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 智慧化激發文旅新活力
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旅遊體(ti) 驗 “身臨(lin) 其境”領略傳(chuan) 統文化魅力
智慧化激發文旅新活力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長安十二時辰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等24個(ge) 項目入選。智慧旅遊是一種旅遊業(ye) 的新興(xing) 產(chan) 品,它依托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技術,將現代科技與(yu) 文化創意元素融合,打造出虛實結合、沉浸式遊覽的新型體(ti) 驗。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將“智慧旅遊”納入重點部署,提出要打造一批智慧旅遊城市、旅遊景區、度假區、旅遊街區,培育一批智慧旅遊創新企業(ye) 和重點項目,開發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ti) 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推進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旅遊場景化建設。
近年來,智慧旅遊已成為(wei) 許多地區旅遊業(ye) 的新亮點。在唐朝的市井街區與(yu) “李白”對話,來一場“穿越”之旅;在博物館的聲、光、電、影中感受更鮮活的文物和更立體(ti) 的曆史……當虛擬場景與(yu) 現實美景交融,現代科技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帶來的是全新的遊玩體(ti) 驗。
以假亂(luan) 真的“長安街市”
現代高科技多維度全方位呈現立體(ti) 化盛唐之景
近年來,《長安三萬(wan) 裏》《長安十二時辰》等影視劇的熱映,掀起了一波唐代文化熱潮。在陝西省西安市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每天都能迎來不少唐代文化愛好者。
身著唐代服飾走在唐代街市,與(yu) “玄奘”“李白”談天,用“開元通寶”買(mai) 一件唐代物件,在酒肆內(nei) 觀看一場唐樂(le) 歌舞……一不小心,在下一個(ge) 轉角,就“穿越”進電影中的場景。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曆史文化遊,這裏不僅(jin) 僅(jin) 隻有仿古建築,而是把盛唐文化融入每一個(ge) 細節,從(cong) 多個(ge) 維度全方位呈現出一個(ge) 立體(ti) 化的盛唐之景,讓遊客走進這裏,就如同走進真實的盛唐長安。
陝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林豐(feng) 表示,最初構想這個(ge) 項目,主要是考慮到傳(chuan) 統旅遊業(ye) 態和遊客親(qin) 近度不夠。所以公司將室內(nei) 傳(chuan) 統商業(ye) 空間打造成唐風市井的場景,讓每一個(ge) 人都在參與(yu) 、融入、親(qin) 曆中領略大唐長安的風采。
不過,想要在現代的時空裏打造一座“活的”長安城,並非易事。別看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的“外表”盡顯曆史風味,裏麵卻藏著一個(ge) 不折不扣的現代化高科技內(nei) 核。遊客一進入街區,迎麵就能看到一個(ge) 古代的計時裝置——日晷。設計方並不希望它隻是一個(ge) 道具擺設,而是希望它能真正展現中國傳(chuan) 統計時工具的功能。日晷本是靠太陽照射產(chan) 生的陰影來劃分時間,但由於(yu) 傳(chuan) 統的日晷是坐南朝北放置,而街區的布局是自南向北,為(wei) 了讓日晷的指針指向正確,街區使用了人工光源來模擬太陽一天的運動軌跡。“我們(men) 聯合西安工業(ye) 大學自主開發了一個(ge) 控製係統,事先將西安地區太陽的軌跡數據輸入控製係統,並將電子陀螺儀(yi) ,伺服電機,以及光源做成一個(ge) 模塊。通過陀螺儀(yi) 每十五秒采集一次光源的角度位置,再與(yu) 事先設置的太陽角度參數進行比較,然後通過伺服電機對光源的角度進行修正。”街區信息工程部工作人員汪旭介紹。
為(wei) 了讓遊客能更加沉浸地體(ti) 驗唐代文化,街區內(nei) 還打造了一套獨有的全新支付體(ti) 係——“開元通寶”交易體(ti) 係。為(wei) 了保證交易的安全性,街區開發了完整的代幣交易管理係統,實現了這一代幣從(cong) 發放到交易的全流程追蹤管理。
此外,街區的景觀效果上也科技感滿滿。整個(ge) 街區有一套龐大的智能光影係統,包括各類光源二十餘(yu) 種,其中僅(jin) 燈籠就達到4500餘(yu) 套。這些燈光可以通過全場64處立維騰控製器實現亮度、頻率、呼吸效果的百餘(yu) 種變化,同時還能通過控製係統實現自動感應控製、定時控製、遠程控製等,滿足不同場景需求。
