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會館傳新韻(新語)
北京,可以說是“會(hui) 館之都”。
從(cong) 明永樂(le) 年間到民國初期,北京先後出現千餘(yu) 所會(hui) 館。時間流轉、歲月變遷,會(hui) 館一度淡出曆史舞台。直到上世紀90年代湖廣會(hui) 館、正乙祠探索戲曲演出活動,會(hui) 館蘊含的價(jia) 值又逐漸顯現。近幾年,隨著規模化騰退修繕工作的不斷推進,會(hui) 館作為(wei) 獨特曆史文化遺存,在公眾(zhong) 視野中大放異彩。
會(hui) 館不僅(jin) 凝聚著遠行遊子的厚重鄉(xiang) 愁,更將原鄉(xiang) 文化移植到異鄉(xiang) ,創造出嶄新的區域文化樣式與(yu) 文化精神。過去,各地文人、商人在他鄉(xiang) 共同創建、經營會(hui) 館,將故土的文化、風俗、物產(chan) 等匯集於(yu) 此,與(yu) 周邊環境進行傳(chuan) 播互動。而在當下,持續探索會(hui) 館活化利用的新路徑,發揮會(hui) 館的文化功能,可以有效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釋放文化價(jia) 值、豐(feng) 富文化供給。
無論是展示會(hui) 館發展沿革曆程的臨(lin) 汾東(dong) 館,還是服務於(yu) 街道社區的江寧郡館,或是以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為(wei) 主題建設的歸安會(hui) 館,不少會(hui) 館因地製宜,不斷強化公共設施服務功能。2019年,北京西城區出台關(guan) 於(yu) 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幹意見,為(wei) 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會(hui) 館活化利用提供現實條件。這既充分尊重會(hui) 館曆史,又能厚植首都文化根基,為(wei) 擦亮首都金名片提供了獨特方案。
“會(hui) 館有戲”,輝映出戲曲表演新光彩。湖廣會(hui) 館聯合6個(ge) 文藝院團名角演繹《霸王別姬》《西廂記》等名劇名段,正乙祠上演《天官賜福》《牡丹亭》《牆頭馬上》等昆曲劇目,福州新館演出沉浸式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2021年9月起,“會(hui) 館有戲”活動進入公眾(zhong) 視野,北京整合會(hui) 館空間資源,激活國有院團優(you) 質演出資源,以惠民演出的形式,麵向市民推出豐(feng) 富多彩的劇目。會(hui) 館裏,不同藝術形式爭(zheng) 奇鬥豔,你方唱罷我登場,讓現代觀眾(zhong) 在古今輝映中,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過去是人們(men) 同心勉力、共同經營的異地鄉(xiang) 井,如今是承載各地風土人情、展現戲曲魅力的公共場所。會(hui) 館的“回歸”,讓公眾(zhong) 看到文化市場的最新業(ye) 態,也展示出北京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我們(men) 期待更多會(hui) 館重煥生機,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yu) 傳(chuan) 播研究院副教授)
張佰明
張佰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