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視節目增加更多營養
陳 辰
從(cong) 主持人到製片人,我在電視行業(ye) 深耕了20年,見證了它的輝煌,也親(qin) 曆了它的挑戰。我一直在思考:“大眾(zhong) 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節目?”當代年輕人喜歡用“電子榨菜”形容視聽文藝節目,即夠鹹、夠辣、夠下飯,對於(yu) 它的營養(yang) 沒有太高要求。但恰恰是這些“電子榨菜”,正通過控製人們(men) 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xi) 慣,塑造年輕人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我萌發了做一檔科學思想談話節目的想法,希望這檔節目不僅(jin) 受到年輕人喜歡,還能有豐(feng) 富營養(yang) ,給觀眾(zhong) 帶來啟迪。這就是《未來中國》節目的由來。
業(ye) 內(nei) 公認科學類節目有門檻,易枯燥,不好做。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也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創新空間。如何破除認知門檻,讓科學類節目易懂、好看?我們(men) 在節目模式上進行了反複推敲,最終決(jue) 定引入“科學青年團”,通過脫口秀式的科普競演與(yu) 沉浸式的探訪外拍,圍繞“深空探測”“商用飛機”“生殖與(yu) 幹細胞”等主題展開生動有趣的知識分享和大腦碰撞。節目中的“科學青年團”不僅(jin) 擁有高顏值,而且專(zhuan) 業(ye) 背景也足夠“硬核”:天才科學發明家、B站知名科普UP主、理工科博士、隱藏在唱跳歌手中的學霸……他們(men) 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裏發光發熱,真正“有顏又有腦”。
“科學青年團”是年輕人追隨的偶像,更值得關(guan) 注的是,來到節目中的還有偶像之上的偶像,他們(men) 既是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又極具性格魅力。如國產(chan) 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54歲時和年輕人一起考取飛行執照;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副總設計師賈陽是一個(ge) 浪漫的詩人……《未來中國》就在塑造著這樣的新時代新偶像。
第一季播出後,節目被評為(wei) 國家廣電總局2022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you) 節目。第二季籌備之初,我們(men) 又確立了新的目標:在保持科學前沿性的同時,展現和每一個(ge) 人密切相關(guan) 的未來生活圖景。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我們(men) 通過實地考察大熊貓國家公園,打卡上海金海濕地公園,讓大家意識到動物保護從(cong) 我做起;倡導“節能減排”,我們(men) 深入中石化二氧化碳驅油先導示範基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探究“雙碳”背景下綠色能源的應用等,讓觀眾(zhong) 切身感受到科學家用“看不見的努力”為(wei) 我們(men) 帶來的“看得見的美好”。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傳(chuan) 播向來是重點和難點,第二季我們(men) 與(yu)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進行了深度合作,東(dong) 方、江蘇、浙江、安徽四家衛視聯動播出,期望通過這次思想風暴,讓長三角的科研新碩果對未來的影響更大,更貼近生活。
有科學家說過,科學的社會(hui) 功能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生產(chan) 力的功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生產(chan) 工具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另外一個(ge) 是它的教育功能,作用於(yu) 人類心靈。在《未來中國》中,科學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在啟發觀眾(zhong) 重新理解人生、世界、未來。蒲慕明院士提到“科學的發展取決(jue) 於(yu) 科學公民的素養(yang) ”;潘建偉(wei) 院士談到,他去奧地利的一個(ge) 小村莊時,一位老奶奶坐著輪椅來聽他的講座,告訴他“我看過您寫(xie) 的文章”,從(cong) 中受到很大啟發。我還記得節目中賈陽的提問:未來的人類最希望現在的人保存下來什麽(me) 東(dong) 西?現在就是未來的開端,有了當下無數青年人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地去創造、探索,中國的未來將更加光輝燦爛。
(作者為(wei) 東(dong) 方衛視《未來中國》節目製片人、主持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