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青田的故事帶到國外,講給世界”
“我要把青田的故事帶到國外,講給世界”(僑(qiao) 界關(guan) 注)
時隔3年,浙江青田再次迎來一批特殊的“歸鄉(xiang) 人”。這幾天,來自意大利、西班牙等40多個(ge) 國家的500多名青田籍海外華僑(qiao) 華人新生代齊聚家鄉(xiang) ,參與(yu) “中國尋根之旅”“情係家鄉(xiang) ”夏令營,在10天的營期裏,遊覽青田名勝,學習(xi) 人文曆史,領略家鄉(xiang) 風采。
活動按年齡段劃分:7至11歲兒(er) 童參加華文教育主題夏令營,12至18歲青少年參與(yu) 尋根之旅主題夏令營,18至30歲的學員可參加“培育培根 鑄魂築夢”新僑(qiao) 夥(huo) 伴家鄉(xiang) 行活動,參觀走訪城區及產(chan) 業(ye) 基地。
夏令營期間,多名受訪學員表示,這次“回家”收獲滿滿,以後不僅(jin) 要常回來看看,還要把青田的故事帶到國外,講給世界。
了解家鄉(xiang) 曆史
今年的青田夏令營格外熱鬧,許多華僑(qiao) 華人新生代是自新冠疫情以來首次回到家鄉(xiang) ,還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來到青田。開營當天,學員們(men) 輪番上台,努力用中文進行自我介紹。
夏令營開營第一課,老師為(wei) 學員們(men) 介紹青田的曆史。講台下,邱啟軒聽得十分認真。這位在意大利出生、長大的準小學五年級學生,課後複述起青田的曆史故事,頭頭是道。
“青田縣有座太鶴山,山下有田地,古時候種了許多青芝,因此這個(ge) 地方取名叫‘青田’,別名‘芝田’。”邱啟軒說,“在課上,我學習(xi) 用毛筆寫(xie) 青田的‘田’字。知道縣名的由來後,我覺得青田的名字真的很形象!”
一片青山,處處“寶藏”。得益於(yu) 多山地形,青田自古就有許多風景名勝。此次夏令營專(zhuan) 門安排學員進行戶外研學,沿青山而行,探訪奇峰秀嶺。
甌江南岸,旗、鼓兩(liang) 峰對峙如門,故名“石門”。一行人來到位於(yu) 青田西北部的石門洞景區時,眼前的壯闊景象讓16歲的曾晨嘉讚歎不已。
“石門飛瀑傾(qing) 瀉直下,令人震撼。許多詩人名家曾在這裏留下章句,稱讚石門洞的美景。例如,湯顯祖曾寫(xie) 過‘獨洗蒼苔注雲(yun) 壑,懸飛白鶴繞青田’的詩句。我還了解到,石門洞是明朝政治家劉伯溫的修身之所,他曾在這裏讀書(shu) 悟道。”這位來自意大利帕多瓦的少年說,“站在美景中,得知這些故事,讓人由衷感慨,青田是個(ge) 好地方。”
石雕是青田另一項來自大山的饋贈。夏令營期間,學員們(men) 來到青田石雕博物館,參觀精美的石雕作品,了解青田石雕的鏤雕技藝。在青田石文化產(chan) 業(ye) 共富學堂,華僑(qiao) 華人新生代還觀摩了青田石的加工過程,體(ti) 驗了印章篆刻。
“石雕是我們(men) 青田的一張代表性‘名片’。曆史上,青田石雕就曾由華僑(qiao) 華人帶出國門,走向世界。”來自法國的“華二代”陳皝是一名00後。提起家鄉(xiang) 的石雕藝術,他滿是自豪。在體(ti) 驗環節,他製作了“世界”“青田”“同心”3種字樣的印章。“雕刻一枚小小的印章需要十分的耐心和專(zhuan) 注,可想而知,精美的青田石雕需要投入多少工匠心血。”陳皝說,“我要把製作的3枚印章帶到國外,讓身邊的華裔朋友和外國友人也關(guan) 注青田石雕,了解青田的人文曆史。”
感受發展變化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孕育了青田的農(nong) 耕智慧和特色產(chan) 業(ye) 。夏令營期間,學員們(men) 到訪青田“田魚鄉(xiang) ”方山,參觀稻魚共生係統博物館,了解青田的特色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在山坡上開墾梯田,種水稻的同時養(yang) 魚,水稻和田魚都能獲得充足養(yang) 料。這種獨特的稻魚共生模式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來自西班牙哈恩的胡舒婷今年剛剛初中畢業(ye) ,趁著高中入學前的暑假,她報名了此次夏令營。“此前雖然也回過家鄉(xiang) ,但沒想到路邊看似普通的田地,還藏著這麽(me) 多神奇的知識。夏令營結束後,我還要再問問家裏長輩有關(guan) 田魚的故事。”胡舒婷說。
