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反詐不能少了未成年人
最近,有涉詐人員假裝借用兒(er) 童電話手表打電話,將兒(er) 童手表內(nei) 的手機卡取走,為(wei) 詐騙團夥(huo) 提供通話通道,從(cong) 中非法獲利。警方提醒,家長要告訴孩子,別輕易把電話手表借出去。“有涉詐人員對兒(er) 童電話手表下手了”迅速引發關(guan) 注。
電話手表怎麽(me) 會(hui) 成為(wei) 涉詐人員的牟利工具?小孩子又沒錢,怎麽(me) 會(hui) 被不法分子盯上?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電信詐騙案件呈現多發趨勢,手機卡、銀行卡成為(wei) 電詐犯罪分子的重要作案工具。2020年起開展的全國“斷卡”行動,要斬斷的正是不法分子的信息流和資金流。涉詐人員盯上兒(er) 童電話手表,其實就是為(wei) 了非法獲取電話卡。許多心眼好的孩子本來是想幫助別人,才把電話手表借出去,看似不是直接的電信網絡詐騙行為(wei) ,卻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幫助了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最怕的就是涉詐人員把不法行為(wei) 包裝成好事,引人入坑。許多人對涉詐人員盯上兒(er) 童電話手表感到不解,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如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現出明顯的鏈條化特征,各個(ge) 環節分工協作實施,每個(ge) 環節的任務都很細、手段也很隱蔽,行為(wei) 目的讓人難以覺察。
針對未成年人的詐騙手段還有不少:打著“免費贈送皮膚”旗號,誘導孩子偷用家長手機轉賬的;冒充明星發“假福利”,誘導未成年人進行刷單的,等等。小孩子“簡簡單單上個(ge) 網,又沒錢”是沒錯,卻不妨礙涉詐人員利用前者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強等特點,間接實施詐騙。最高檢統計數據顯示,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呈現出犯罪主體(ti) 年輕化、受害人群低齡化的趨勢,就提醒家長和相關(guan) 部門,未成年人反而應該是反詐工作的重點關(guan) 注對象。
今天是借電話手表打電話,明天可能又換了新花樣。有一點是不變的:俗話說“麻繩總挑細處斷”,老人、小孩等群體(ti) ,更容易成為(wei) 不法分子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重要目標群體(ti) 。重點提高未成年人反詐防騙意識,才能讓他們(men) 學會(hui) 舉(ju) 一反三,遠離各種隱形變異的詐騙行為(wei) ,提高臨(lin) 場反應能力,而不僅(jin) 僅(jin) 是依靠家長的提醒。 (維 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