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拿冠軍到培養冠軍 華理“90後”青年教師馬越斐的校園乒乓情
中新網上海8月22日電 題:從(cong) 拿冠軍(jun) 到培養(yang) 冠軍(jun) 華理“90後”青年教師馬越斐的校園乒乓情
作者 徐舟 許婧
“當學生、做運動員,隻要規劃好自己就可以,但做老師就不一樣了,老師承載著學生和家長的期望,要幫助學生規劃4年,再把規劃細化到每年、每個(ge) 月、每個(ge) 星期的學習(xi) 和訓練。”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中國乒乓球隊教練、開幕式執旗手、華東(dong) 理工大學青年教師馬越斐說。
過去30多年裏,華理走出了包括高軍(jun) 、喬(qiao) 雲(yun) 萍、帖雅娜、鄔娜、單曉娜、車曉曦、王藝迪等眾(zhong) 多享譽全國甚至世界的乒乓名將。
作為(wei) 華理乒乓球體(ti) 教融合模式培養(yang) 出的優(you) 秀典範,馬越斐與(yu)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有著超過10年的情緣,先後以運動員和教練員身份6次出征大運賽場。在大運賽場上,她曾經獲得4屆乒乓球比賽的冠軍(jun) ,收獲了成長、見證了轉變。在近日舉(ju) 行的成都大運會(hui) 上,她帶領隊員們(men) 努力拚搏、勇敢逐夢,在“家門口”為(wei) 國而戰。
從(cong) 一名稚嫩的中學生運動員到體(ti) 育學院的一名“青椒”,馬越斐在華理、在球與(yu) 桌台碰撞的乒乓聲中,度過了20多個(ge) 春秋。她說自己很幸運,成為(wei) 華理乒乓蓬勃發展的經曆者和見證者。
進入初二後,馬越斐慕名加入了華東(dong) 理工大學乒乓球俱樂(le) 部,師從(cong) 臧玉瑛老師和黃金建老師,成為(wei) 華理乒乓球體(ti) 教結合“一條龍”模式下的一名學生運動員。自2008年考入華理後,馬越斐連續參加了4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2屆亞(ya) 洲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6屆全國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獲得了所有級別、大約20多個(ge) 大學生冠軍(jun) 。
2012年保研,2015年碩士畢業(ye) ,馬越斐傳(chuan) 承著這份熱愛和責任,成為(wei) 華理體(ti) 育學院一名“青椒”,與(yu) 臧老師、黃老師並肩戰鬥,接棒訓練學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隊,並擔任乒乓球精品課骨幹教師。8年多來,她帶隊收獲了從(cong)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全國學生運動會(hui) 到上海市級比賽的合計120個(ge) 冠軍(jun) ,培養(yang) 出幾十名大學生世界冠軍(jun) ,隊伍的競技水平長期屹立於(yu) 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頂尖之列。
從(cong) 留校執教至今,馬越斐始終保持每年2500學時的教學量,幾乎全年無休奮戰在高強度高水平乒乓球訓練的教學崗位上,此外還負責乒乓球隊日常教學管理和各大賽事的帶隊工作。
執教中,她注重總結在技術、戰術、心理等方麵的訓練工作切身體(ti) 會(hui) ,結合世界乒乓球運動市場演變、乒乓球競賽規則剖析、乒乓球運動趨勢與(yu) 創新等理論要點,不斷地用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優(you) 化升級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思考和提升,形成一套完整、先進的教學體(ti) 係。
此外,她還通過數字化手段,梳理多年積累的技術數據、戰術錄像和國外前沿資料,把它們(men) 用到訓練計劃修正、技術討論和戰術訓練分析等環節,建立和完善多媒體(ti) 訓練平台。
平時訓練要嚴(yan) 格要求,思想工作也要做深做透。馬越斐說,作為(wei) 老師,每天必須要和學生一同麵對困難、解決(jue) 問題,師生之間要形成信任和默契,共同打造團隊凝聚力。
說起做運動員的思想工作,馬越斐最佩服臧老師。她回憶說,在自己還是小隊員的時候,有一次錯失全國集訓,委屈得說不出話,跑到臧老師麵前哭訴。臧老師說,哭什麽(me) 呀,咱們(men) 在家加倍用心訓練,師哥師姐都能陪你練,臧老師也多給你發球,練一個(ge) 月下來,看看誰的長進更大。“三言兩(liang) 語一說,就讓人感覺委屈沒了,渾身又充滿了幹勁。”馬越斐說。
“做這份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看是不是肯付出,是不是熱愛集體(ti) ,熱愛乒乓,能不能每天撲在上麵,時間在上麵,心思在上麵。”馬越斐說,自己感受著這個(ge) 集體(ti) 的溫暖而成長,也要將這份愛繼續傳(chuan) 承,華理帶給乒乓隊每一個(ge) 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無論環境多麽(me) 艱苦,心中都有一個(ge) 必勝的信念,都能用華理精神和集體(ti) 力量扛過壓力和困難,創造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
“無論是學生時代我自己參賽,還是如今帶領學生,我最大的榮耀就是讓五星紅旗因我們(men) 而升起,讓我們(men) 華理的美名響徹賽場。說真的,雖然都這麽(me) 多年了,但是直到現在,國歌響起來的時候,我還會(hui) 鼻子發酸。”馬越斐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