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運動員,為什麽這麽行!
探索“體(ti) 教融合”之路
作者:葉珠峰
發於(yu) 2023.8.7總第110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7月28日開始,在成都舉(ju) 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成為(wei) 舉(ju) 世關(guan) 注的舞台。來自全球113個(ge) 國家和地區的6500餘(yu) 名大學生運動員,在涵蓋18個(ge) 大項、269個(ge) 小項的賽場上以夢為(wei) 馬,揮灑汗水,展開激烈的競技比拚。
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代表團派出了來自全國25個(ge) 省市區、百餘(yu) 所高校的411名大學生運動員參賽。他們(men) 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首次參加世界大運會(hui) ,其中不乏張雨霏、鄒敬園等奧運冠軍(jun) ,以及剛剛在遊泳世錦賽上奪取4金並打破世界紀錄的覃海洋。
參加大運會(hui) 的中國大學生運動員們(men) ,除了完成參賽任務,奪取錦標,還要展現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精神風貌以及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的發展成就,並以體(ti) 育為(wei) 媒成為(wei) 中外交流的使者。
在新中國成立前,現代競技體(ti) 育項目的發祥和發展之地就在大學,學校是現代競技體(ti) 育名副其實的“搖籃”。在百餘(yu) 年的曆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的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發展雖然櫛風沐雨,但始終踔厲前行。
在我國體(ti) 育事業(ye) 發展過程中,“體(ti) 教分離”措施曾使我國在一定時間內(nei) 幾乎全由專(zhuan) 業(ye) 運動員參加大運會(hui) 。而隨著“體(ti) 教融合”思潮的回歸並持續倡導,大運會(hui) 的“小奧運”概念逐漸淡化,追求競技成績不再被視為(wei) 參加大運會(hui) 的全部,大運會(hui) 真正回歸到大學生。
教育、人文、學習(xi) 和體(ti) 育訓練的同步發展更為(wei) 全社會(hui) 所重視,這深刻影響著國人的觀念、政策的變化和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發展的未來趨勢。
早期的運動員,都是大學生
由於(yu) 現代競技體(ti) 育項目大多源自西方,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教會(hui) 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hui) 將大部分運動項目、器材、教學方法和比賽方式帶到了中國。後經過傳(chuan) 播,競技體(ti) 育主要以學校體(ti) 育的形式在中國發展。當時,各個(ge) 運動項目的優(you) 秀選手、教練,基本上都是在校學生和青年教師。
例如1895年,天津青年會(hui) 第一任總幹事來會(hui) 理從(cong) 天津下船,從(cong) 國外帶來了籃球運動,天津青年會(hui) 東(dong) 馬路會(hui) 所後於(yu) 1914年設置了中國第一個(ge) 室內(nei) 籃球場,籃球先從(cong) 教會(hui) 學校開始流行,此後在天津各大學校“蔚然成風”。
上世紀20年代,“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yi) 就在天津南開學校擔任體(ti) 育老師。癡迷於(yu) 籃球的董守義(yi) 負責訓練籃球隊,調教出了唐寶堃、李國琛、劉建常、王錫良、魏蓬雲(yun) “五虎將”。以“五虎將”為(wei) 班底的南開校隊在一係列比賽中相繼擊敗了上海滬江大學、美國海軍(jun) 球隊、菲律賓聖提托馬斯大學,聲名威震遠東(dong) 。
董守義(yi) 撰寫(xie) 出中國第一部籃球專(zhuan) 著《最新籃球術》,後於(yu) 1947年被選為(wei) 國際奧委會(hui) 委員。他認為(wei) ,體(ti) 育競賽的目的不能隻將眼光放在成績和紀錄的產(chan) 生,也不能隻著眼於(yu) 技術,而是廣大師生通過參與(yu) 體(ti) 育,投入體(ti) 育,感受體(ti) 育所帶來的良好氛圍,從(cong) 體(ti) 育運動中獲得身心健康,通過體(ti) 育競賽的形式獲得美感和精神。
中國第一位正式參加奧運會(hui) 的選手劉長春,正是1932年剛從(cong) 東(dong) 北大學體(ti) 育係畢業(ye) ,參加了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hui) 。劉長春的教練,時任東(dong) 北大學體(ti) 育係主任的宋君複曾赴美留學學習(xi) 物理,後於(yu) 籃球發源地春田學院體(ti) 育係就讀,回國後曆任上海滬江大學、東(dong) 北大學、山東(dong) 大學、四川大學體(ti) 育係主任、教授等職。
