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這些年輕人用“AI”種地

發布時間:2023-07-24 15:4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現在還有年輕人願意種地嗎?”“有!”今年2月,一群年輕人跑到上海崇明島種菜,還在暑假展開了農(nong) 業(ye) 科研大賽。他們(men) 嚐試突破學科壁壘,在沒有土壤與(yu) 日照的條件下,精細調控溫、光、水、肥、氣,不斷設計優(you) 化智能算法,以更低能耗種出更高產(chan) 量、更好品質的生菜。數字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已經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

  農(nong) 研大賽促進成果轉化

  來自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上海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個(ge) 科研院所的農(nong) 研團隊日前在崇明島進行了“第三屆多多農(nong) 研科技大賽”,比賽項目為(wei) 集裝箱“AI”生菜種植。賽後,主辦方鼓勵獲獎團隊進一步完善農(nong) 業(ye) 科研成果,把技術方案應用到廣袤的田間地頭,助力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

  “我們(men) 希望借此促進農(nong) 業(ye) 領域的技術交流、創新和發展,推動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的高質量發展。”主辦方拚多多的高級副總裁王堅表示,賽事可以吸引更多青年農(nong) 業(ye) 創新人才和優(you) 秀的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參與(yu) 農(nong) 業(ye) 領域科技創新,促進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和農(nong) 民收益。

  參賽者徐丹介紹,中國大部分農(nong) 民種菜還是憑經驗,但年輕一代不是憑經驗,而是憑數據。徐丹所在農(nong) 業(ye) 公司的玻璃大棚裏有自動化的噴淋裝置、保溫幕布、溫度濕度傳(chuan) 感器等,每天哪個(ge) 時間段需要哪個(ge) 人去哪一間大棚幹哪些農(nong) 活,都由計算機後台直接派任務。

  智慧栽培草莓產(chan) 量增長30%

  智慧農(nong) 業(ye) 發端於(yu) 物聯網設備和與(yu) 其對應的農(nong) 業(ye) 信息化係統,通過監測和改善生長環境,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穩定可控。農(nong) 民在生產(chan) 、加工、銷售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應用智能技術。

  兩(liang) 年前在農(nong) 研大賽上獲得二等獎的“智多莓”團隊看到了“智慧農(nong) 業(ye) ”的場景和廣闊的市場,決(jue) 定成立智多莓公司,將更多數字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種植。“智多莓”已形成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環控等硬件、軟件、算法產(chan) 品,在遼寧、雲(yun) 南、安徽、內(nei) 蒙古、上海、北京等地輸出40套智能係統,用於(yu) 輔助草莓、藍莓生產(chan) 。在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老窩村,“智多莓”搭建數字化草莓生產(chan) 體(ti) 係,使老窩村草莓產(chan) 業(ye) 總成本下降約30%,其中每畝(mu) 肥料支出減少2500元、植保支出減少1000元,草莓產(chan) 量增加30%,助力當地農(nong) 民增收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

  專(zhuan) 家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人才、需要技術。長期以來,由於(yu) 人才單向從(cong) 農(nong) 村流入城市,農(nong) 村人才嚴(yan) 重短缺,一些好政策、好項目、好產(chan) 業(ye) 無法落地實施。現在,一批又一批懂“AI”的年輕人投身到農(nong) 業(ye) 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無限可能。

  農(nong) 活是“體(ti) 力活”更是“技術活”

  近年來,植保無人機、北鬥導航、免耕播種機、智慧農(nong) 業(ye) 物聯網……各式各樣的新科技在中國農(nong) 村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廣泛應用。操作這些“新農(nong) 具”的生力軍(jun) 正是新一代年輕人。

  曾經,離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村生活,是很多農(nong) 村青年的夢想。如今,看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向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轉變的機會(hui) ,一些年輕人選擇走進農(nong) 村幹事創業(ye) 。他們(men) 把高新技術應用於(yu) 田間地頭,不僅(jin) 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生產(chan) 成本也逐步降低,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

  現在的農(nong) 村裏,“大學畢業(ye) 生到鄉(xiang) 、能人回鄉(xiang) 、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企業(ye) 家入鄉(xiang) ”已不是新鮮事,相關(guan) 部門也在盡力幫助回鄉(xiang) 創業(ye) 的人解決(jue) 後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ye)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有專(zhuan) 家說,鄉(xiang) 村就業(ye) 、創業(ye) 的大學生變身“新農(nong) 人”,運用智能技術務農(nong) ,讓農(nong) 活不僅(jin) 是“體(ti) 力活”更是“技術活”。

  王丕屹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