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煙台海洋牧場轉型升級的“密碼”,藏在這串“項鏈”裏
中新網煙台7月31日電(謝藝觀 李欣)從(cong) 山東(dong) 省煙台市萊山區漁人碼頭海域俯瞰,“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ti) 平台宛如一條璀璨奪目的項鏈鑲嵌於(yu) 海麵之上。
“項鏈”的一頭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漁場,另一頭是海星造型的“網紅”打卡地,由廊橋串聯起“綠色低碳”的海洋牧場運作方式。
走上“耕海1號”的廊橋,記者注意到,廊橋中間的海域被網箱圍起。
“這裏就是我們(men) 養(yang) 殖場,下麵養(yang) 殖的分別是真鯛等魚類。”山東(dong) 海洋集團耕海科技總經理尉岩向記者表示。
據他介紹,“耕海1號”一期平台由3個(ge) 大小相同的、直徑40米的圓形子網箱旋轉組合而成,3個(ge) 子網箱猶如3朵花瓣,總占地麵積超過5000平米。每個(ge) 網箱養(yang) 殖體(ti) 積1萬(wan) 立方米,總養(yang) 殖體(ti) 積3萬(wan) 立方米。每年可增養(yang) 殖優(you) 質海水魚類20萬(wan) 尾,年產(chan) 約15萬(wan) 公斤。
傳(chuan) 統的海域養(yang) 殖,普遍存在著海洋汙染的問題。“耕海1號”如此大規模的養(yang) 殖,該如何滿足環保要求?
“在礁體(ti) 選擇上,除了傳(chuan) 統的礁體(ti) 以外,我們(men) 使用了基於(yu) 綠色環保材料製作的新型集魚礁。”尉岩稱,網箱上清理下來的牡蠣扇貝等貝類廢物也利用起來做成牡蠣礁,以修複海底的“綠水青山”。
據他介紹,為(wei) 了實現綠色低碳,網箱還設有太陽能、風能發電係統,在日照充足、風力穩定時,能基本滿足日常用電需求。
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漁業(ye) ,“耕海1號”實現了現代海洋漁業(ye) 、海洋工程技術和海洋文化旅遊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有機融合。
在長廊上,遊客們(men) 可以體(ti) 驗海釣、慢跑、晨練、觀賞海上日出、日落等活動。到達形狀為(wei) “海星”的二期主體(ti) 平台後,這裏設有迎賓廣場、休閑廣場、水樂(le) 園等設施。7層的室內(nei) 空間內(nei) ,則分別設置了綜合保障區、海洋漁業(ye) 科普展廳、餐飲慶典區、賓客住宿區等。
豐(feng) 富的體(ti) 驗項目也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遊玩。“自5月份正式開業(ye) 運營後,我們(men) 的遊客量處於(yu) 穩步增長中。”尉岩告訴記者。
但作為(wei) 建立在海上的平台,平台上產(chan) 生的垃圾該如何處理?尉岩透露,“耕海1號”有一套完善的防汙處理係統,專(zhuan) 門處理平台的汙水汙物,處理之後的汙水汙物通過汙水處理船,全部運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指定的陸地碼頭,排入全市汙水管網,實現“零排放”。
向海而生、因港而興(xing) 是煙台的顯著特色。煙台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6處、總麵積140萬(wan) 畝(mu) 。坐擁如此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耕海1號”隻是煙台探索海洋牧場轉型升級的一個(ge) 縮影。
煙台市海洋發展和漁業(ye) 局副局長張益額向記者表示,下一步煙台市將繼續堅持生態優(you) 先、創新引領,重點加大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今天看到的‘耕海1號’的這種模式,就是把海洋牧場和養(yang) 殖垂釣、觀光旅遊和科普教育結合起來。我們(men) 也將加快煙台市的海洋牧場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打造好國內(nei) 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