這麽(me) 多的數字化、智能化係統如何進行高效統一的管理?這就不得不提到這座“迷你長安城”的“大總管”——“長安十二時辰數據中心”。鄒林豐(feng) 介紹,中心於(yu) 2022年5月成立,主要由收銀係統、票務係統、人流監測係統、園區全域WiFi及園區環境監測係統組成。
“收銀係統硬件部分包括220多台收銀POS機,可通過定製軟件實現掃碼、代幣等多種形式的支付,完成資金的統一歸集,同時匯聚至統一的管理平台,完成場內(nei) 零售部分從(cong) 采到銷的全流程追蹤;票務部分硬件包含閘機26套,全部接入百度人臉AI,可快速完成身份驗證,有效提高遊客入園便捷度。同時建設應用軟硬件一體(ti) 化、線上線下一體(ti) 化的智慧綜合管理解決(jue) 方案,集票務管理、係統管理、查詢統計、報表中心、大屏展示係統於(yu) 一體(ti) ,在整個(ge) 街區運營中實現流程電子化。在園區環境監測部分,通過全場200餘(yu) 處溫濕度傳(chuan) 感器、消防傳(chuan) 感器,保障園區日常環境的舒適和安全。”鄒林豐(feng) 表示,有了數據中心,街區的管理效率和精準度都大大提升,也讓遊客收獲了更美好的遊覽體(ti) 驗。
“元宇宙”融入古老苗寨
苗族文化在現實景區內(nei) “活”起來了
進入暑期以來,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內(nei) 遊客眾(zhong) 多。作為(wei) 一個(ge) 有著悠久曆史的古寨,西江千戶苗寨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為(wei) 了讓遊客更好地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和苗族風情,2022年,西江千戶苗寨景區與(yu) 一家企業(ye) 利用“5G+XR(擴展現實)”技術聯合打造出“西江幻地”苗文化元宇宙文創項目,為(wei) 遊客提供全新數字化旅遊服務體(ti) 驗。同時,利用全新的線上虛擬數字商業(ye) 模式,擴展景區經營空間,拉動景區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
翁偉(wei) 是“西江幻地”苗文化元宇宙文創項目負責人,說要搞“5G+XR”技術,他一開始也有過擔憂:“這些前沿技術,全都是陌生的東(dong) 西,把這些高科技和苗族文化融合在一起,遊客能不能接受?”沒想到,項目去年10月正式開業(ye) 後,大受歡迎。開業(ye) 至今,當地遊客量從(cong) 320人次增長到了4000人次,旅遊收入從(cong) 7000元增長到10萬(wan) 元。
“隻需要48元,就能從(cong) 眼鏡裏看到炫酷的特效和豐(feng) 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在“西江幻地”文創店,來自黑龍江的遊客盧先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體(ti) 驗了一場夢幻苗寨之旅。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西江幻地”元宇宙以西江千戶苗寨為(wei) 核心,包含圖像、視頻、全息三維動畫、模型動畫等不同內(nei) 容,通過手機、混合現實眼鏡等進行呈現。遊客通過佩戴混合現實眼鏡或使用手機端APP,就可以進入到由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的“虛擬千戶苗寨”元宇宙空間沙盤中暢遊。遊客在景區內(nei) 各個(ge) 苗俗打卡點打卡,就能觸發激活眼鏡內(nei) 的特效內(nei) 容,讓遊客了解更多的苗俗風情,體(ti) 驗更多的非遺文化。
此外,苗寨內(nei) 還設置了數字娛樂(le) 、虛擬社交等功能場景。每到一處特定景點,就會(hui) 觸發一個(ge) “元宇宙”特效以及互動情節,遊客通過劇本情節,在苗寨中“解謎”“尋寶”。風雨橋、吊腳樓、蝴蝶媽媽等一個(ge) 個(ge) 虛擬景象與(yu) 實地場景相互碰撞、重疊,苗族文化就這樣以全息動態三維的方式在現實景區內(nei) “活起來”。
據了解,作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景區融合苗文化內(nei) 容IP、線上娛樂(le) 和數字交易等多元一體(ti) 的元宇宙項目,該項目在技術和體(ti) 驗上都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西江幻地”項目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在全麵收集了解西江苗族文化和景區景點的同時,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苗文化學者、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將非遺文化完整、真實靈動地展現給遊客,加深了遊客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動起來”的博物館
