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近百年來,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正經曆著以全球變暖為(wei) 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氣候變暖對人類當代及未來生存發展造成嚴(yan) 重威脅和挑戰,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wei) 全球共識,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取得新進展。本期特邀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人類活動排放是全球變暖驅動力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如何,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麽(me) ?
巢清塵(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演進,氣候係統更加不穩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強發、廣發特征。氣候變化已成為(wei) 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ya) 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ti) 濃度在2021年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全球平均表麵溫度比工業(ye) 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過去8年是自1850年有完整觀測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8個(ge) 年份。
海洋熱含量和全球平均海平麵高度均再創曆史新高。2022年,海洋熱含量創下新的觀測記錄,58%的全球海洋表麵發生海洋熱浪。最近10年海平麵上升速率(4.62毫米/年)超過1993年至2002年(2.27毫米/年)的2倍。南極海冰範圍於(yu) 2022年2月25日降至192萬(wan) 平方公裏,為(wei) 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2022年阿爾卑斯山冰川厚度減薄3米至4米,打破之前2003年的觀測記錄。
全球範圍內(nei) 高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嚴(yan) 重影響經濟社會(hui) 和自然生態環境。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發生頻次總體(ti) 呈增多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1970年至2019年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造成全球每天損失平均達2.02億(yi) 美元,累計損失3.6萬(wan) 億(yi) 美元。2010年至2019年報告的損失是1970年至1979年報告數額的7倍。
與(yu) 全球氣候變化整體(ti) 趨勢一致,我國氣候變化更為(wei) 劇烈。2022年我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1981年至2010年)偏高0.92℃,為(wei) 20世紀初以來的3個(ge) 最暖年份之一。1961年至2022年,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次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年極端高溫指數每10年增加0.21℃。高溫熱浪顯著增多,達0.19次/10年,日—夜複合型極端高溫更為(wei) 多見,伴隨高溫熱浪而產(chan) 生的驟旱事件劇增。
1961年以來降水量總體(ti) 呈增加趨勢,但年際波動大,區域差異明顯,西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近30多年趨於(yu) 變濕,但其幹旱氣候格局未發生根本改變。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多,年累計暴雨日數增加率為(wei) 3.8%/10年。西部冰川麵積比1950年萎縮18%,儲(chu) 水量減少約20%,部分冰川補給河已迎來融水徑流拐點。與(yu) 1956年至1979年相比,2001年至2018年海河、遼河、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分別減少48%、16%、14%。未來氣候變化將使黃河、海河、遼河水資源銳減,加大了我國水資源壓力;長江、珠江等南方河流洪水風險增加,水旱災害可能更為(wei) 嚴(yan) 重。
近60年我國近海海溫增幅0.16℃/10年,遠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0.09℃/10年)。1993年至2022年我國近海海平麵上升速率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1990年以來,我國海岸線約22%發生侵蝕,黃河三角洲岸線後退明顯。未來海平麵繼續上升,與(yu) 台風—風暴潮疊加,將造成沿海多地百年一遇極值水位的重現期顯著縮短,災害風險加重。
工業(ye) 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ti) 是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此外,極端溫度變化還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氣溶膠濃度變化、年代際自然變率等因素影響。
人類活動導致美洲、歐洲和亞(ya) 洲區域極端強降水增加。全球氣溫每上升1℃,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約7%,大氣持水能力增強從(cong) 而導致極端降水增加。除增強的水汽作用,與(yu) 環流相關(guan) 的動力過程改變也會(hui) 影響極端降水,且其自然波動更劇烈。由於(yu) 極端降水增加的速度整體(ti) 快於(yu) 平均降水,導致降水的年內(nei) 變化增加,從(cong) 而給區域水資源管理帶來挑戰。
人類活動可能是導致全球多個(ge) 區域遭受更加頻繁和嚴(yan) 重的農(nong) 業(ye) 和生態幹旱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全球水文幹旱的整體(ti) 加劇。氣候變暖使大氣的蒸發潛力增強,從(cong) 而影響一個(ge) 地區可獲得的淨水資源量。
人類活動的影響可能增加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複合事件的發生概率,包括全球熱浪和幹旱複合事件增多,歐洲南部、歐亞(ya) 北部、美國和澳大利亞(ya) 等地利於(yu) 野火發生的複合天氣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一些沿海和河口地區的洪澇複合事件增多。
因此,需要在綜合研判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基礎上,加強致災機理研究、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yu) 影響評估。高度重視極端事件影響,有效提高氣候風險防範和抵禦能力。
氣候變化嚴(yan) 重影響人類生產(chan) 生活
氣候變化給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hui) 帶來哪些影響?
