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暑假過半,孩子“機”不離手該咋辦

發布時間:2023-08-18 16: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放假就恨不得抱著手機從(cong) 早玩到晚,飯也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睡,作業(ye) 也沒心思寫(xie) 。”提起暑假裏兒(er) 子對遊戲的沉迷,李豔(化名)就忍不住歎氣。在這場與(yu) 遊戲爭(zheng) 奪孩子時間的博弈中,和李豔煩惱相似的家長還有很多。

  遊戲話題屢屢引發社會(hui) 討論,遊戲成癮行為(wei) 也引起醫學界的重視。2019年,世界衛生大會(hui) 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以下簡稱“ICD-11”)。其中,將“遊戲障礙”作為(wei) 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wei) 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隨後,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guan) 於(yu) 遊戲障礙防治的專(zhuan) 家共識(2019版)》。

  網絡日益普及,使用人群越來越低齡化,遊戲成癮導致的遊戲障礙對兒(er) 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正在擴大。那麽(me) ,究竟什麽(me) 是遊戲障礙?如何預防和應對?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沉迷遊戲,是病嗎

  蘇偉(wei) (化名)從(cong) 小就愛玩遊戲,但高中之前一直能有所控製,成績也不錯。但升入高中後,他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加上高中課程難度提高,蘇偉(wei) 的成績一落千丈,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最後發展到無法繼續學業(ye) 的地步,隻能休學回家。他開始封閉自己,變得沉默寡言,拒絕與(yu) 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他被診斷為(wei) 遊戲障礙。像蘇偉(wei) 一樣受遊戲障礙影響的青少年正在增加。

  相關(guan) 調查研究顯示,在我國,與(yu) 遊戲相關(guan) 的病症患病率可達到17%。綜合既往研究結果,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wei) 5%,且保持相對穩定。遊戲障礙者以男性、兒(er) 童青少年人群為(wei) 主。

  “不管是在門診還是住院部,兒(er) 童青少年的遊戲障礙個(ge) 案數量都在增加。”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師劉豔說。

  “根據ICD-11的診斷標準,遊戲障礙表現為(wei) 持續或反複的遊戲行為(wei) 模式,核心表現包括失控性遊戲,遊戲行為(wei) 成為(wei) 生活優(you) 先事項,即使造成負麵後果仍無法停止等;遊戲行為(wei) 模式可以是持續性或發作性的,並持續12個(ge) 月,但如果症狀足夠嚴(yan) 重且滿足其他診斷要點,持續時間可短於(yu) 12個(ge) 月;遊戲行為(wei) 模式導致了明顯的個(ge) 人、家庭、人際關(guan) 係、學業(ye) 、職業(ye) 或其他功能損傷(shang) 。”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楊可冰介紹。

  “遊戲障礙會(hui) 嚴(yan) 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除了嚴(yan) 重損害社會(hui) 功能外,還可能帶來營養(yang) 不良、視力下降等軀體(ti) 問題,手腕、手指關(guan) 節的相關(guan) 問題也很常見;作息不規律、晝夜顛倒還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對身心都帶來巨大影響。”楊可冰說。

  “遊戲障礙值得警惕,但並非隻要玩遊戲就是遊戲障礙。”楊可冰提示,“如果反複遊戲行為(wei) 是以促進社交、緩解無聊、調節情緒等為(wei) 目的,也不具備遊戲障礙的其他必要特征,則不能診斷為(wei) 遊戲障礙。很多青少年在假期時會(hui) 出現較長時間或較高頻次的遊戲行為(wei) ,如果隻是階段性問題,也不構成遊戲障礙,家長不需要過度緊張,可以通過增加其他活動來平衡假期手機或電腦的使用時間。此外,對於(yu) 遊戲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個(ge) 體(ti) 而言,高強度的遊戲行為(wei) 可能是其職業(ye) 內(nei) 容的一部分,不應診斷為(wei) 遊戲障礙。”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雖然有沉迷遊戲的現象,但並沒有達到遊戲障礙的程度,屬於(yu) 危害性遊戲行為(wei) ,指會(hui) 帶來健康損害的風險,但尚未出現健康損害的狀態。對此,家長要保持觀察,適時幹預,避免發展成遊戲障礙。如果發現孩子的遊戲行為(wei) 失控程度增加,如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xi) ,即使在沒有玩的時候也總是想與(yu) 遊戲有關(guan) 的事情。如果不能玩遊戲就會(hui) 出現愛發脾氣、坐立不安等情況;已經意識到玩遊戲帶來的諸多壞處,但仍無法減少遊戲時間,建議尋求專(zhuan) 業(ye) 的幫助。遊戲障礙問卷可以作為(wei) 自測遊戲成癮程度的輔助工具,但最終的診斷還需由專(zhuan) 業(ye) 醫生完成。”楊可冰介紹。

