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本源

發布時間:2023-08-15 16:33:00來源: 經濟日報

  銀行業(ye) 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中國銀行業(ye) 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以下簡稱《報告》),全麵總結了2023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ye) 理財市場情況。從(cong) 報告內(nei) 容看,銀行理財行業(ye) 轉型成果顯著,持續讓利於(yu) 民,正在成為(wei) 實體(ti) 經濟融資的重要來源。

  2023年是資管新規頒布5周年。《報告》指出,5年來,監管部門推動銀行理財行業(ye) 規範轉型,精準施策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一批行業(ye) 難點問題得到穩妥解決(jue) ,行業(ye) 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在新發展格局下,銀行理財行業(ye) 紮實走過規範化整改的轉型期,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淨值化轉型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2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chan) 品1.52萬(wan) 隻,累計募集資金127.75萬(wan) 億(yi) 元。截至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chan) 品,共存續產(chan) 品3.71萬(wan) 隻,較年初增長6.88%;存續規模25.34萬(wan) 億(yi) 元。

  分機構類型來看,理財公司存續產(chan) 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chan) 品1.62萬(wan) 隻,存續規模20.67萬(wan) 億(yi) 元,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加7.99%,占全市場的比例達81.55%。

  對於(yu) 理財公司存續產(chan) 品規模的下降,普益標準研究員何雨芮認為(wei) ,首先是因為(wei) 投資者此前“破淨”陰霾還未完全消散。由於(yu) 債(zhai) 市波動等原因,2022年出現了兩(liang) 次破淨潮現象,不少投資者無力麵對產(chan) 品淨值連續下跌,紛紛贖回產(chan) 品。即使“破淨潮”過去已有半年多,但個(ge) 人投資者恐慌情緒並未完全消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財公司存續產(chan) 品規模下降。其次是各類資管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加劇,部分銀行理財投資者向公募基金遷徙。

  值得關(guan) 注的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之後,銀行理財產(chan) 品淨值化程度持續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淨值型理財產(chan) 品存續規模24.31萬(wan) 億(yi) 元,占比為(wei) 95.94%,較去年同期增加0.85個(ge) 百分點。

  “2022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已經基本完成各項整改任務,理財公司成為(wei) 銀行理財市場的主要力量。”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劉峰此前在2023資產(chan) 管理年會(hui) 上表示,銀行理財回歸資產(chan) 管理本源,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盡管上半年理財存續規模有所下降,但淨值型理財產(chan) 品存續規模占比提升,顯示出理財業(ye) 務規範化轉型成效顯著,預計隨著理財表現的回暖、存款利率下調,下半年理財規模將逐漸恢複增長。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銀行理財素有下半年發力的特征,7月通常是市場規模實現增量擴容的關(guan) 鍵窗口。目前存款利率下調疊加居民風險投資偏好較低,理財進入三季度後或迎來規模衝(chong) 量的最佳時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當前理財市場恢複態勢並不穩固,近期增加較多的理財產(chan) 品主要是風險等級較低的短久期產(chan) 品,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投資意願仍然有待提振。他認為(wei) ,對銀行和理財公司而言,下半年要做好四方麵工作:校準理財業(ye) 務定位;提高專(zhuan) 業(ye) 化能力;做好投資者分層服務;加強投資者教育。

  穩住市場和客戶

  今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chan) 品的投資者已經達到1.04億(yi) 個(ge) ,較年初增加7.24%。在結構上,理財市場仍以個(ge) 人投資者為(wei) 主,數量為(wei) 1.03億(yi) 個(ge) ,占比98.87%;機構投資者數量占比略有提升,數量為(wei) 117.33萬(wan) 個(ge) ,占比1.13%。

  對於(yu) 投資者較為(wei) 關(guan) 注的理財收益情況,《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理財產(chan) 品累計為(wei) 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yi) 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wei) 投資者創造收益836億(yi) 元;理財公司累計為(wei) 投資者創造收益2474億(yi) 元,同比增長19.61%。上半年各月度,理財產(chan) 品平均收益率為(wei) 3.39%。銀行理財業(ye) 持續讓惠於(yu) 民,增加了居民財產(chan) 性收入。

  但也要看到,作為(wei) 投資者財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銀行理財的產(chan) 品收益率仍有進一步修複的空間。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每年年底的理財產(chan) 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wei) 4.44%、4.05%、3.55%。今年上半年,3.39%的平均收益率雖較去年底的2.09%有所回升,但仍然低於(yu) 往年平均水平。