鄭大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防災減災專(zhuan) 家指導組顧問):雖然曆史上氣候溫暖期經濟社會(hui) 相對繁榮,但當前的氣候變化卻關(guan) 係到整個(ge) 自然生態係統與(yu) 人類社會(hui) 的前途命運。這是因為(wei) 地質史和人類曆史上的氣候變化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具有明顯周期性與(yu) 可逆性,而當前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ti) 所致,變化速度遠超過去,有可能超出人類與(yu) 自然係統的適應能力。雖然氣候變暖短期對高寒地區相對有利,但對多數地區仍以不利影響為(wei) 主。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和敏感行業(ye) 的影響主要體(ti) 現在以下方麵。
對陸地生態係統而言,雖然升溫和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提升了高寒地區生態係統淨初級生產(chan) 力,但氣候暖幹化地區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係統趨於(yu) 退化。20世紀90年代受氣候暖幹化與(yu) 超載放牧影響,北方牧區草地較20世紀60年代初產(chan) 草量下降1/3至1/2。棲息地環境變化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氣候變暖還加劇了有害生物時空蔓延和入侵。
對海洋與(yu) 海岸帶而言,風暴潮、海水入侵、鹹潮、赤潮與(yu) 綠潮等海洋災害明顯加重,海水酸化、脫氧化和層化嚴(yan) 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ye) 資源。1993年至2022年我國海平麵以4毫米/年速率上升,高於(yu) 同期全球平均3.4毫米/年。黃河入海口已由過去每年新淤萬(wan) 畝(mu) 沃土變為(wei) 淤蝕平衡。極地冰雪如果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麵將平均上升60米,我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將被淹沒,山東(dong) 省將僅(jin) 剩沂蒙和膠東(dong) 兩(liang) 座孤島。
對水資源而言,多數亞(ya) 熱帶地區降水減少,加上高原高山冰雪過快消融,導致水資源時空分布改變,不確定性增加,而人類活動與(yu) 生態係統耗水量卻隨著氣候變暖顯著增加。我國東(dong) 北西南部、華北北部到西南的帶狀區域氣候暖幹化明顯,水資源日益短缺。尤其海河流域1980年以來實測徑流量下降四成至七成,成為(wei) 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最少地區之一。南方大部降水略增,但季節變化加大導致水資源更不穩定。長江中下遊冬季和伏旱期間支流經常斷航,雨季則水位猛升洪澇嚴(yan) 重,2020年特大洪澇和2022年嚴(yan) 重伏旱均為(wei) 曆史罕見。
對農(nong) 業(ye) 與(yu) 糧食安全而言,變暖和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提升了寒冷季節和高寒地區的作物生產(chan) 潛力,例如糧食曾依賴進口的俄羅斯躍居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但更多地區因氣象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和不穩定、病蟲害日益猖獗等使糧食安全風險增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發布報告指出,近幾十年由於(yu) 極端天氣事件,全球平均每年損失約10%穀物產(chan) 量。全球升溫2℃可能引發糧食危機,熱帶和亞(ya) 熱帶地區將受影響最大。
對人類健康而言,高溫熱浪頻繁,熱相關(guan) 疾病和死亡人數劇增,熱帶氣旋與(yu) 強對流等極端事件日益威脅人類安全。2023年7月3日至6日為(wei) 有氣象觀測以來全球最熱,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某些農(nong) 產(chan) 品營養(yang) 價(jia) 值下降。原本隻在熱帶肆虐的登革熱因伊蚊北擴已蔓延亞(ya) 熱帶多地,近年來在廣州和台南頻發。
對產(chan) 業(ye) 發展而言,除大農(nong) 業(ye) 外,生產(chan) 過程暴露於(yu) 大氣環境的交通、建築、旅遊、能源等產(chan) 業(ye) 對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也非常敏感。氣候變暖還影響消費習(xi) 慣和多行業(ye) 市場需求。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和原料高依賴產(chan) 業(ye) 所受製約日益明顯,而災害保險業(ye) 、低碳與(yu) 可再生能源開發、避暑旅遊等獲得發展機遇。
對城鄉(xiang) 與(yu) 區域發展而言,下墊麵性質改變和大量人工建築形成特殊城市氣候,熱島效應和內(nei) 澇風險加大,風速減小加重城市霧霾汙染。城市功能高度依賴水電氣熱等係統,存在明顯的災害放大效應。鄉(xiang) 村適應能力和減災能力遠低於(yu) 城市,脆弱人群比例較大。不同區域和不同人群所受影響差異加劇了發展不平衡與(yu) 社會(hui) 矛盾。
應對氣候變化,要堅持減緩與(yu) 適應並重。減緩包括節能減排、新能源替代、增匯和人工改良氣候,這是遏製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適應指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進行調整的趨利避害過程。堅持二者協同並重,才能最大限度減輕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確保自然生態與(yu) 人類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國際合作是全球氣候治理主旋律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有哪些進展?