  愛玩的背後,藏著他們(men) 的心理需求

  “遊戲障礙患者多為(wei) 10~18歲的兒(er) 童青少年,尤以青春期的孩子居多。”楊可冰介紹,“這與(yu) 遊戲受眾(zhong) 低齡化密切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就達到了1.91億(yi) 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5%,較2020年提升2.9個(ge) 百分點,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兒(er) 童青少年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人生觀、世界觀、價(jia) 值觀尚未成熟,好奇心強、自製力有限,更容易受到遊戲影響,沉迷其中。”

  “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玩遊戲,我們(men) 也經常約著一起玩。”初二的小飛(化名)如是說。采訪中,記者發現遊戲已經成為(wei) 青少年社交的重要內(nei) 容,這無疑加強了遊戲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存在感。

  青少年情緒心理問題也會(hui) 導致對遊戲的依賴。“特別是處於(yu) 青春期,身心快速發展,隨著學業(ye) 等壓力的增大、他們(men) 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觸手可及的遊戲就成了他們(men) 的情緒出口。對於(yu) 因學業(ye) 、外貌或人際關(guan) 係受挫而不自信的青少年來說,在遊戲中還可以避免麵對麵交流帶來的評價(jia) 焦慮,能夠放鬆地去表達。”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楊清豔說。

  “對於(yu) 家長來說,沉迷遊戲是一種行為(wei) 偏差;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個(ge) 自救方式和求救信號。”劉豔告訴記者,“作為(wei) 社會(hui) 的脆弱群體(ti) 之一,兒(er) 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不僅(jin) 是個(ge) 人問題,更是社會(hui) 壓力和家庭問題傳(chuan) 導到孩子身上的體(ti) 現。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沉迷遊戲特別生氣,認為(wei) 是遊戲公司開發的遊戲讓孩子變成這個(ge) 樣子。但孩子為(wei) 什麽(me) 會(hui) 持續長時間地玩遊戲?甚至即使知道會(hui) 帶來很多負麵影響也仍然要去玩?反複的遊戲行為(wei) 意味著這件事對他們(men) 是有價(jia) 值的。他們(men) 或是在遊戲中獲得了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東(dong) 西,比如成就感、陪伴感、快感等;或是躲到遊戲中,回避各種壓力、不理想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等。所以,比起一味指責,家長更應該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滿足這些心理需求,幫助孩子從(cong) 遊戲回到現實。”

  “良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是遊戲障礙的保護因素,反之,衝(chong) 突、緊張的家庭關(guan) 係也會(hui) 將孩子推向遊戲。”劉豔提醒,“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自我意識增強,容易衝(chong) 動、叛逆,這一時期如果家長不能尊重他們(men) 的自主發展需求,仍要求孩子必須服從(cong) 自己,就容易產(chan) 生衝(chong) 突,孩子會(hui) 通過玩遊戲反抗父母的控製,拒絕與(yu) 父母溝通。”

  “從(cong) 個(ge) 體(ti) 特質上,延遲滿足能力較差也是遊戲障礙的危險因素,這一情況的形成往往與(yu) 家長過度寵愛、未能對孩子相關(guan) 能力進行有效培養(yang) 有關(guan) 。”楊可冰表示,“從(cong) 遊戲的類型,在線遊戲比離線遊戲導致遊戲障礙的風險更高,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一人稱射擊、格鬥和即時戰略遊戲更容易讓人沉迷。研究發現,離線的遊戲模式可以顯著改善網絡沉迷行為(wei) 。”

  應對遊戲障礙,專(zhuan) 業(ye) 治療不可少

  “我也試過藏手機、斷網,但最後都沒用,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隨處可見,拿走孩子的手機,他還可以用爺爺奶奶的,我們(men) 看不住他,能做的就是多帶他出來活動,也報了一個(ge) 遊泳班,希望盡量減少他玩遊戲的時間。”麵對兒(er) 子沉迷遊戲的行為(wei) ,李紅(化名)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煩惱。

  “我們(men) 反對家長以暴力性、懲罰性的行為(wei) 來對抗孩子的遊戲行為(wei) ,比如斷網、摔電腦,甚至把孩子趕出去,這樣的行為(wei) 往往導致更大的反抗,強製戒斷可能會(hui) 引起親(qin) 子衝(chong) 突升級,甚至造成傷(shang) 害性的後果。”劉豔說,“家庭的發展也要跟上孩子的發展,家長可以了解青少年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學習(xi) 識別和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做出調整教育方式。當家庭處理不了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應積極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

  站在醫學角度,該如何應對遊戲障礙?“遊戲障礙的治療方式包括社會(hui)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其中社會(hui) 心理治療是主要方式,包括個(ge) 體(ti) 治療、家庭治療、團體(ti) 治療、行為(wei) 替代療法等。”楊可冰介紹。