北京師範大學體(ti) 育與(yu) 運動學院首任院長、全國學校體(ti) 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毛振明曾表示:“當時的運動員,其實都是大學學生,他們(men) 既代表著國家最高的競技水平,又都是合格的大學生。”
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和國家非常重視學校體(ti) 育事業(ye)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新體(ti) 育”,此時的大學體(ti) 育主要任務是普及和激發全體(ti) 學生的體(ti) 育興(xing) 趣。1950年代初,我國大學體(ti) 育政策主要是針對學生體(ti) 質健康以及個(ge) 人衛生,國家倡導大學普及體(ti) 育運動,強調增進健康和養(yang) 成良好生活習(xi) 慣。1954年,原國家體(ti) 委頒行了《關(guan) 於(yu) 在中等以上學校中開展群眾(zhong) 性體(ti) 育運動的聯合指示》,為(wei) 開展大學體(ti) 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為(wei) 當時學校體(ti) 育發展的主導思路。
清華大學體(ti) 育部主任劉波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進入20世紀60年代,國家調整了體(ti) 育和教育的管理機製,使體(ti) 育係統和教育係統分工運行。“其中,競技體(ti) 育部分,包括運動員的訓練、選拔,以及競技體(ti) 育比賽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由國家體(ti) 委和地方各級體(ti) 委來負責。體(ti) 育係統主要依托各地的各級體(ti) 校、體(ti) 育院校,負責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而普通高校的競技體(ti) 育發展,並未納入國家行政計劃之內(nei) ,且逐步脫離了國家的競技體(ti) 育體(ti) 係。”
因此,相當長時間,大學體(ti) 育的工作重心停留在倡導體(ti) 育在校園中普及的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國逐步回歸國際體(ti) 壇。1975年,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成立成為(wei) 一大標誌事件。同年,中國大體(ti) 協就加入了世界大學生體(ti) 育聯合會(hui) ,比中國回歸國際奧委會(hui) 大家庭早了4年。1977年,中國大體(ti) 協第一次成立代表團參加了在保加利亞(ya) 首都索非亞(ya) 舉(ju) 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也比中國出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hui) 早了7年。
已經故去的原大體(ti) 協副主席王鋼曾對媒體(ti) 回憶:“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從(cong) 成立之初開始,依然還是由當時的國家體(ti) 委負責進行管理工作。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體(ti) 協的國內(nei) 事務,如國內(nei) 大學生賽事的舉(ju) 辦等,開始從(cong) 國家體(ti) 委移交至國家教委,但國際事務,如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等,移交工作卻推後了近二十年。”
這在當時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70年代末,中國體(ti) 育界剛回歸國際體(ti) 壇,各項目的國家隊運動員缺少國際比賽經驗,而有“小奧運”之稱的大運會(hui) 是難得的比賽機會(hui) 。
1977年大運會(hui) ,前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功勳隊長孫晉芳22歲,是南京體(ti) 育學院選手。孫晉芳曾回憶:“當時,國家隊外出參賽機會(hui) 很少,大運會(hui) 是我們(men) 第一次參加世界綜合性運動會(hui) 。我們(men) 以前從(cong) 來沒有與(yu) 那麽(me) 多國家的運動隊相遇過,尤其古巴隊,那時她們(men) 是女子排壇的‘夢之隊’,我們(men) 仰視已久,終於(yu) 大運會(hui) 提供機會(hui) ,我們(men) 與(yu) 她們(men) 麵對麵交流了。”
中國女排在1977年大運會(hui) 上奪得銀牌,排球界普遍將其視作中國女排“五連冠”輝煌的起點。
“當時大運會(hui) 在中國體(ti) 育界確實有‘小奧運’的說法。”曾參加過1977年保加利亞(ya) 索非亞(ya) 、1981年羅馬尼亞(ya) 布加勒斯特大運會(hui) 的中國田徑三級跳遠名宿鄒振先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的田徑比賽,世界上三大比賽等級最高,那就是:奧運會(hui) 、田徑世界杯、大運會(hui) 。”
兩(liang) 屆比賽,鄒振先均為(wei) 北京體(ti) 育學院(現北京體(ti) 育大學)選手。其在1981年大運會(hui) 以17.32米的成績奪金,創下大運會(hui) 三級跳遠紀錄,這也是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運會(hui) 上獲得的第一塊田徑金牌。
