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南海I號”精彩故事
“南海I號”是從(cong) 哪裏離岸的?船上的醬釉罐產(chan) 自何處?宋代廣州市舶宴上飲用什麽(me) 酒?走進位於(yu) 廣東(dong) 省廣州市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的“從(cong) 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展覽現場,一件件文物訴說著“南海I號”的精彩故事,再現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景象。
展覽立足於(yu) 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視角和敘事方式解讀“南海I號”,分為(wei) “南海I號”的困惑、“南海I號”的旅程、廣州出發的密碼三大部分,生動還原“南海I號”的航行軌跡,凸顯廣州作為(wei) 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曆史地位。展覽匯集國內(nei) 12家文博單位的400餘(yu) 件(套)文物,其中超過2/3文物為(wei) 首次展出。“南海I號”出水“淳熙十年”印文醬釉罐、墨書(shu) “鄭盡金記直癸卯歲次”青白釉印花雙係罐均為(wei) 首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它們(men) 的發現對推測“南海I號”的年代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南海I號”沉船是中國水下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其沉沒地處在廣東(dong) 通往南海的主航道上。此前,“南海I號”出水醬釉罐多被認為(wei) 是福建泉州磁灶窯產(chan) 品,缺乏證據表明這艘船與(yu) 廣州的關(guan) 聯。近年,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建築基址資料時,確認了宋代廣州公使酒庫的位置,遺址出土大量與(yu) 酒有關(guan) 的印文、印花醬釉罐,其器型、釉質釉色、胎質胎色、印文印花與(yu) “南海I號”部分醬釉罐高度相似。2021年,考古工作者對廣東(dong) 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進行考古調查與(yu) 搶救性發掘,采集和清理出與(yu) “南海I號”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醬釉罐標本。研究團隊采取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證實“南海I號”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部分醬釉罐產(chan) 自南海諸窯,明確“南海I號”來過廣州,並且最後從(cong) 廣州港離岸。
展覽依托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將古代貨物生產(chan) 基地、商品集散地、貿易路線聯係,重構“南海I號”的航行路徑:潮起兩(liang) 浙、風華刺桐、揚帆廣州。此外,還根據文獻資料創作“綱首日記”,通過船長的視角講述他們(men) 的見聞經曆,與(yu) 觀眾(zhong) 實現古今對話。
臨(lin) 安(今浙江杭州)在南宋時期成為(wei) 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liang) 浙(包括今浙江全境、江蘇南部和上海)是臨(lin) 安的經濟腹地。“南海I號”上發現的金銀貨幣、銅鏡產(chan) 自臨(lin) 安和湖州地區,景德鎮窯和龍泉窯瓷器也大多經臨(lin) 安、明州(今寧波)、溫州等地集散、銷售。“潮起兩(liang) 浙”精選“南海I號”出水的金銀貨幣、景德鎮和龍泉窯瓷器精品,再現宋代兩(liang) 浙沿海港口“海舶雲(yun) 集”的繁華景象。
泉州是宋元時期福建地區對外交通大港。福建地區生產(chan) 的陶瓷經由泉州沿著海上絲(si) 綢之路遠銷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西亞(ya) 和東(dong) 非等地。“風華刺桐”部分展出“南海I號”出水的福建窯係代表精品,反映南宋時期福建陶瓷製造業(ye) 的發達。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元豐(feng) 三年(1080年)頒布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成文的海貿法《元豐(feng) 廣州市舶條法》。商船出發之前,廣州市舶司設市舶宴餞行,宴會(hui) 上飲用的酒主要來自公使酒庫。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宋代廣州知州(兼廣南東(dong) 路經略安撫使)的行政官署所在,廣州公使酒庫也設置在此。通過遺址出土的醬釉罐上的印文可知,當時廣州公使酒庫有氣味芬芳的“清香”酒,有秋收時節始釀至來年春天成熟的“百花春”酒,有取自唐代詩人李賀“小槽酒滴真珠紅”詩意的“真珠紅”酒,有以生產(chan) 年份作標識的“大觀三年”酒、“政和元年”酒,還有以花卉紋作商標的酒。“揚帆廣州”集中展示了一批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宋代器物,如墨書(shu) “公使”文字青白瓷碗底、“真珠紅”印文醬釉罐殘片、“百花春”印文醬釉罐殘片等,通過關(guan) 聯文物體(ti) 現廣東(dong) 陶瓷在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傳(chuan) 播路徑。
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以廣州港為(wei) 中心,香港、澳門等地為(wei) 中轉的多層次貿易港口體(ti) 係。此次展覽凝聚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博單位的力量,利用實物和史料展示海上絲(si) 綢之路在大灣區留下的足跡。展覽展出了香港九龍聖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的國內(nei) 各窯口瓷器產(chan) 品,這些文物是中國瓷器從(cong) 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實證材料。
(人民日報海外版 鄒雅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