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526米高度建一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
我國首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投入使用後,天文學家將開展宇宙學、恒星形成與(yu) 演化等領域的觀測研究以及高分辨率光學成像觀測研究。該觀測站將為(wei) 高海拔地區科研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為(wei) 我國天文科考快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無須製氧,就能實現氧壓同補,讓室內(nei) 整體(ti) 氧含量提升60%以上;在高原地區,可將室內(nei) 大氣壓力、溫度濕度等關(guan) 鍵人居指標改善至與(yu) 平原地區相當水平……近日,我國首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投入使用,這將持續為(wei) 高海拔科學研究工作保駕護航。
可將等效海拔高度降至與(yu) 平原相當水平
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地處西昆侖(lun) 山脈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附近,海拔4526米,總建築麵積約150平方米,具備科考、居住、辦公等功能。
據介紹,利用該觀測站,天文學家將開展宇宙學、恒星形成與(yu) 演化、銀河係動力學與(yu) 演化、星係和活動星係核、太陽係外行星與(yu) 太陽係天體(ti) 等領域的觀測研究。同時,基於(yu) 觀測站周圍優(you) 良的大氣視寧度條件,天文學家還將在此開展高分辨率光學成像觀測研究。
“山頂氣壓和氧氣濃度,僅(jin) 相當於(yu) 平原地區的55%左右。”中國建築先進技術研究院高海拔人居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葉智武介紹,這意味著天文學家在這種高海拔地區工作時,將長期處於(yu) 低壓、低氧、低溫、強紫外線的惡劣環境中。
為(wei) 減輕高原反應對科研工作者造成的急性高原反應及慢性損傷(shang)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與(yu)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開展合作,針對高原天文工作,創新性地研製了一款科考型增壓建築。
該建築體(ti) 采用類似於(yu) 空間站和飛機機艙的增壓氣密技術,能將室內(nei) 氣壓整體(ti) 增壓至1個(ge) 標準大氣壓,以此解決(jue) 高原低壓、缺氧問題,營造出等同於(yu) 平原地區(即零海拔地區)的環境。
葉智武說,零海拔增壓建築由集成設備控製係統、增壓補氧係統、室內(nei) 外環境監測係統、能源管理係統、有序氣流組織係統等智能化係統組成,這些智能化係統可一鍵啟動,快速調節過渡區壓力,僅(jin) 需3分鍾,居住空間主要環境指標就能達到零海拔標準。
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建築體(ti) 能將室內(nei) 人體(ti) 感受等效海拔高度降至與(yu) 零海拔相當的水平,因此也被稱為(wei) “零海拔天文觀測站”。這有望為(wei) 我國天文科考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提供強力支撐。
為(wei) 地基光學天文觀測提供優(you) 質條件
2003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牽頭進行中國西部天文戰略選址,陸續監測並選出了西藏阿裏、四川稻城、新疆慕士塔格、青海冷湖4個(ge) 高海拔台址。這些台址都位於(yu) 海拔4000米以上,可為(wei) 天文觀測提供優(you) 質的觀測條件。
“天文台址上空的空氣越稀薄,對天體(ti) 輻射信號產(chan) 生的影響越小,因此開展地基光學天文觀測需要在海拔盡可能高的地區。”北京師範大學天文係教授張記成說,常規地基大型光學望遠鏡要建在可滿足海拔高、氣候幹燥、視寧度好、遠離城市燈光汙染等典型條件的地區。
張記成介紹,進行地基光學天文觀測時,天文學家要在地球上利用天文觀測設備透過地球大氣對天體(ti) 進行觀測,因此其準確性會(hui) 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地球大氣中的物質會(hui) 吸收或散射掉部分來自宇宙的天體(ti) 信號。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口與(yu) 工業(ye) 的聚集速度,由此帶來的光汙染及空氣汙染等問題,都會(hui) 對地基天文觀測結果的準確性產(chan) 生影響。
結合我國地勢和人口分布等特征,天文學家在選址時將目光投向了天文觀測條件更好的西部高海拔地區。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台址位於(yu) 我國西部邊陲,在時域天文觀測設備布局和空間觀測任務執行等方麵,具有獨特的地理經度優(you) 勢。觀測站所在地區距城市較遠,附近人口稀少,遠離光汙染和其他工業(ye) 汙染,且氣候幹燥,無沙塵天氣。
天文觀測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科學研究。張記成表示,零海拔天文觀測站的建成投用,將為(wei) 在高海拔地區開展天文台址監測、天文設備建設、觀測設備運行與(yu) 維護等相關(guan) 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在站人員的工作與(yu) 休息效率,極大緩解有高原反應的在站人員身體(ti) 狀況,有利於(yu) 天文學家長期在此從(cong) 事相應的觀測和研究工作。(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左成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