讓曆史文化更容易走進大眾(zhong) 心裏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裏最具曆史文化氣息的場所之一,但單純的文物陳列和文字介紹總歸稍顯枯燥,有一種距離感,很難真正打動參觀者。如何拉近參觀者與(yu) 曆史文物的距離,讓參觀者真正了解和感受到那些曆史歲月中的故事,成為(wei) 近年來不少博物館努力的方向。
京杭大運河,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在江蘇省揚州市,有一座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不同於(yu) 一般博物館的靜態體(ti) 驗模式,這座博物館運用了許多現代科技來還原大運河不同時期的曆史風貌,依靠裸眼3D、5G和VR等技術,館內(nei) 的文物及其背後的曆史鮮活了起來,為(wei) 參觀者帶來多維度、交互式的體(ti) 驗。
如水般藍色的展廳內(nei) ,一艘艘形態各異的船隻悠悠駛來……這樣的畫麵來自於(yu)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nei) “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展廳內(nei) 陳列著運河上各個(ge) 時期的船隻模型,參觀者如果對其中某一艘船感興(xing) 趣,隻需將廳內(nei) 的AI儀(yi) 器對準這一艘船,就能夠看到船的內(nei) 部結構和虛擬的船工。展廳內(nei) 還設置了實體(ti) 沙飛船數字沉浸式虛擬體(ti) 驗空間,整個(ge) 空間由一艘長達20米的實體(ti) 沙飛船、148平方米的水紋地幕以及15米高的環繞投影牆組成。參觀者登上船後,船便會(hui) 緩緩“開動”,透過船上的花格窗,兩(liang) 岸的景色也在移動變換。走到船頭,360°環幕IMAX投影為(wei) 遊客模擬呈現出船外的河麵以及河岸上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讓人仿佛真的置身於(yu) 古代的大運河上,隨著古人一起乘船旅行。
當傳(chuan) 統博物館與(yu) 現代技術相遇,聲光電技術與(yu) 文物陳列融合,讓曆史有了更直觀的表達,讓文化更容易走進大眾(zhong) 心裏。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辦公室主任任彥馨表示,為(wei) 了更加貼合年輕參觀者的喜好,館內(nei) 還融入了一些年輕人喜歡的遊戲項目,比如密室逃脫。“我們(men) 博物館的‘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密室逃脫類展示展演項目是以‘博物館知識展示+密室逃脫’的創新理念打造的,整條線路以參觀者的行動步伐為(wei) 基點,配合故事線語音引導參觀者去發現謎題、解開謎題,進入下一環節。”任彥馨介紹,“該項目結合原創古風二次元IP角色和解密卷宗,運用AR技術、全域投影實時渲染等當代媒體(ti) 技術呈現古代曆史文化。整個(ge) 場景的氛圍,讓人置身情境之中,在遊戲中獲得個(ge) 性化的文化教育體(ti) 驗。”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互動式、沉浸式成為(wei) 越來越多國內(nei) 博物館的選擇。在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館“古城印記”曆史名城展示平台,一張《福州城與(yu) 南台城圖》隨著動態效果在寬大清晰的數字屏上徐徐展開,通過動畫特效等技術,300年前福州城內(nei) 的生活場景被生動還原。畫麵內(nei) 人潮湧動、船隻往來穿梭,點擊操控屏,顯示屏上還會(hui) 出現40餘(yu) 處福州古厝古今對應的具體(ti) 信息。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表示:“傳(chuan) 統的博物館展覽一般都是以展品擺設為(wei) 主,而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展陳中的應用可使博物館突破時空限製,將文物欣賞從(cong) 靜態被動轉變為(wei) 在參觀中互動、在互動中求知、在求知中獲得良好體(ti) 驗。”
“相比以前走馬觀花地參觀博物館,數字化讓孩子們(men) 在文物前停留的時間更長,互動體(ti) 驗激發了他們(men) 探究文物的熱情,讓文化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遊客甘先生這樣表示。(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王雅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