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分”到“育人”:“台灣校長”的大陸樹人之思
中新社西安8月13日電 題:從(cong) “育分”到“育人”:“台灣校長”的大陸樹人之思
中新社記者 張一辰
“我一直在跟家長說,教育不是‘育分’而是育人,讓每個(ge) 孩子都能發揮他們(men) 的特點,這個(ge) 社會(hui) 才會(hui) 是多姿多彩的。”從(cong) 事教育工作35年,鍾鼎國初心不改。
出生在台灣桃園市,從(cong) 小在眷村成長的鍾鼎國,一直對大陸有著自己的一番憧憬,正所謂“喝口家鄉(xiang) 水,人親(qin) 土也親(qin)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畢業(ye) 於(yu) 台灣“中央大學”的鍾鼎國開始從(cong) 事教育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他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位,而後又經過層層遴選與(yu) 考試,成為(wei)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第一任校長。那時的他或許不會(hui) 想到,多年後能夠在大陸西部地區紮根,並讓年少時的憧憬走入現實。
因緣際會(hui) ,2018年,鍾鼎國受邀赴任西安曲江康橋學校校長一職。據介紹,“康橋”於(yu) 2002年在台灣創校,並成為(wei) 當地頗有影響力的國際學校。2012年,“康橋”進入大陸,陸續開設了昆山校區、西安曲江校區、合肥校區等多個(ge) 校區。
“國際教育不是學好英語,然後去海外留學。”鍾鼎國表示,如何讓學生具有國際視野,能夠進行跨文化溝通,是國際教育的核心課題。“要讓海外看到大陸青年的發展與(yu) 突破”。
西安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與(yu) 台灣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互動日益增多,兩(liang) 地交流的平台不斷拓展。
“唐朝的長安城吸引了眾(zhong) 多外國人前來求學和生活,而後將中國的文化、飲食傳(chuan) 向世界各地,這本身就是一種國際交流。如今,隨著現代社會(hui) 發展,經濟、人文、科技也在此間與(yu) 古老的文化共生,‘古今融通’的西安擁有培養(yang) 學生國際視野的最佳條件。”鍾鼎國說。
鍾鼎國表示,“活”的文化一定是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就好比台灣的飲食,大陸各地的美食在台灣幾乎都能吃到,但隨著市場需要,會(hui) 發現裏麵融合了很多符合當地特色的元素,最後形成了“台灣味”。
“我一個(ge) 台灣人來到西安,最想念的就是‘台灣味’。”鍾鼎國笑言。
據鍾鼎國介紹,為(wei) 了引導學生熱愛自然、崇尚科學、關(guan) 心社會(hui) ,學校通過田園課程、探索課程、遊泳課程等方麵的教學,讓學生從(cong) 做中學、從(cong) 學中思、從(cong) 思中得。
“學校每年都要舉(ju) 行小鐵人運動比賽,即便下雨路滑跑步會(hui) 跌倒,但我告訴孩子們(men) 一定要爬起來完成比賽,讓他們(men) 不斷建立正向反饋,這就是我們(men) 育人的方式。”鍾鼎國說。
鍾鼎國告訴中新社記者,他所思考的國際教育有四個(ge) 重要方向,即國家民族認同、國際素養(yang) 、全球競合、世界責任。從(cong) 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在日常教學中,都要把這樣的意識融進去。“不談國家民族認同,何談國際教育?平時我跟學生交流的時候,會(hui) 特別強調中文的學習(xi) ,國學、國醫和國術的培養(yang) 。”鍾鼎國直言。
“這些年,我們(men) 的畢業(ye) 生在海外留學期間,有人創辦樂(le) 團、有人教身邊的各國同學下圍棋,他們(men) 充滿了自信,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魅力。這正是我想要看到的情景。同時,這也是國際競合一部分。”鍾鼎國說。
作為(wei) 一名“台灣校長”,鍾鼎國雖身在“黃土地”,但也常記家鄉(xiang) 情。“我一直認為(wei) 學生的創意來自於(yu) 跨領域的學習(xi) ,其中包含知識領域與(yu) 地理領域。我建議台灣的年輕人,要多到大陸各個(ge) 大城市,甚至鄉(xiang) 間去走走看看。”鍾鼎國說。
在鍾鼎國辦公室的書(shu) 櫃上,擺放著兩(liang) 個(ge) 相框,其中各書(shu) 四字——“康莊大道”“橋接未來”,或許,這是一位教育從(cong) 業(ye) 者最樸實的願望與(yu) 追求。(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