鮮為(wei) 人知的是,在1981年布加勒特斯特大運會(hui) 上,參賽的還有郎平、李寧等中國體(ti) 壇功勳。郎平當屆比賽率中國女排奪冠,而李寧一人在體(ti) 操賽場上獨攬3枚金牌。
“體(ti) 教融合”孕育碩果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迎來改革開放大潮,逐步轉軌市場經濟體(ti) 製。與(yu) 此同時,體(ti) 育係統和教育係統各自運行暴露出了一係列問題。
其中突出的問題有:體(ti) 育係統的運動員因為(wei) 長期隻接受體(ti) 育訓練,文化教育層麵存在缺失,給外界留下了文化水平低的印象。另外,同樣是種因於(yu) 長期隻接受體(ti) 育訓練,很多運動員如果未能奪取全國冠軍(jun) 、世界冠軍(jun) 等成績,退役後往往出現生存技能單一的“痛點”,在就業(ye) 安置層麵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和爭(zheng) 議。
受此影響,若非孩子從(cong) 小運動天賦極其出眾(zhong) ,越來越多的家長從(cong) 觀念和意識上,不再希望孩子成為(wei) 運動員,而是更希望孩子接受學曆教育。
進而,中國體(ti) 育係統舊有的“體(ti) 校,省隊,國家隊培養(yang) 體(ti) 係”逐步產(chan) 生動搖。其中,部分基層體(ti) 校開始出現連年招生困難的情形,對中國競技體(ti) 育的人才輸送構成了挑戰。
針對這種現狀,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ti) 委首次出現了“體(ti) 教融合”(最初稱為(wei) 體(ti) 教結合或教體(ti) 結合)的思潮。當時國家提倡,高校可以拿出每年預算的1%來投入到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中來,高校運動隊的招生規模原則上也不會(hui) 超過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1%。這是體(ti) 教融合在那個(ge) 時代的初步探索。
1985年12月27日,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ti) 委在山東(dong) 掖縣聯合召開了“全國學校學生業(ye) 餘(yu) 體(ti) 育訓練工作座談會(hui) ”,會(hui) 議製訂了《關(guan) 於(yu) 開展學校業(ye) 餘(yu) 體(ti) 育訓練,努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1986-2000年)》(以下簡稱:《規劃》)。
在《規劃》發布的基礎上,原國家教委又在1987年相繼頒布了《關(guan) 於(yu) 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關(guan) 於(yu) 試點高校培養(yang) 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辦法》,選定了51所高校可以獲準開始獨立招收體(ti) 育特長生,並組建高水平運動隊,承擔起助力中國競技體(ti) 育發展的職能。
但此時的大學體(ti) 育特長生培養(yang) ,資金、資源投入有限,處於(yu) 初期的“探索階段”,大學體(ti) 育的競技水平也無法支撐其參加世界大賽並完成參賽任務。如前文王鋼所述,上世紀80-90年代這個(ge) 階段,大運會(hui) 仍舊是體(ti) 育係統重要的“練兵舞台”,因此選派權依舊由國家體(ti) 委(1998年改名國家體(ti) 育總局)掌握。
2001年,大運會(hui) 來到了北京,由於(yu) 北京剛剛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hui) ,體(ti) 育係統幾乎盡遣所有頂級運動員出戰,達到了規模上的巔峰。當時,無論是賽事組織,還是競賽成績,體(ti) 育係統都將這屆大運會(hui) 視作北京奧運會(hui) 的預演。這其中,由姚明、王治郅、巴特爾三大“移動長城”領銜的中國大學生男籃,曆史上首次擊敗美國大學生隊;18歲的劉翔以13秒33的成績奪得生涯第一個(ge) 110米欄世界冠軍(jun) ;李娜在網球項目一人奪得3金。最終,中國大學生代表團以54枚金牌、25枚銀牌、24枚銅牌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一。
2001年北京大運會(hui) 之後,國家體(ti) 育總局依照相關(guan) 精神,將大體(ti) 協的國際事務移交給教育部。自此,中國大體(ti) 協方能自主選派大學生參加大運會(hui) 。也是從(cong) 2001年北京大運會(hui) 開始,體(ti) 教結合的理念在國內(nei) 體(ti) 育界、教育界得以更加廣泛的倡導。
王鋼曾回憶稱:“2000年前後開始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使得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更加清晰,學生體(ti) 育工作進一步回歸到教育部門。但這次機構改革隻是一個(ge) 契機,更重要的是,那個(ge) 時候中國大學生體(ti) 育運動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我們(men) 已經有能力參與(yu) 到大運會(hui) 的活動中去。”
