫鉤”不可行,因為(wei) 一旦全球分工中斷,美國恐將陷入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更嚴(yan) 重的衰退。美國強行推動製造業(ye) 回流迄今進展有限,“脫鉤斷鏈”反噬作用卻日益凸顯。美消費者不僅(jin) 飽受通貨膨脹之苦,對華出口中製造業(ye) 產(chan) 品占比也不斷下降,間接影響其他科技企業(ye) 增長潛力和預期,也整體(ti) 損害了美自身的創新能力。為(wei) 此美企不斷告誡拜登政府,“脫鉤”將是“災難性”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美中利益深刻交織,“就像連體(ti) 嬰一樣難以分離”。摩根士丹利總裁則稱願意充當連接中國與(yu) 外國公司的橋梁。
美國搞“脫鉤”也麵臨(lin) 歐洲等盟友反對。與(yu) 美國對中國的嚴(yan) 重敵視不同,多數歐洲人希望在中美間保持中立,也不認為(wei) 中國是“破壞性力量”,對拜登兜售“以民主對抗威權”的說法並不買(mai) 賬。中美貿易戰以來,在美國自東(dong) 亞(ya) 的進口中,中國份額由54%下降到43%,而與(yu) 此同時,歐洲自東(dong) 亞(ya) 進口中的中國份額則由56%提高到了62%,中歐雙邊投資額也在走高。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辯稱,美國不尋求與(yu) 中國經濟“脫鉤”,而是尋求“去風險化”。“脫鉤”是將中國從(cong) 全球供應鏈“全麵排除出去”,而“去風險化”則是在繼續與(yu) 中國發展關(guan) 係的同時,排除“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方麵”。這一解釋可以說是把玩弄辭藻和模糊話術運用到了極致。事實上,美國並沒有公開宣稱過“全麵脫鉤”的說法,因為(wei) 其深知在全球化時代這樣做不僅(jin) 不可為(wei) ,也不可能。美國的圖謀實質是以“精準脫鉤”的方式實現打壓中國的目的,即切斷中國掌握科技創新的渠道、阻礙中國的產(chan) 業(ye) 升級,將中國的產(chan) 業(ye) 結構強製鎖定在中低端,讓中國充當美廉價(jia) 消費品的供應地和輸出產(chan) 品的購買(mai) 地。
美迷惑伎倆(lia) 必然失敗
無論美國如何包裝辭藻,隻要不改變對中國的敵視和偏見,不扭轉遏製中國的戰略圖謀,就不可能改變其以“去風險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的錯誤方向。對此,中方義(yi) 正辭嚴(yan) 予以駁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時指出,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yi) ,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jue) 分歧,這樣的中國不是風險而是機遇。
的確,世界麵臨(lin) 的真正風險是搞陣營對抗,肆意幹涉別國內(nei) 政,製造地區動蕩混亂(luan) ;是將經濟科技問題政治化,破壞全球產(chan) 供鏈穩定;是對外轉嫁經濟金融風險,周期性收割世界財富。這些才是國際社會(hui) 應當警惕和共同防禦的風險。多家西方媒體(ti) 和不少西方政要也對“去風險化”提出疑問。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對華貿易“去風險化”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今後幾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仍是中國,如果西方將與(yu) 中國的合作視為(wei) “風險”而不是機遇,隻會(hui) 阻礙世界經濟的複蘇,加劇世界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就連不少美國學者也哀歎,“去風險化”隻會(hui) 讓中國更快發展出技術自主能力,最終令美“事與(yu) 願違”。
今天的中國是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目的地、製造業(ye) 第一大國、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出口國,在綠色技術、半導體(ti) 、人工智能、稀土及太陽能等戰略新興(xing) 領域影響舉(ju) 足輕重,也是世界高科技產(chan) 品的最大市場。美國想搞“去中國化”,最終隻會(hui) 是得不償(chang) 失、自吞苦果。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文靜,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處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