  “我們(men) 會(hui) 首先了解遊戲障礙患者的過往病史等情況,通過病史采集、精神檢查、體(ti) 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方式確定病人的狀態,判斷是單純的遊戲障礙還是同時有其他精神問題的共病。治療方麵,一般會(hui) 先從(cong) 患者的個(ge) 體(ti) 心理治療開始,進一步了解病人的情況。如果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問題,需要家庭介入,會(hui) 通過家庭治療引導家庭成員發現各自的問題,促使他們(men) 調整言行、建構共同的家庭目標、消除矛盾;團體(ti) 治療也是很好的治療方式,讓問題相似的患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經曆,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會(hui) 發現自己並不孤獨,並通過彼此的理解支持獲得一定的心理能量。除此之外,還有行為(wei) 替代療法,比如提供跳繩、呼啦圈、繪畫、手工折紙等多樣的活動,希望遊戲障礙患者能在其中找到有興(xing) 趣又能堅持下去的項目,在過程中感受快樂(le) ,並意識到生活是多元的,不是隻有遊戲好玩。總體(ti) 而言,醫生在治療中會(hui) 根據每個(ge) 病人的特點,在不同階段采用適合的治療方式。”楊清豔介紹。

  “如果需要住院治療,那麽(me) 時間一般在6~8周,幹預有效的話,病人認識到過去的行為(wei) 模式不可取,且情緒保持基本穩定,也願意回歸基本規律的生活時,可以從(cong) 住院轉向門診複診,在家庭環境中進一步康複,最終回歸正常生活。”楊清豔說。

  “在藥物治療方麵,由於(yu) 遊戲障礙常常與(yu) 其他情緒問題並存,藥物治療一般用於(yu) 對患者某些情緒、行為(wei) 障礙的對症治療。目前沒有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用於(yu) 遊戲障礙治療的藥物,這意味著遊戲障礙沒有特效藥,家長要警惕相關(guan) 營銷騙局。”楊可冰提醒,“物理治療主要是一些無創性腦刺激方法,比如經顱直流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這些刺激方式都是無創、無痛的非侵入性治療,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以達到改善遊戲成癮症狀的目的。”

  “與(yu) 遊戲相關(guan) 的問題快速增加,我們(men) 對遊戲障礙提供的專(zhuan) 業(ye) 支持卻還是太少。這需要相關(guan) 學術機構及團體(ti) ,完善遊戲障礙識別、評估、診斷體(ti) 係,開展相關(guan) 培訓,從(cong) 而提升遊戲障礙診治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楊可冰說。

  成長路上,學會(hui) 科學遊戲很重要

  “對於(yu) 遊戲成癮問題,預防是比治療更有效、影響更小的手段。作為(wei) 家長,首要積極關(guan) 注孩子的狀態和生活情況,對遊戲障礙盡早盡‘小’預防;其次,幫助孩子培養(yang) 控製衝(chong) 動、延遲滿足的能力。從(cong) 孩子幼時開始,鍛煉其經過努力獲取滿足的能力,防止過度寵溺孩子導致延遲滿足能力下降。最後,引導孩子建立多樣愛好,從(cong) 孩子自身興(xing) 趣出發,發展下棋、打球、彈琴等特長,增加業(ye) 餘(yu) 活動的多樣性。”楊可冰建議。

  幾乎所有專(zhuan) 業(ye) 人員都強調了家庭環境對遊戲障礙預防的重要性。

  “兒(er) 童青少年的生活主要由五大基本係統構成:以親(qin) 情為(wei) 主的家庭係統,以學業(ye) 為(wei) 主的學校係統,以歸屬為(wei) 主的同伴係統,以偏好為(wei) 主的網絡係統,還有以社區為(wei) 主的境遇係統,其中家庭和學校是最重要的兩(liang) 個(ge) 係統。保持良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尊重孩子、溝通順暢可以有效預防遊戲障礙。當親(qin) 子關(guan) 係出現問題時,要優(you) 先修複親(qin) 子關(guan) 係,隻有在一個(ge) 溝通良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中,孩子才願意從(cong) 遊戲中走出來,隨著現實鏈接逐步修複,他們(men) 對網絡的依賴就沒那麽(me) 強了。”劉豔說。

  “學校也是預防遊戲障礙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組織班會(hui) 和專(zhuan) 家講座等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遊戲障礙,開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和應對技巧的宣傳(chuan) 。此外,學校所提供的友好氛圍,良好的師生關(guan) 係、同學關(guan) 係等都可以減少青少年的孤獨、抑鬱等情緒,對預防遊戲障礙有積極作用。”楊可冰說。

  “玩遊戲也是兒(er) 童青少年的正常需求,預防遊戲障礙並不意味著完全拒絕遊戲。”在劉豔看來,“預防和幹預遊戲障礙的最終目標是幫助青少年學會(hui) 科學遊戲、健康使用網絡,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le) 。作為(wei) 生長於(yu) 網絡信息社會(hui) 的一代,這也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課題。”(記者 陳童)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