19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10年,隨著中國社會(hui) 進一步改革開放,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的發展可謂轟轟烈烈。擁有高水平運動員招生資格的高校規模持續擴大,2006年更擴至235所。
國內(nei) 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成果斐然的,當屬從(cong) 解放前就一直重視體(ti) 育教育的清華大學。論招生項目、人數之多,建隊模式多樣化,清華大學均列全國第一。
劉波介紹,早在1954年,在蔣南翔校長(曾提出口號:為(wei) 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倡導下,清華大學多支體(ti) 育代表隊就已經成立,共包括田徑、技巧、足球、籃球和排球5個(ge) 項目。1987年《規劃》政策發布後,清華大學逐步恢複設置各體(ti) 育項目的大學生隊,還嚐試與(yu) 北京體(ti) 育學院(現北京體(ti) 育大學)聯手打造雙學位的培養(yang) 體(ti) 製。90年代末期,清華大學相繼成立跳水隊、射擊隊等,並與(yu) 國家體(ti) 育總局的遊泳中心、射擊射箭中心進行共建。
清華大學之外的其他一些高校,也紛紛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體(ti) 育項目。例如北京大學打造登山隊“山鷹社”,北京理工大學發展足球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複旦大學建立排球隊等,都是全國高校體(ti) 育運動隊建設的典範。
全國級別的大學生體(ti) 育聯賽設置,也進一步刺激著中國高校發展高水平運動隊。1998年是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成立的“元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僑(qiao) 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都將籃球視作“發力點”,將籃球隊打造成高識別度的“名片”。
2003年夏天,中國參加韓國大邱大運會(hui) ,係首次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大體(ti) 協選派運動員。當屆比賽,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代表團已經普遍實現了以在校大學生為(wei) 主。很多運動隊中,非專(zhuan) 業(ye) 運動員出身的大學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由北京理工大學隊球員為(wei) 班底組成的中國大學生足球隊,更是首次以純粹的大學校園學生軍(jun) 組成,曾經戰勝巴西隊引起轟動。
到了2005年土耳其伊茲(zi) 密爾大運會(hui) ,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胡凱勇奪男子100米冠軍(jun) 轟動全國,成為(wei) 中國大學生體(ti) 育運動史上的“裏程碑事件”。
現任清華大學體(ti) 育部副主任的胡凱,是在2001年夏天以高水平運動員身份考入清華大學,入學後學習(xi) 與(yu) 訓練兼顧,其競技能力與(yu) 專(zhuan) 業(ye) 運動員相比也毫不遜色。胡凱2004年在校期間就參加了全國田徑冠軍(jun) 賽暨大獎賽總決(jue) 賽,奪得100米和200米冠軍(jun)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胡凱成功入選國家隊,並代表國家隊參加100米和4x100米接力賽。
胡凱的成功證明了由校園來培養(yang) 高水平運動員是完全可行的。在此之後,中國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運動人才從(cong) 校園孕育而生,成為(wei) 中國體(ti) 教融合的重要成果。
當下,無論大學生籃球聯賽這樣的全國性賽事蓬勃發展,還是類似更多胡凱這樣的學生軍(jun) 入選國家隊,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高校體(ti) 育事業(ye) 邁向更高的標準。因為(wei) ,對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校園體(ti) 育,業(ye) 界會(hui) 發現,美國的大學體(ti) 育完全可以代表整個(ge) 國家的競技體(ti) 育水平,並且運動員的成長過程沒有脫離正常的教育係統。
美國大學體(ti) 育一個(ge) 非常突出也是值得借鑒的優(you) 勢,是其商業(ye) 化運作能力。根據美國大學生體(ti) 育聯盟(NCAA)財報統計,2021年全美大學體(ti) 育項目總收入超過11億(yi) 美元,有將近90%的收入來自“瘋狂三月”籃球賽轉播(每年三月,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進入最激烈的單場淘汰賽階段)。2010年,美國大學生體(ti) 育聯盟就與(yu) 哥倫(lun) 比亞(ya) 廣播公司等轉播商簽署了一份14年108億(yi) 美元的天價(jia) 長約。美國大學體(ti) 育由於(yu) 深入人心,2024年合同到期後仍有望繼續以長約形式獲得轉播商青睞。