陳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hui) 廣泛合作,全球氣候治理可追溯到1985年的奧地利維拉赫會(hui) 議,該會(hui) 議開啟了氣候變化的政治進程。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1990年IPCC發布第一次評估報告,同年拉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的帷幕。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yu) 發展大會(hui) 上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於(yu) 1994年3月正式生效,共有197個(ge) 締約方,是參與(yu) 最廣泛的國際公約之一,奠定了世界各國通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製度基礎。
氣候公約是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的核心平台和主渠道。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shu) 》、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成果。2021年的格拉斯哥會(hui) 議完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全球氣候治理轉入以《巴黎協定》履約為(wei) 主的新階段。30多年來,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不斷發展演化,已成為(wei) 一個(ge) 多主體(ti) 、多層次的國際機製複合體(ti) ,除政府主體(ti) 外還包括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各類行為(wei) 體(ti) ;除公約內(nei) 談判外,還包括公約外與(yu) 氣候變化議題相關(guan) 的各類論壇、機製、平台等,但氣候公約作為(wei) 全球氣候治理核心平台和主渠道的地位沒有改變。
目前,全球開啟碳中和進程,綠色低碳發展成為(wei) 國際共識。《巴黎協定》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長期目標,即控製全球平均升溫相比工業(ye) 革命前不超過2℃並努力實現1.5℃,要求各國根據自身社會(hui) 經濟發展狀況提交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開辟了各方共同承諾並開展行動的全球氣候治理新範式。2020年被視為(wei) 碳中和元年,迄今已有130多個(ge) 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中國積極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實現由參與(yu) 者到引領者的轉變。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氣候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作為(wei) 發展中大國,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不僅(jin) “言必行、行必果”,還積極為(wei)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注入新活力。2009年哥本哈根會(hui) 議前夕,中國承諾2020年相比2005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到2018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超額完成任務。2020年9月22日,習(xi) 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承諾力爭(zheng)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力爭(zheng)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並於(yu) 2021年10月更新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不僅(jin) 提升了各項承諾的減排力度,還新增了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yi) 千瓦以上的新目標。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首次超過煤電,其中,風電3.65億(yi) 千瓦、光伏3.93億(yi) 千瓦。風電和光伏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wan) 億(yi) 千瓦時,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的13.8%。不僅(jin) 如此,中國風電和光伏製造業(ye) 也在全球處於(yu) 主導地位,通過努力提升發電效率、降低發電成本,為(wei) 在全球大規模應用、推動全球能源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全球氣候挑戰日趨嚴(yan) 峻,凸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麵對挑戰,同處一個(ge) 地球,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但同時,各國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不同,也應尊重各國尋找符合自身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之道是促進綠色低碳轉型,背後是綠色低碳科技的支撐。在大國競爭(zheng) 博弈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中國隻有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科技競爭(zheng) 中自立自強,才能引領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邁上新台階。
全球氣候治理邁向碳中和目標的新征程不會(hui) 一帆風順,但國際合作依然是主旋律。中國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wei) 大實踐,不僅(jin) 將書(shu) 寫(xie) 中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新篇章,還將為(wei) 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
綠色低碳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部署,成效如何?