  “投資者對理財產(chan) 品仍然持有較強的信心,風險偏好仍以穩健投資為(wei) 主。”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一帆表示,隨著理財產(chan) 品進入全麵淨值化時代,投資者對理財產(chan) 品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都有更高要求。為(wei) 進一步提升理財產(chan) 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理財公司需要強化投研能力,創新推出更多理財產(chan) 品,為(wei) 客戶理財提供更加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的金融服務。

  2023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整體(ti) 風險偏好趨於(yu) 兩(liang) 極化發展。《報告》顯示,風險偏好為(wei) 一級(保守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ge) 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32個(ge) 百分點和0.32個(ge) 百分點。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chan) 品的個(ge) 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wei) 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4.31%。

  中郵理財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吳姚東(dong) 認為(wei) ,當前銀行理財的客戶風險偏好仍然較低,對於(yu) 產(chan) 品淨值的快速調整,還需要適應過程和時間差。

  “銀行理財要應對未來的分化與(yu) 錯位競爭(zheng) 格局。雖然銀行理財產(chan) 品此前經曆了“破淨潮”和“贖回潮”,但理財公司通過防禦性投資和保守型產(chan) 品投放,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市場和客戶,仍獲得了投資者的信任,成為(wei) 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中主要的‘產(chan) 品批發地’,這一狀況將長期持續。”吳姚東(dong) 認為(wei) ,未來,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或將向全能型資管公司轉型,通過對各類資產(chan) 的全覆蓋,布局全譜係資管產(chan) 品,來滿足各類型客戶的綜合化財富管理需求。

  有力支持實體(ti) 經濟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發揮資金優(you) 化配置功能,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資金與(yu) 實體(ti) 經濟融資需求對接。“銀行理財始終把服務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職責使命,落實國家區域建設發展戰略,支持產(chan) 業(ye) 創新升級,助推‘雙碳’目標實現,主要有三大實踐。”劉峰表示,一是銀行理財積極支持實體(ti) 經濟,二是銀行理財助推經濟綠色轉型,三是銀行理財推動經濟創新發展。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chan) 品通過投資債(zhai) 券、非標準化債(zhai) 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chan) ,支持實體(ti) 經濟資金規模約19萬(wan) 億(yi) 元。其中,理財資金投向綠色債(zhai) 券規模超2300億(yi) 元,投向“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扶貧紓困等專(zhuan) 項債(zhai) 券規模超1000億(yi) 元,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超3.5萬(wan) 億(yi) 元。

  為(wei) 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理財市場2023年上半年累計發行ESG主題理財產(chan) 品67隻,合計募集資金超260億(yi) 元。截至6月末,ESG主題理財產(chan) 品存續規模達1586億(yi) 元,同比增長51.29%。此外,理財行業(ye) 不斷推出特色產(chan) 品,2023年6月末存續專(zhuan) 精特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灣區等主題理財產(chan) 品超200隻,存續規模超850億(yi) 元。

  例如,建信理財支持國家建設和重點區域發展,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直接支持實體(ti) 經濟規模達6980億(yi) 元,自公司成立以來平均增速達到102.15%。公司支持長三角、京津冀、西部大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規模5368億(yi) 元,自公司成立以來平均增速達到180.27%。支持基礎設施領域投資規模943.6億(yi) 元,近3年平均增速為(wei) 56.53%。

  《報告》認為(wei) ,在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理財公司作為(wei) 重要市場機構投資者,要主動發揮好長期資金匯集、優(you) 化資源配置、穿越周期波動的功能性作用,積極參與(yu)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帶動生產(chan) 要素合理流動,使我國資管市場成為(wei) 金融市場的活水源頭與(yu) 穩定基石、實體(ti) 經濟的輸血泵與(yu) 供氧器。

  “未來,理財機構應持續創新綠色金融產(chan) 品及服務,通過ESG產(chan) 品等綠色創新產(chan) 品踐行綠色金融,引導社會(hui) 資金精準流向綠色、低碳領域,支持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助推經濟社會(hui) 的高質量發展。”劉峰說。

  董希淼表示,下一階段,銀行和理財公司應大力提升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化發展能力,金融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理財業(ye) 務監管,中小銀行應加快發展理財產(chan) 品代銷業(ye) 務,各方協同發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企穩回升,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yu) 收益的需求,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ti) 經濟。

  馬春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