這些商業(ye) 收入的絕大部分,則是持續反哺各個(ge) 高校。例如美國知名的“太平洋十二校聯盟”,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等名校,平均每年的競技體(ti) 育經費高達數千萬(wan) 美元之巨。學校用這筆豐(feng) 厚的資金去招收全美最好的學生,支付體(ti) 育獎學金,支付教練和訓練師的薪資,提升科研保障水準,進行大學體(ti) 育場館和訓練設施的建造等,給學生最好的訓練待遇將他們(men) 培養(yang) 成才。
大運會(hui) 回歸大學生
往後的曆屆大運會(hui) ,泰國曼穀,塞爾維亞(ya) 貝爾格萊德,中國深圳,俄羅斯喀山,韓國光州,中國台北,意大利那不勒斯……以大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代表團,成績基本穩定在三甲之列。多屆大運會(hui) 後,“大運會(hui) 回歸大學生”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小奧運’的說法經過幾十年變遷,早已淡化。最近的多屆大運會(hui) 上,競技成績固然重要,但已不再是這項賽事的全部。”鄒振先說,“或許,很多大學生未來並不會(hui) 從(cong) 事職業(ye) 運動員道路,但參加大運會(hui) 也是其人生的寶貴財富。大運會(hui) 除了是賽場,更是一個(ge) 全世界各國展示文化,互相交流的平台。”
進入到新的曆史階段,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進一步發展壯大。
2020年,全國已有283所高校獲準可以進行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比1987年初創之年翻了5倍有餘(yu) 。胡凱之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也持續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多位世界冠軍(jun) 和奧運冠軍(jun) ,例如2020年東(dong) 京奧運會(hui) 的首金獲得者,是來自清華大學射擊隊的楊倩。
據了解,清華大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成了屬於(yu) 自己的校隊“金字塔”。截止2020年共包括:4支A類隊(田徑,射擊,男籃,女籃)代表中國大學生甚至專(zhuan) 業(ye) 隊最高水平的運動隊,7支B類隊(包括女排、擊劍在內(nei) )代表北京市大學生的高水平運動隊,43支C類隊(包括乒乓球、冰球等在內(nei) )代表具有廣泛群眾(zhong) 基礎的普通學生中的突出水平運動隊。
而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發展至今,在賽事規模、競賽水平、人才孵化等各層麵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學生聯賽和業(ye) 餘(yu) 聯賽,每年都為(wei) CBA聯賽輸送人才。如今,大學生籃球聯賽不斷沉澱中國大學生體(ti) 育文化氛圍,已成為(wei) 全國廣大大學生心目中的籃球聖殿。據一些網絡平台數據顯示,每年都有超過10億(yi) 人次通過電視、網絡收看比賽直播,現場觀賽觀眾(zhong) 也達到了200萬(wan) 人次。
這個(ge) 階段,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事業(ye) 發展取得了不俗成就,本屆大運會(hui) 在成都的舉(ju) 辦,對於(yu) 我國學校體(ti) 育工作的進展無疑又將是一次積極的引領。同時,也有待以此為(wei) 契機,繼續解決(jue) 公平層麵存在的一些問題。
據統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頒布的關(guan) 於(yu) 學校體(ti) 育和學生體(ti) 質健康的文件已達174份。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國家體(ti) 育總局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現階段最為(wei) 重磅的政策之一,該政策將全麵從(cong) 嚴(yan) 管控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和日常管理工作。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目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存在個(ge) 別運動員文化成績差、體(ti) 育競技水平偏低、個(ge) 別高校考試組織不規範、在校管理不嚴(yan) 格、個(ge) 別地方運動員技術等級證書(shu) 造假等問題。
其中在全社會(hui) 最具爭(zheng) 議的有兩(liang) 個(ge) 現象:一是,競技水準不高的學生靠運動員技術等級證書(shu) 造假等舞弊手段獲得名校的降分指標,入學後馬上退出運動隊並改換專(zhuan) 業(ye) ,這也讓一些每年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量本不算小的名校無法為(wei) 國家輸送體(ti) 育人才。二是,真正高水平的運動員由於(yu) 文化課成績不理想,隻能走單招或保送途徑進入名校,但入校後無力完成學業(ye) ,個(ge) 別高校對此視若無睹,嚴(yan) 重浪費名校的教育資源。