徐華清(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並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作為(wei) 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長期規劃,開展一係列前所未有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wei) 的重大轉變,為(wei) 實現由全球氣候治理參與(yu) 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國家自主行動目標超額完成。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4%,超額完成目標。目前,森林覆蓋率為(wei) 24.02%,基本接近2025年目標,森林蓄積量為(wei) 194.93億(yi) 立方米,超額完成2025年目標。
二是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我國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68.5%下降至2022年的56.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cong) 2012年的9.7%上升至2022年的17.5%。2022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已超過煤電,裝機容量達12.6億(yi) 千瓦,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88.7萬(wan) 輛,產(chan) 銷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jin) 呈現速度快、活力強的良好態勢,也為(wei) 全球加速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深入開展。2022年,我國印發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和《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製指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不斷提升自然生態係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紮實推進28個(ge) 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建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適應部際聯席會(hui) 議機製,加強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統籌協調和信息共享。
四是政策和市場體(ti) 係不斷完善。過去10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重點任務(2023—2025)》等先後印發,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行動及保障體(ti) 係基本形成。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納入2162家發電企業(ye) ,截至2023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4億(yi) 噸,累計成交額110.3億(yi) 元。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成為(wei) 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
黨(dang) 的二十大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任務,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開啟新征程。
加大力度控製煤炭消費,支撐實現“十四五”碳強度及2030年前達峰目標。當前“十四五”進程過半,距離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也已不足7年。要加強“十四五”碳排放和2030年前碳達峰形勢分析,統籌謀劃碳達峰路線圖和時間表,科學設定碳排放峰值水平,科學製定碳排放增量目標及分解落實機製,引導各地區、重點領域及行業(ye) 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目標任務,創造條件推動新能源提速發展,努力扭轉煤炭消費增長過快勢頭,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達峰工作,避免高碳鎖定和高位達峰。
著力提高氣候適應能力,積極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強化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提高氣候風險防範和抵禦能力。指導地方編製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推動地方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壓實地方適應氣候變化主體(ti) 責任。進一步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探索新的機製和模式,不斷提升城市氣候韌性。強化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推進適應氣候變化重大工程建設,提升重點領域和重大戰略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立足目標任務實施,加大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政策製度創新力度。研究出台有關(guan) 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決(jue) 定,加快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實施以碳強度控製為(wei) 主、碳排放總量控製為(wei) 輔的製度。加強重點行業(ye) 碳排放標準體(ti) 係建設,推動建立國家碳排放因子庫、碳標簽標識認證製度等,主動應對國際碳貿易和技術壁壘。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盡快出台,逐步將碳市場覆蓋範圍擴大到其他重點排放行業(ye) ,建立完善碳排放報告核查、配額分配、履約清繳等全流程長效管理機製。強化產(chan) 業(ye) 、財稅、金融、科技等政策對重點領域減汙降碳協同支持力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