方山上,學員們(men) 還品嚐了剛打撈上來的田魚。“方山風景優(you) 美,到處都是田和池,和葡萄牙的山地丘陵風格很不一樣。這樣的好山好水養(yang) 出的田魚,味道也非常鮮美,我愛吃極了。”來自葡萄牙的葉迪毅說。
夏令營專(zhuan) 門為(wei) 7至11歲的小學員設計了田魚折紙等環節。“有小學員中文水平有限,聽不懂有關(guan) 稻魚共生的講解,但對手工非常感興(xing) 趣。通過做手工,不少同學對青田的地理風情有了新的了解。”夏令營課程教師陳水芬說。
在方山鄉(xiang) ,12至18歲的學員現場體(ti) 驗了糍粑製作,品嚐了特色山粉餃。
“打糍粑的環節讓大家非常興(xing) 奮,每個(ge) 同學都圍著石臼躍躍欲試,想要一展身手。”夏令營班主任杜康玲說,“通過這些體(ti) 驗課程,希望孩子們(men) 能加深對青田的認識。將來對外講起青田,能自信地列舉(ju) 家鄉(xiang) 特產(chan) ,介紹青田風物。”
夏令營還為(wei) 18至30歲的學員安排了產(chan) 業(ye) 之旅。一行人走訪了青田抖音電商直播基地、僑(qiao) 鄉(xiang) 進口商品城、世界紅酒中心、“西餐大師”全球人才培訓中心等地,了解僑(qiao) 鄉(xiang) 特色商貿產(chan) 業(ye) ,感受青田發展變遷。
“高樓林立,產(chan) 業(ye) 集聚,家鄉(xiang) 這座縣城已經有了大城市的風采!”陳皝說,“行程中,我們(men) 到訪了不少本地科技企業(ye) ,其中不少企業(ye) 走在業(ye) 內(nei) 前沿,這讓我對家鄉(xiang) 的發展速度刮目相看。”
“通過參觀,我看到了家鄉(xiang) 的發展前景,體(ti) 會(hui) 到了家鄉(xiang) 對華僑(qiao) 華人新生代的支持。將來如有機會(hui) ,我也希望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來自捷克的周宇茜說。
增強身份認同
趁著暑假,來自西班牙的家長陳麗(li) 麗(li) 專(zhuan) 程帶3個(ge) 孩子來青田“尋根”。這趟行程,她有一個(ge) 心願。“我家3個(ge) 孩子分別是19歲、18歲、16歲,其中,老大和老二在西班牙上大學,學習(xi) 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我希望經過這次夏令營,他們(men) 能更熟悉家鄉(xiang) ,回到西班牙後能多講一講青田故事。待到將來學有所成,再把專(zhuan) 業(ye) 知識帶回國內(nei) ,為(wei) 家鄉(xiang) 建設出一份力。”陳麗(li) 麗(li) 說。
“孩子在參加夏令營前有些抗拒,沒想到開營後‘樂(le) 不思蜀’,和我聊了很多學到的新內(nei) 容。”定居西班牙馬德裏的徐佳敏,家有一名青春期的“華二代”。“孩子出生、成長在西班牙,中文說得不太好,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也有些困惑。但通過夏令營,我欣喜地感受到孩子的心態有了轉變,不僅(jin) 對華人身份有了新思考,對青田也越發親(qin) 近。希望孩子回西班牙後能向他的同學介紹青田,展現真實立體(ti) 的家鄉(xiang) 。”徐佳敏說。
活動期間,青田縣委宣傳(chuan) 部負責人表示,華僑(qiao) 是青田的最大特色和資源之一。青田始終重視新僑(qiao) 培育培根工程,自2007年以來,持續開展“中國尋根之旅”“情係家鄉(xiang) ”夏令營,已累計培訓海外華僑(qiao) 華人新生代7000餘(yu) 人次,並編印了《家鄉(xiang) 青田》《我們(men) 一起來說青田話》等縣級華文教育教材,幫助新生代更好了解青田文化。
“通過學習(xi) 青田文化、學做家鄉(xiang) 美食、遊覽家鄉(xiang) 名勝,夏令營希望為(wei) 學員認識青田打開一扇窗,讓大家親(qin) 近家鄉(xiang) ,增強身份認同,積極為(wei) 老家青田代言。”青田縣縣長潘偉(wei) 說。
“返回意大利後,我一定要和學校同學分享在青田的所見所聞,還要講一講我體(ti) 驗到的中國民樂(le) 、書(shu) 法等,朋友們(men) 一定會(hui) 很羨慕我的!”曾晨嘉說。
“夏令營充實有趣,我學到了很多有關(guan) 青田的知識,還認識了各國的夥(huo) 伴。以後如果有機會(hui) ,我還要繼續參加。”邱啟軒說。
林子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