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煥發傳統村落新活力

發布時間:2023-07-31 10:51:00來源: 經濟日報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日前印發《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可複製經驗清單(第一批)》,總結了各地在完善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法規政策、創新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方式、完善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機製、傳(chuan) 承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等方麵的經驗,並列舉(ju) 了具體(ti) 做法。這為(wei) 各地學習(xi) 如何在保護利用傳(chuan) 統村落的同時改善當地人居環境、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傳(chuan) 統村落是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曆史文化的鮮活載體(ti) ,蘊藏著豐(feng) 富的經濟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留住傳(chuan) 統村落的鄉(xiang) 風鄉(xiang) 韻,既不能標本式保護,也不能破壞式開發,而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在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利用,讓傳(chuan) 統村落“活”起來。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水平顯著提升。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8155個(ge) 傳(chuan) 統村落列入名錄、實施掛牌保護製度,53.9萬(wan) 棟曆史建築和傳(chuan) 統民居得到保護,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傳(chuan) 承和發展。

  不過在此過程中,仍存在一些“重申報、輕保護”“見村見物,卻不見人、不見生活”的現象,這顯然是走偏了方向。無論城市還是鄉(xiang) 村,聚落的活動都是以人為(wei) 中心開展的,因此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不能脫離了人談保護和利用。讓傳(chuan) 統村落在現代社會(hui) 中重新煥發生機,需要激發各地村民參與(yu) 保護利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傳(chuan) 統村落的內(nei) 生動力。為(wei) 此,可以根據傳(chuan) 統村落不同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you) 勢,明確村落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徑,探索傳(chuan) 統村落保護開發利用的多元發展模式。

  任何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產(chan) 業(ye) 支撐,傳(chuan) 統村落也不例外。不少傳(chuan) 統村落積極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形成了“見人、見生活”的鄉(xiang) 村聚落。例如,北京門頭溝雁翅鎮葦子水村依托古村資源和2000畝(mu) 旱地梯田景觀推進民宿建設,並大力發展香椿、苦杏仁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給村民生活帶來了實惠。又如,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以“立足紅色文化、繡好古色文化、用好綠色資源”為(wei) 發展模式,組建苗繡合作社,建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廠,形成了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致富格局。

  讓傳(chuan) 統村落“活”起來,應繼續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持續的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經驗和模式,以傳(chuan) 統村落活化利用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助力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讓更多村民共享鄉(xiang) 村發展成果。

  (中國經濟網供稿)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