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短視頻配樂不能“想配就配”
付彪
短視頻時代,為(wei) 了提高視聽內(nei) 容的豐(feng) 富度,背景音樂(le) 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短視頻裏隨意配樂(le) 也可能涉嫌侵權。近日,浙江省桐鄉(xiang) 市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侵害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糾紛案。(7月23日《法治日報》)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yi) ,用戶使用率高達94.8%。短視頻行業(ye) 已成為(wei) 我國網絡文創產(chan) 業(ye) 新的增長點。與(yu) 此同時,短視頻創作者在未取得音樂(le) 合法授權的情況下,自行製作視頻添加背景音樂(le) 上傳(chuan) 平台的行為(wei) ,引發了一係列侵權問題,也製約了短視頻行業(ye) 的健康發展。
據媒體(ti) 調查,由於(yu) 短視頻具有製作簡單、發布門檻低等特點,加之短視頻行業(ye) 監管有待規範、短視頻數量眾(zhong) 多、侵權線索不易被發現等原因,導致未經授權使用他人音樂(le) 作品的情況較為(wei) 多見。同時,短視頻製作成本有限,很難找專(zhuan) 人專(zhuan) 門為(wei) 短視頻創作音樂(le) ,而找到價(jia) 格合理的音樂(le) 授權並不容易,這也是自製短視頻配樂(le) 容易侵權的一些客觀因素。
《著作權法》規定,錄音錄像製作者使用他人作品製作錄音錄像製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為(wei) 個(ge) 人學習(xi) 、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現實中,不少自製短視頻添加背景音樂(le) 上傳(chuan) 平台,脫離了“為(wei) 個(ge) 人學習(xi) 、研究或者欣賞”這一合理使用前提,行為(wei) 人需承擔侵權責任。
不少案例警示創作者們(men) ,短視頻配樂(le) 有風險,不能“想配就配”。在未取得音樂(le) 合法授權的情況下,自製短視頻添加背景音樂(le) 上傳(chuan) 平台,無論為(wei) 個(ge) 人目的使用還是商業(ye) 目的使用,都有可能構成侵權。短視頻創作者要避免配樂(le) 侵權風險,必須全方位把握音樂(le) 版權的邊界問題,包括是否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以及侵犯他人除知識產(chan) 權之外的合法權益。
鑒於(yu) 許多創作者無法判斷自己對背景音樂(le) 的選用是否可能構成侵權,且為(wei) 每個(ge) 短視頻背景音樂(le) 取得授權又難以實現,亟須進一步推動版權方與(yu) 平台方合作,充分保障創作者在平台就可選用到自己需要的並已取得授權的背景音樂(le) ,這樣才能在發生糾紛時主張平台方兜底擔責。當然,背景音樂(le) 作為(wei) 商業(ye) 使用,仍需要用戶自行獲取特定音樂(le) 合法授權。
要遏製短視頻配樂(le) 侵權問題,還需加大監管力度。針對短視頻配樂(le) 侵權風險頻發,有關(guan) 部門應進一步厘清法律邊界,規範舉(ju) 報功能,方便權利人更快捷地舉(ju) 證維權,形成短視頻版權保護有效機製。平台方更應加強對視頻配樂(le) 行為(wei) 的監控,嚴(yan) 格履行內(nei) 容審核責任,對侵權視頻采取通知、刪除等必要措施,並根據權利人投訴及時協助停止侵權行為(wei) 。
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從(cong) 嚴(yan) 整治‘自媒體(ti) ’亂(luan) 象”專(zhuan) 項行動,強調要探索運用經濟手段強化“自媒體(ti) ”監管。相關(guan) 部門要進一步通過行政約談、行政處罰、刑事打擊等手段,從(cong) 嚴(yan) 整治短視頻配樂(le) 侵權問題,倒逼相關(guan) 企業(ye) 和平台提升版權意識,加強音樂(le) 版權保護製度建設,全麵履行主體(ti) 責任,確保短視頻配樂(le) 在合法合規的軌道運行。(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