《指導意見》推出了一係列頗具管控力度的舉(ju) 措:從(cong) 2024年起,隻有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含)以上技術等級稱號者方可報考高水平運動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項目將逐步全部納入全國統考,提高文化課成績要求。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招收高水平運動隊時對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須達到生源省份本科錄取最低控製分數線;其他高校對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須達到生源省份本科錄取最低控製分數線的80%。此外,從(cong) 2024年起,專(zhuan) 業(ye) 測試全部納入全國統考,由國家體(ti) 育總局牽頭組織實施,高校不再組織相關(guan) 校考。
近年來,教育部、國家體(ti) 育總局已陸續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足球、遊泳等項目納入全國統考,提升專(zhuan) 業(ye) 測試的公平性、科學性,獲得考生及家長的好評。
如果考生確實競技水準特別優(you) 秀,《指導意見》仍留下一個(ge) “通路”,允許破格錄取:“對於(yu) 體(ti) 育專(zhuan) 業(ye) 成績突出、具有特殊培養(yang) 潛質的考生,允許高校探索建立文化課成績破格錄取機製,破格錄取工作將接受社會(hui) 的嚴(yan) 格監督。並且原則上,高水平運動隊學生與(yu) 普通學生的學業(ye) 水平要求應保持一致,參加本科畢業(ye) 論文(設計)抽檢。高校可通過學分製、延長學製、個(ge) 性化授課、補課等方式,在不降低學業(ye) 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為(wei) 高水平運動隊學生完成學業(ye) 創造條件。”
有關(guan) 專(zhuan) 家指出,《指導意見》的出台旨在消除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但其根本目標並未改變。教育部、國家體(ti) 育總局曆來發布的政策多次明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全麵發展的高水平體(ti) 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及國際、國內(nei) 重大體(ti) 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wei) 國家奧運爭(zheng) 光計劃和競技體(ti) 育可持續發展做貢獻”,並明確提出“切實加強教體(ti) 結合”。
多位受訪專(zhuan) 家都認為(wei)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高校體(ti) 育依然可以持續作為(wei) 高水平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的有益補充。
首都體(ti) 育學院原院長鍾秉樞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體(ti) 教融合體(ti) 現的,是國家希望把傳(chuan) 統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模式引導到一種通過教育係統來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的全新機製,發揮學校體(ti) 育作為(wei) 普適教育的功能,依靠自己的資源優(you) 勢,培養(yang) 高水平運動隊和競技、學習(xi) 俱佳的學生運動員。”
在鍾秉樞看來,體(ti) 教的未來會(hui) 進一步融合,未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都是趨勢。學校體(ti) 育在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深度融合專(zhuan) 業(ye) 體(ti) 工隊和高校高水平運動訓練和競賽體(ti) 係的培養(yang) 模式將更加完善。
從(cong) 長遠看,隨著體(ti) 教融合的深化,投入的加大,校園體(ti) 育的整體(ti) 競訓質量會(hui) 日益提升,大部分青少年都會(hui) 選擇校園體(ti) 育這條道路,來邊讀書(shu) 邊接受體(ti) 育訓練,在保證基本成績的前提下,同樣可以誕生很多學訓雙優(you) 的學生運動員。中國的校園體(ti) 育整體(ti) 發展水準也會(hui) 逐漸向發達國家靠攏,成為(wei) 中國體(ti) 育人才選拔的主要渠道。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30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shu) 麵授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